2019年臺灣政局波詭雲譎、變化複雜

2021-01-15 華夏經緯網

     2019年,臺灣政局主要圍繞2020年臺灣地區兩項選舉發生激烈鬥爭和複雜變化。民進黨當局執政陷入困境,但通過大肆操弄「反中拒統」、香港問題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謀取選舉私利。國民黨面對東山再起的有利客觀形勢,未能抓住民意脈動,逐步陷入被動。島內「臺獨」分裂活動猖獗,美國加大介入臺灣問題,增大臺灣政局複雜性。臺灣社會雖然受到民進黨當局製造兩岸敵意對抗的影響,但主流民意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改善經濟民生持持續發展。

    一、民進黨當局操弄選舉議題維持主導局面

    民進黨當局施政混亂,政績乏善可陳,無力解決島內「缺電、缺水、缺工、缺地、缺才」等「五缺」問題,島內經濟發展持續低迷,尤其是對兩岸交流合作加大設限,致使島內民眾不滿情緒日益積累,社會矛盾逐步升級。民進黨當局為掩蓋施政無能,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大肆煽動島內民粹主義,重點對香港「反修例」風波、統「獨」議題進行政治操弄,升高「反中拒統」民意,製造兩岸敵意對抗。

    從民進黨內部看,該黨圍繞選舉內部鬥爭激烈。其在2018年底臺灣縣市「九合一」選舉失利後,在蔡英文主導下,原「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當選黨主席,蘇貞昌接替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加強內部整合,重新起勢。蔡英文趁勢宣布參加黨內「大選」初選,賴清德不甘失去機會,決議挑戰蔡英文,雙方廝殺激烈。蔡英文操縱黨中央多次修改規則,強勢通過對其有利的初選辦法,最終贏得黨內初選。蔡出線後利用「執政」權力和資源拼選舉,大肆進行政策買票,全力「圍剿」韓國瑜,加大抹黑國民黨;延攬賴清德擔任副手搭檔,拉攏深綠勢力支持;力圖將選舉主軸塑造為「拒統反中、民主保臺」之爭,轉移施政不彰的焦點。民進黨選舉態勢逐步轉為主動。

    二、國民黨面臨多重挑戰

    一方面,國民黨受到民進黨當局不擇手段的政治追殺,外部壓力增大。該黨及其附隨組織財產受到民進黨當局追繳,馬英九、吳敦義等國民黨要員受到管控,無法開展兩岸交流,韓國瑜被民進黨策動的公民團體發起市長罷免運動,國民黨基層實力派也受到一系列司法打擊,該黨還受到民進黨操縱的網軍、媒體、民調等攻擊抹黑,政治壓力倍增。

    另一方面,該黨圍繞選舉內部博弈十分複雜。黨內初選期間,朱立倫、韓國瑜等多頭角逐黨內「大選」初選,郭臺銘也借勢回歸國民黨加入選戰。但隨著郭最終不敵韓國瑜而脫黨,國民黨因初選爭鬥激烈聲勢下挫。韓國瑜雖代表國民黨出線,但黨內整合艱困,持續被對手抹黑,個人問題遭選舉無限放大,支持度不斷下挫,選情逐漸陷入被動。

    三、島內第三勢力持續發展

    柯文哲為主要代表的第三勢力,在藍綠之外不斷塑造崛起的勢頭。島內支持柯文哲參加大選的聲音也紛紛出現。柯亦乘勢組建臺灣民眾黨,力圖在臺兩項選舉中有所作為。但柯難以單靠自身力量在「大選」中突圍,遂加強與退出國民黨的郭臺銘合作,但柯、郭之間未能進一步整合。柯放棄參加「大選」,轉而率領民眾黨搶攻「立委」席次,爭取「立法院」關鍵少數的地位。

    宋楚瑜率領的親民黨刻意拉開同國民黨及民進黨的距離,力圖爭取不滿藍綠政爭的選民支持。宋著眼拉抬親民黨「立委」選情,再度參加「大選」,試圖發揮「母雞帶小雞」效應。新黨等統派力量在島內高舉反「獨」促統大旗,積極主張兩岸和平統一,支持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加大投入參加臺兩項選舉,積極立足島內擴大影響。「時代力量」等「急獨」政黨在島內政局不斷邊緣化,但仍妄圖苟延殘喘,加緊投入選戰。

    四、島內「謀獨」活動猖獗挑釁兩岸關係

    民進黨當局極力借法律等手段幹擾阻撓兩岸交流合作,加大對兩岸關係反制,推動修訂「國安五法」,為兩岸商籤政治協議設置「雙審議」加「公投」的高門檻。通過有關終身禁止臺退役將領、高階政務官參與大陸政治性活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延長對退離職公務人員出境管制,在推動「中共代理人」修法受阻後強行通過「反滲透法」,加大限制兩岸交流合作,開了島內「惡法」先例。

    民進黨出籠所謂「新決議文」,鼓譟「臺獨」,蔡英文發表「臺獨」意涵明顯的「雙十講話」,縱容支持分裂、敵對分子在臺活動,縱容支持「臺獨」與「港獨」合流作亂,為亂港分子提供支持和庇護。賴清德多次發表「務實臺獨工作者」言論。民進黨當局繼續在歷史、文化領域推動「去中國化」、「漸進臺獨」,主導修訂並施行充斥「去中國化」謬論的高中新版課綱。「急獨」勢力圖謀舉辦「獨立公投」,呂秀蓮領銜推動「臺灣應向國際宣布和平中立公投」案。

    但民進黨當局及「臺獨」勢力的「謀獨」活動引發島內各界擔憂和不滿,更受到大陸方面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在外界壓力不斷增大之下,民進黨當局「謀獨」言行被迫收斂,「急獨」勢力推動各類「謀獨公投」以失敗收場。

    五、臺灣社會對兩岸和平統一大勢的認知更加清晰

    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闡述我們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具有劃時代意義,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大陸方面不斷推動「31條措施」等系列惠臺利民政策落實落細,出臺「26條措施」,不斷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兩岸和平統一大勢更加強化。在這樣的大勢下,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感受到大陸分享發展機遇、逐步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誠意和實際效果,其受益面、獲得感不斷增加,臺灣民眾來大陸發展意願高漲。島內主流民意希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改善島內經濟民生進一步增強,普遍意識到「臺獨」是絕路、統一是歷史大勢,認識到臺灣的前途在於大陸,臺灣同胞的福祉繫於兩岸統一。(作者 楚樺 特約評論人)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灣專家:島內政治生態複雜 2019年臺海形勢充滿變數
    臺灣專家:島內政治生態複雜 2019年臺海形勢充滿變數 原標題: 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的各項政策不得民心,蔡英文更是在兩岸關係上大開倒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方面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大力度為兩岸同胞尤其是臺灣同胞謀利造福。
  • 2020年臺灣「立委」選舉複雜詭譎
    李雯心臺灣地區2020年「二合一」選舉進入衝刺階段,除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競爭激烈外,各黨也在努力爭取「立委」席次最大化。目前,各政黨區域「立委」的參選人選及不分區「立委」的名單逐步底定,選情已快速升溫。
  • 選舉、人事、網軍...盤點2019年臺灣的那些「亂」
    即將逝去的2019年,臺灣島內無論政局與經濟,還是社會與教育,亂成一鍋粥,從頭亂到尾。為了選舉,民進黨刻意製造兩岸敵意,販賣「綠色恐怖」,給兩岸交流設置重重障礙,大搞「臺獨」伎倆,壞事做絕,結果斷了島內民生經濟,也斷送了自己的民意基礎。相比之下,大陸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動權,不斷貫徹落實讓臺胞臺企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加速推進兩岸「新四通」,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心靈契合。
  • 2020年臺灣選舉形勢觀察與初步評估
    鞠海濤 圖片來源:海研智庫       作者 鞠海濤 海研中心(海研智庫)副主任     2020年選舉是臺灣直選以來複雜程度最高的一次選舉兩黨初選時程均可能因選情複雜激烈而拉長戰線。    影響2020年大選的各種因素空前複雜,為選情走勢帶來更多變量。柯文哲、韓國瑜、郭臺銘等非典型政治人物崛起,說明臺灣民眾不滿藍綠對立和傳統政黨形象,導致國、民兩黨基本盤萎縮,中間選民比例持續增大,投票取向會更加捉摸不定,為選情增添了民意變量。
  • 差距變化如何?2019年福建、臺灣的GDP、人口、人均GDP對比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福建省高成長企業超過4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500家。此外,福建省的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在2019年增長17%,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22.2%,使得福建省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12.3%。
  • 中美經貿摩擦大背景下 2019年臺灣經濟形勢的「驚喜」與「隱憂」
    對外經貿格局發生重要新變化     儘管2019年臺灣經濟表現較預期為佳,但外部經環境巨大變化與外部需求下降情況下,臺灣也無法獨善其身,外銷訂單、對外貿易出口及對外投資均出現衰退,臺灣對外經貿格局發生新的重要變化。
  • 2019年臺灣GDP超過4萬億,放在全國來看是什麼水平?
    近日,我國臺灣地區公布2019年最新修正的經濟數據,來看看有哪些變化吧。此前公開數據顯示,臺灣地區2019年GDP初步數據為4.2萬億元,經濟增速達到2.73%。修正數據顯示,2019年臺灣地區經濟增速為2.96%,與初步數據相比上調0.23個百分點,GDP總量調整為189325.25億新臺幣,約為4.224萬億元人民幣。
  • 臺灣自由行,2019年春天台灣好去處!
    導語:臺灣自由行,2019年春天台灣好去處!大家好,我是本期旅行編輯,我將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點讚關注!在四到六月份的臺灣好去處相多豐富,賞螢火蟲、碧潭水舞秀、黃花風鈴木大道、澎湖花火節都是最不能錯過的春季活動!約起親朋好友一起出發吧!每年四、五月是螢火蟲出沒最多的季節,當夜晚到來螢火蟲便點亮一盞盞微光穿梭草叢間。螢火蟲喜歡晴朗、溫暖的天氣,周遭要有乾淨的溪流與生態環境。往年的螢火蟲出現的時間點都在清明節過後,四月中旬至五月下旬左右。
  • 民進黨視臺灣民眾黨為「眼中釘」,開始對其進行打壓
    (圖片來源:臺媒)&nbsp&nbsp&nbsp&nbsp2020年臺灣地區兩項選舉塵埃落定,民進黨當局延續執政,在「立法院」仍保有多數席次。與此同時,國民黨「立委」席次小幅增長,但在大選中遭受重大失利,使該黨處於全面重整、提升內部士氣的階段,暫時無力同民進黨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 從2017年到2019年的變化,你的變化是什麼?
    這一年和往年又有什麼變化呢?最近#2017和2019的對比#挑戰就火了!曬圖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放出2017年和2019年兩張對比照從朋友圈的對比照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兩年間最直觀的變化可能就是顏值了但看著看著
  • 2019年臺灣年均氣溫創1947年以來新高
    新華社臺北12月31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臺灣氣象部門31日介紹,截至12月29日,2019年臺灣平均氣溫為24.56度,創下1947年以來新高。臺灣氣象部門當天舉行記者會介紹,今年臺灣除了5月略偏涼外,其餘月份都屬於偏暖。
  • 2020臺灣民意「鐘擺效應」的啟示
    回顧一整年的臺灣政局演變軌跡,從年初蔡英文以高票贏得選舉,到年末「秋鬥」以近年來最大規模遊行人數收場,一年來臺灣民意民心的變化印證了上述八個字背後蘊含的規律與真理。當「鐘擺效應」已現,意味著民進黨不可一世的「強勢執政」迎來了盛極致衰的轉折點。  在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下,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也沒有戰無不勝的政治人物。
  • 臺灣嗅到政治風向改變氣味:「討厭民進黨」正在發酵
    臺灣萊豬((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大戰將於明天攤牌,「立法院」24日將處理美國萊豬進口行政命令及相關修正草案,進行表決。執政的民進黨要求黨籍「立委」一致投票堅守價值,在野的國民黨力弱難擋,預計法案將無意外獲得通過。 萊豬表決大戰民進黨穩操勝券,但會埋下民意反撲的禍患。
  • 臺灣官方下調2019年經濟增速預測
    新華社臺北11月30日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臺統計部門30日公布最新經濟增速預測指出,由於全球經濟擴張步調減緩,預計2019年臺經濟增速為2.41%,比8月份預測值下修0.14個百分點。  細分來看,由於島內半導體產業具備領先優勢,智能科技、物聯網等新興應用方興未艾,2019年島內出口動能可望延續,出口實質成長預期為3.06%;由於就業市場改善,企業調薪積極,預測2019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2.23%;半導體廠商持續投資,離岸風電等綠能投資陸續進行,加之投資環境改善,預測2019年固定投資實質成長5.4%。
  • 2019年福建省人口為3973萬,人均GDP約10.67萬元,那臺灣人均呢?
    按照2018年的GDP初值排序,中國臺灣的經濟總量仍在福建省之上,但這種現象在2019年發生了改變。按照臺灣統計部門發布的信息,2019年中國臺灣的經濟實際增速為2.73%,與上年經濟增速(2.75%)變化不大。
  • 2019年福建GDP總量已超臺灣,福建人均GDP什麼時候能趕超臺灣?
    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95億,排名全國第八,2019年臺灣地區GDP數據為4.22萬億元,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福建GDP首次超過臺灣,對福建乃至全國來說有重要意義,90年代臺灣的GDP曾經高達中國大陸GDP的40%,全國排名第一,實力遠超大陸各省,而去年,臺灣GDP已經被被隔海相望的海峽對岸的福建省超過,臺灣GDP總量目前已經不足中國大陸的
  • 臺灣媒體人示警:兩岸民粹火山,當心啊
    過去4年多來,島內政局與兩岸關係經歷了驚心動魄、宛如坐雲霄飛車般的戲劇性變化。2016年結束了國民黨馬英九兩岸大交流的時代,換成民進黨蔡英文完全「執政」,兩岸關係陷入大倒退階段;2018年底,國民黨因韓流崛起,席捲地方政權、氣勢直指重返「中央執政」;但2020年初,在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糾結抵消下,藍軍慘遭滅頂,反而蔡英文囊括破紀錄的得票,綠營完全「執政」再創高峰。
  • 2019年臺灣大專院校學雜費調幅2.17% 創5年新高
    中新網4月23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教育部門22日宣布,2019學年大專院校學雜費收費基本調幅,依公式核算後為2.17%,是5年來最高;但2018年未調者,2019年最多可調升2.5%。資料圖為臺灣大學椰林大道。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上限2.5% 私校恐漲千元新臺幣現在臺灣公立大學每學期學雜費平均3萬元(新臺幣,下同)、私立學校5.5萬元,如果漲2.17%,學生分別多負擔651元、1193元;若是調升2.5%,則公、私立學校分別漲750元、1375元。
  • 2019年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張志軍:歷史性突破
    (觀察者網訊)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5月23日表示,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萬億元人民幣,首次反超臺灣地區,這是歷史性突破,對對臺工作具有深遠意義。 公開數據顯示,臺灣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數據為4.2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經濟增速為2.73%。福建省2019年GDP達到了4.23萬億元,一舉反超臺灣;經濟增速高達7.6%。 福建經濟總量首次反超臺灣,張志軍認為「這特別值得一提」。
  • 臺機構: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2.64% 2019年增2.45%
    中新網12月5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5日發布臺灣經濟預測,將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率調降至2.64%,預期2019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為2.45%。所長簡錦漢更以「急轉直下」來形容2018年臺灣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