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看了這部電影《十月圍城》之後,很多人都忠孝難兩全這個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在古代朝廷官員和皇帝之間都是有親戚關係的,這就讓忠孝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一方面是作為一個臣子,另外一個方面是作為親戚。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熟人說以才更加難以做出一些選擇。因為彼此之間要顧及到親戚的關係,又要顧及到君臣的關係。
其實更多人的做法就是捨棄小愛,保全大愛。這裡的小愛就是親戚之間的這種微妙的關係,而大愛就是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其實這是古代人們最常遇到的一些事情,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想問題已經困擾了很多人。
電影也是一門藝術形式,它能夠將創作者的思想與編寫的故事,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出來。根據不同的分類,可以把電影分成兩大類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
《十月圍城》這是一部商業電影,同時也是一部文藝電影。為什麼說它會有兩種性質呢?這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部群像戲。什麼是群像戲呢?
群像戲的意思,就是有很多個主人公,即多個主角或沒有絕對主角的電影。由多個主角分別承擔不同的出鏡頭次數,從而達到影片的多面性。
在這部影片中的所有角色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舍大愛為小愛。這一點是最常體現的,李玉堂數次阻擾李重光參與革命,就是覺得家人比自己的理想更加重要;陳少白阻止李重光做替身,也是認為李重光的命應該是要比理想重要。
第二類是舍小愛為大愛。閻孝國與孫文是最典型的例子。閻孝國效忠國家,對自己的恩師也是非常尊重的,但是在國家和恩師之間,他毫不猶豫選擇為恩師,最後到死也要報答恩師。孫文為了國家大事,放棄與自己的母親的聯繫,這就是捨棄小愛成全大愛的表現。
第三類只有小愛。劉鬱白為報答恩人一人獨擋數十殺手,還有就是鄧四弟瘦弱不堪,卻為保護他的少爺拼死拖住閻孝國的腳。小人物的小愛,成全了理想的大愛,但是結局是非常悲壯的。
閻孝國忠於國家,他是一位好官,而且他也是一位好的領導者。他奉旨誅殺亂臣賊子,這是他的職責,這是一種忠的表現。他另一方面尊敬師長,恪守道義,即使被陳少白辱罵他都毫無怨言。他準備殺孫文的時候並沒有去打擾孫文的母親,這是他自己道義的表現,因為這跟孫文的母親是毫無關係的,只不過孫文的母親是沒有任何做錯的地方。
從表面上看,但是仔細一看,他是錯在眼界比較小,無法做到忠孝兩全。我將從他的愚忠、偏見和控制欲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閻孝國的愚忠體現在在工作中要聽天子的話,在家裡面要聽父兄的話,最終他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只是一個會做事的人。真正的忠是指在外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維護社會的秩序穩定,在家裡要聽父親、兄長等長輩的意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忠。
閻孝國不理解孫文理念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偏見,他的目光是短淺的。他看到洋人入侵我們國家之後,便認為洋人的所有東西都是對我們國家有害的,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孫文去外國留學學到的東西都被認為是有害的。他就是因為這個想法就把這個理由當作誅殺孫文的有力武器。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去深入了解孫文所學到的東西,就一概否決了。
說閻孝國身上有帶控制欲的孝就在於他對陳少白的態度可以體現出來。因封建思想的禁錮之下,他違背老師,又因這種不能傷害老師,所以才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控制老師。
在閻孝國的思想觀念裡,有著非常保守的封建傳統思想,忠君與孝順讓他不知道如何平衡,這是一種很混亂的認知行為。當忠君與孝師這兩個理念相矛盾,就不得不先聽從君主的意思而違背老師,這對他那樣帶有這種思想的人是非常讓人害怕的。
所以他在最後在忠孝面前都失職了,他還是固守傳統,但是又很猶豫。在君與師的衝突之間,閻孝國只能奉旨殺一個「孫文」,然後再被老師打死,來償還國恩和師恩,這樣的選擇是非常殘忍的。閻孝國的悲劇,就在於他分不清真正的忠和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