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視頻很火。
墨西哥的一個生態動物園內,三名女孩正在徒步,突然路上出現了一隻黑熊。
三個女孩沒有動,黑熊蹭了蹭她們,圍著轉了一會兒,然後離開了。三個女孩很幸運的沒有受到傷害。
想起來2016年7月發生在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的慘劇。
當時一家四口自駕遊覽動物園,中途兩名女子先後下車,結果遭到動物園內的老虎攻擊,一死一傷。
事後,這家人向動物園索要巨額賠償,引發輿論一片沸騰。當時輿論的焦點就在於她們無視動物園規定,侵犯了老虎的領地,才引來了攻擊。
老虎是動物界的王者,有極強的領地意識,領地一旦遭到侵犯,它會很快做出反應,對入侵者發起攻擊。
兩名女子對野生動物缺乏基本的尊重,擅自闖入老虎領地,於是引發慘劇。
其實不僅是老虎這種兇猛的動物,幾乎所有野生動物對人類來說都是危險的。但是現代人親近大自然又是必不可少的,那我們要如何對待野生動物呢?
美國科普作家謝弗認為人類必須尊重野生動物,他通過繪本《隱藏的危險》向人們傳遞這種價值觀。
一、了解野生動物
要尊重對方,首先得了解對方。
《隱藏的危險》列舉了13種野生動物,詳細講述了它們出沒的環境、生活習性以及會對人類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這13種動物裡,有大型肉食動物,大型食草動物,昆蟲、鳥類、蛇類、蛙類、海洋生物等等,遍及天空、陸地、海洋、森林、荒漠等各類自然環境,幾乎覆蓋了所有野生動物類型。
這些動物都會對人類造成致命傷害,但它們並不是有意主動攻擊人類。而是人類闖入它們的領地,或者驚擾到它們,它們為了防禦作出的反應。
比如雪羊,不要覺得羊都是喜羊羊類型的,雪羊如果感到領地被侵犯,會毫不猶豫地用頭上的角捅死你,或者將你撞下山崖。
灰熊、鱷魚、鯊魚之類的動物本身很兇猛,但它們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往往都是人類先招惹它們,才會引發它們的攻擊。這一點和老虎非常相似。
金色箭毒蛙看著很可愛很漂亮,但它們不喜歡被人撫摸,它們皮膚上的毒液只需要一兩滴就能致人死地。
荒野宿營時,要注意石頭裡可能藏著毒蠍子或者毒蛇,它們不希望被人打擾,會毫不客氣的毒死入侵者。
《隱藏的危險》列舉的13種野生動物只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其實所有野生動物都有危險,比如一些動物身上攜帶著病毒,人類根本無法對抗這些病毒。
二、萬一遇到熊怎麼辦?
既然野生動物那麼危險,為了防止出現危險,我們是不是只能待在家裡,不能去野外了呢?
當然不是,之前我們說了,親近大自然對現代人有諸多好處,我們不能因為可能有危險,就因噎廢食。
但我們出門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帶上一些能保證安全的物品,以防萬一。
《隱藏的危險》為我們列舉了一些旅行途中的必需品。
比如繃帶,用來包紮傷口。水,除了喝,還可以清洗傷口。
哨子是個好東西,不僅可以告訴別人你的位置,還可以用來嚇跑動物。
像熊啊,蛇啊之類的動物,聽到聲音都會先躲得遠遠的。
如果旅行的地區有熊出沒,一定要帶上防熊噴霧。
所以,如果我們在野外遇到熊怎麼辦呢?
《隱藏的危險》給出了具體答案。
遠遠看到的時候,保持距離,然後吹響哨子,看看能不能把熊嚇走。
如果距離很近,先不要動,熊不靠近你,你就慢慢往後退。如果熊靠近你,你就用防熊噴霧噴它的頭,噴完之後馬上跑遠。
三、為什麼我們要尊重野生動物?
《隱藏的危險》這本書為什麼要傳遞尊重野生動物的價值觀呢?除了一直在提倡的保護野生動物之外,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在於有助於建立邊界感。
野生動物雖然很危險,但相對人類的科技來說,其實非常弱小。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斷遭到破壞。
大量野生動物已經滅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為,如今地球上,平均每一個小時,就有一種野生動物滅絕。
國際組織很早就在提倡保護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的其中一個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但是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生物多樣性之類的話題太過於遙遠。而建立邊界感則關係到每一個人。
邊界感是最近比較熱門的一個心理學名詞,一般用在人際關係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有一個清晰的邊界,一旦被別人侵入,就會很痛苦。俄國著名作家邦達列夫甚至有句名言: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我們尊重野生動物,不去打擾它們,就是在明確邊界。野生動物不被驚擾,就不會攻擊我們,我們就能保證安全。
對待野生動物的態度,和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對野生動物缺乏尊重的人,在人際層面,也很難尊重他人。
八達嶺被虎咬的女子,因為不尊重野生動物,生命受損,而事後他們又向動物園要求巨額賠償,遭到輿論一直抨擊,他們因缺乏邊界感,不僅被野生動物攻擊,後來又在輿論中受到了傷害。
邊界感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隱藏的危險》是一本繪本,繪本是成人給孩子讀的書。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逐漸建立自我邊界,而成人自己也需要不斷明確邊界,這樣自己才不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