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蟲劑是我國登記數量最多也是更新換代最快的品種,隨著大部分高毒殺蟲劑品種已被禁限用,一些新作用機理產品的研發和上市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而2019年草地貪夜蛾的突然暴發,更是對我國害蟲防控提出了新要求,相關殺蟲劑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成為行業熱點,許多企業也紛紛推出了針對性的防控產品;此外,隨著種植結構和模式的不斷調整變化,南方稻蝦、稻魚種養面積不斷擴大,也對殺蟲劑的使用品種和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凡此種種,時隔兩年後,針對兩年來殺蟲劑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形勢新任務,7月25-26日,第三屆殺蟲劑發展與推廣應用交流會應行業和企業以及廣大業內人士的迫切需求應時而開。
今年的會議創新辦會模式,除主題大會外,還針對暴發性害蟲草地貪夜蛾的防治舉辦茚蟲威發展與抗性風險及應用新技術專場分論壇,為與會者打造了一場內容豐富、前沿的盛會。
本次會議繼續由《農藥市場信息》傳媒主辦,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產品推廣工作委員會對會議的順利召開給予了大力支持與指導,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科迪華農業科技、克勝集團&蜻蜓農服、京博農化科技有限公司、邁圖高新材料集團也對會議給予了鼎力相助。
會議現場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產品推廣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袁會珠致辭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產品推廣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袁會珠在開幕式致辭時說,2020年是我國「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十四五」即將啟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22個指標,其中就包括提升農藥利用率,而農藥利用率的提升也體現了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的進步。袁會珠強調,近年來,中國遭受如草地貪夜蛾等多種有害生物入侵,這是我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害蟲積極有效防治仍是我國應對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生物安全法立法也將進入提速階段。
《農藥市場信息》傳媒總編顧旭東致辭
《農藥市場信息》傳媒顧旭東總編在致辭說到,雖然今年暴發的新冠疫情對各方面帶來很大影響,會議也因此幾度推遲,但大家都給予了理解和諒解,並對參加殺蟲劑會議的初心不改,正是有許多領導、老師以及與會各位代表的關愛與支持,才使今天的會議能夠順利召開,為此他對大家始終如一的相伴相隨再次表示感謝!
到今年為止,《農藥市場信息》傳媒與中國植保學會植保產品推廣工作委員會圍繞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三大類品種聯合召開的會議已經有10年時間了,可以說會議在權威性、專業性、實用性方面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和好評,與會代表也通過會議真真實實地學習到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了解到許多有價值的信息,也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一定幫助和指導。隨著會議規模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這10年來會議也得到了許多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青睞和相助,因此深感會議還是很有價值,努力和付出也非常值得。顧總編希望今後大家對會議繼續給予幫助與指導,以便會議更好地服務行業,服務與會代表,給大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穫。
殺蟲劑新品種登記增加
抗性風險管理需提前做好
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副處長王曉軍作報告
據介紹,截止2019年12月31日,我國登記農藥產品總數41270餘個(其中衛生用藥產品約2500個),涉及企業1940餘家,農藥產品中殺蟲劑約佔44%,登記的有效成分共710個,殺蟲劑約佔30.1%,可以看出,殺蟲劑在農藥中佔比較大的比重。登記數量前20的農藥品種中殺蟲劑9個、殺菌劑5個、除草劑6個,登記作物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麥、棉花等大宗作物上。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王曉軍研究員通過線上的形式作了「殺蟲劑登記新動向及抗性風險管理新要求」報告。
據介紹殺蟲劑產品登記呈現如下特點:
一是三大類農藥登記產品趨於平均。殺蟲劑登記產品總量仍處於領先地位,但優勢逐漸減弱;而除草劑和殺菌劑的比值在緩慢上升。2016年以來,殺蟲劑不再佔據當年登記產品數量魁首,被除草劑反超。
二是農藥登記速度放緩,仍以同質化產品為主。農藥登記產品由2018年的4515個降低到2019年的294個,但可喜的是,新有效成分由2018年的11個增加到2019年的21個。
三是已登記產品擴大使用範圍為主要登記類別。2019年度新增登記294個,已登記產品擴大使用範圍登記785個,是新增登記的1.6倍。截止2020年7月,批准新增登記474個,其中殺蟲劑106個;已接收和完成評審的擴大使用範圍登記產品711個,是新增登記的1.5倍,基本追平2019年全年水平。
四是新品種呈增長態勢。2018年新品種登記11個,其中殺蟲劑2個,佔比18.18%;2019年登記21個,殺蟲劑5個,佔比23.81%;2020年上半年完成的新品種登記評審8個,其中殺蟲劑3個,佔比37.5%。
五是生物農藥增長顯著。近7年,生物農藥佔本年度新農藥比例呈上升趨勢;2017年佔比59%,首次超過化學農藥;2018和2019年分別佔比36.4%和33.3%。近4年登記的新品種中,生物農藥品種佔56%,超過一半,有上升趨勢。
同時,王曉軍研究員還就大家關心的農藥登記管理相關要求和抗性風險管理新要求進行了詳細講解。有些企業對登記階段就要求進行抗性風險評估表示疑惑,王曉軍研究員表示,開展抗性風險評估有以下幾個目的:一是延緩抗性發展。登記之初即了解產品特點和抗性風險,從而指導登記後的合理使用,對好的產品實現有效保護。二是轉變抗性治理的理念。由抗性產生後進行抗性治理,到預防和延緩抗性產生發展;改變成本高、成效不顯著的抗性管理現狀。三是強化標籤管理。農藥標籤中對已產生的中、高等抗性風險的產品,要提出抗性風險管理措施。
防治三大作物害蟲高活性藥劑少
需進一步豐富品種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李永平作報告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李永平對近年來主要的農作物害蟲發生動態、新型害蟲的發生情況以及主要害蟲防治用藥品種和趨勢進行了講解。李永平老師首先介紹了近年來主要作物害蟲發生情況,水稻上主要有飛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小麥上主要有蚜蟲、紅蜘蛛、地下害蟲,玉米上主要有玉米螟、蚜蟲、紅蜘蛛、草地貪夜蛾,棉花上主要有棉蚜、棉鈴蟲。李永平老師還介紹了近年來新型害蟲發生情況。近兩年來,主要的新發害蟲為玉米草地貪夜蛾,2019年發生面積約1300萬畝次,防治面積約1300萬畝次;2020年發生的時間和規模早於2019年,年初預計會發生近2億畝次,而現在看來遠未到預計的發生程度。番茄麥蛾也是為害較嚴重的新型害蟲,2018年在四川攀枝花、雲南元謀等地為害,值得關注。
那麼對於這些主要作物害蟲,有哪些效果良好的藥劑呢?據李永平老師介紹,以水稻主要害蟲為例,防治水稻二化螟有效成分中,只有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醯胺、溴氰蟲醯胺效果較好;防治稻縱卷葉螟有效成分中,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多殺黴素、乙基多殺菌素、氯蟲苯甲醯胺、四氯蟲醯胺、溴氰蟲醯胺效果較好。可以看出,幾大作物害蟲防控中,水稻害蟲特別是二化螟、稻飛蝨的高活性藥劑較少,同時,從李永平老師的數據展示中,我們還可看出,防治玉米、小麥地下害蟲的藥劑也較少,有必要需要進一步豐富其藥劑品種。
殺蟲劑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高效安全環保品種成為行業主流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畢超老師作報告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畢超老師對「我國殺蟲劑產業發展狀況及趨勢」進行了精彩演講。受環保督察、企業停限產等多重因素影響,殺蟲劑的研發與創新成為主流,安全高效的綠色殺蟲劑將駛入發展快車道。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病蟲害活動增強,發展中國家糧食需求增加以及拉美、非洲、亞太農業種植面積的增加為殺蟲劑的發展帶來機遇。此外,畢超老師還提醒各企業,想要獲得更多的發展,可關注非農用殺蟲劑品種的登記與開發,如林業、景觀與衛生用藥等。
傳統菸鹼類農藥發展步履維艱
我國自主創製品種正在崛起
華東理工大學李忠教授作報告
作為首位報告者,華東理工大學李忠教授帶來「殺蟲劑新化合物創製進展與趨勢展望」報告。中國是新菸鹼類農藥最大的生產者和出口者,李忠教授以新菸鹼類農藥為例,展示了其在全球以及中國的發展概況。由於抗性、對蜜的蜂毒性以及對鱗翅目低活性等問題,新菸鹼類農藥在全球發展頻頻受挫,開發「超級新菸鹼殺蟲劑」成為殺蟲劑發展的重要課題。近年來,一批新開發的新菸鹼類殺蟲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據李忠教授介紹,目前新開發的新菸鹼殺蟲劑有氟啶蟲胺腈、氟吡呋喃酮、三氟苯嘧啶、Flupyrimin等,特別是氟啶蟲胺腈,其是新菸鹼類殺蟲劑沉寂十年後新上市的品種,帶動了新一輪菸鹼類化合物的創製。
同時,李忠教授還介紹了華東理工大學在殺蟲劑方面的創製工作。談到創製過程,李忠教授說到,傳統的硝烯類菸鹼殺蟲劑單晶結構和作用模式都是反式的,華東理工大學變「反式」為「順式」,創製出環氧蟲啶和哌蟲啶兩個品種。環氧蟲啶於2018年獲得正式登記,其化學結構和作用機理新穎,殺蟲譜廣,低交互抗性,且低毒、對蜜蜂安全,對抗性害蟲的活性優於吡蟲啉;哌蟲啶歷經十年自主創新研發,獲得國內和國際多項發明專利,轉讓給克勝集團後,於2017年獲得農業農村部的正式登記,目前商品名為「極豹」,哌蟲啶作用於昆蟲神經軸突觸受體,阻斷神經傳導作用,和環氧蟲啶一樣,其也對蜜蜂安全,且受吡蟲啉抗性靶標變異影響較小,對抗性品系有顯著活性。
此外,李忠教授在演講中多次強調,由於缺乏穩定的創新鏈,中國離農藥研發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李忠教授呼籲國內要加強產學研合作,形成穩定的創新鏈。
殺蟲劑協同增效將成為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蔣紅雲研究員作報告
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蔣紅雲研究員還為我們帶來「殺蟲劑協同增效技術及產品的研究進展」精彩報告。她從協同增效的概念、殺蟲劑協同增效技術研究進展以及未來展望等方面進行了講解。
據介紹,協同增效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分相加或者調配在一起,所產生的作用大於各種組分單獨作用時的總和,也就是1+1>2的效應。她還從分布相的協同增效、接觸相的協同增效、毒效相的協同增效、生態相的協同增效四個方面研究進展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於協同增效的未來趨勢,蔣老師認為,高效協同的智慧型劑型將是未來主導製劑,桶混助劑與製劑表面活性劑將會高度融合,智能精準施藥裝備將得到快速發展,將會出現量身打造的作物施藥模式和劑型,化學農藥與其他防治措施的協同增效也將會得到發展。
全新作用機理
英威、BAS 45006I將為種植者帶來福音
隨著當前殺蟲劑抗性問題的越來越嚴重,新產品的研發也已經越來越重要。但是,新產品的研發何其不易,因此每次當有新的殺蟲劑面世,總會吸引大眾的目光。巴斯夫作為全球知名的農藥生產企業,殺菌劑一直是其王牌產品,作為冠名單位,然而巴斯夫在本次會議上卻意外帶來了兩款全新作用機理的殺蟲劑。
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部產品開發部高級經理陸悅健博士作報告
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部產品開發部高級經理陸悅健博士則向來賓介紹了另一款巴斯夫即將上市的新產品BAS 45006I,它的有效成分是溴蟲氟苯雙醯胺,主要防治對象是咀嚼式口器害蟲,鱗翅目和鞘翅目害蟲如小菜蛾、夜蛾類和跳甲。特別是在當下鱗翅目害蟲大暴發的情況下,BAS 45006I這樣一個跨時代的產品面世,必將為種植者帶來更多福音。
BAS45006I擁有全新作用機理,與現有殺蟲劑無交互抗性,是最新組殺蟲劑IRAC30組中最早引入市場的成分之一。它擁有雙重作用方式,非常強大,通過其觸殺和胃毒作用,在非常低的劑量下就能很好的控制靶標害蟲,起效快速,而且在藥後的每個小時都能夠發揮作用。此外,BAS 45006I還具有讓害蟲無處可藏的滲透作用,葉面噴霧後可以穿透葉片組織(從葉片的一面到葉片的另一面),確保有效成分可以到達害蟲的取食位置。BAS 45006I殺蟲譜廣,它具有多面性,可以有效控制多種作物生產體系中的不同害蟲。據陸博士介紹,更讓人值得驚喜的是,在巴斯夫前期的試驗過程中發現,在BAS 45006I使用後,發現植物葉片更濃綠也更加茂盛,因此判定其還可以保護作物的結構完整,有激發植物產量潛力的作用。這樣一款優秀的產品,的確值得萬眾期待。
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部殺蟲劑產品經理曹靜作報告
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部殺蟲劑產品經理曹靜女士為大家介紹了擊破抗性蚜蟲的新武器——雙丙環蟲酯。巴斯夫推出的含有雙丙環蟲酯 50克/升可分散液劑的產品英威,它是IRAC認證的唯一一個作用機制為9D亞族的化合物。英威擁有全新的作用機理,與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藥劑無任何交互抗性。它可以專一幹擾昆蟲弦音器,使得昆蟲喪失協調性和方向感,進而迅速停止取食,最終脫水飢餓而死。此外,英威是可分散液劑劑型,具有獨特的跨膜傳導能力,可以殺滅躲藏在葉片背面的蚜蟲。因此英威具有非常優秀的殺蟲效果和作物保護能力,且對蜜蜂安全,具有綠色環保的特性,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活性高、用量少
乙基多殺菌素未來可期
科迪華殺蟲劑產品線經理黃正誼作報告
除草劑在科迪華一直佔有優勢地位,但科迪華的殺蟲劑產品線體系也十分龐大,其中體量較大的主要有三氟苯嘧啶、甲氧蟲醯肼、毒死蜱、多殺菌素、乙基多殺菌素、氟啶蟲胺腈和三氟嘧啶醯胺等,而乙基多殺菌素在近幾年已脫穎而出,多殺菌素系列體量也因此快速增長,據預測,其在2025年將達到12億美元。由此看來,乙基多殺菌素未來可期!
其實早在2009年,科迪華就在中國推出了60克/升多殺菌素懸浮劑艾綠士,而在2020年乙基多殺菌素成為科迪華的最大單品,乙基多殺菌素有何過人之處?據科迪華殺蟲劑產品線經理黃正誼先生介紹,相比多殺菌素,乙基多殺菌素用量更低、觸殺活性更高、持效期更長、殺蟲譜更寬。同時,乙基多殺菌素具有獨特的作用機理,並且對環境友好,被列入微生物來源的AA級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的農藥產品清單。
此外,乙基多殺菌素對草地貪夜蛾也具有良好的防效,已入選中國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成為防控草地貪夜蛾的推薦用藥。針對玉米田草地貪夜蛾的防治,黃正誼經理為大家介紹了科迪華的植保組合方案,在播種時使用路明衛(50%氯蟲苯甲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進行種子處理,用量為530克/100公斤玉米種子;在玉米苗期使用施達靈(25%乙基多殺菌素水分散粒劑)8克/畝,每季施藥兩次;後期與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輪換使用。採用路明衛+乙基多殺菌素不同作用機理組合使用可對草地貪夜蛾進行抗性管理。
草地貪夜蛾危害大
科學用藥是關鍵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芮昌輝研究員作報告
近兩年,草地貪夜蛾已經連續兩年成為我國害蟲防治的熱點,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么蛾子」危害的面積原來越大,抗藥性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如何防治,已經成為擺在面前的頭號難點問題。在本次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芮昌輝研究員帶來「草地貪夜蛾的化學防控技術及應用評析」的報告。
芮昌輝研究員認為防治我國草地貪夜蛾需要開發應用持續有效的防控策略:
第一,要結合草地貪夜蛾遷飛擴散特點和我國種植結構、施藥水平等因素,制定戰略性的聯防聯控措施。採用全國一盤棋的化學防治策略,儘可能做到施藥時間和空間的交錯使用。同時加強技術指導,及時、準確施藥。
第二,持續開展草地貪夜蛾有效防治藥劑的篩選。這包括從不同機制和不同殺蟲作用方式的藥劑、不同蟲態對藥劑的敏感性、不同生態發生區域(周年繁殖區、越冬區和遷入區)藥劑防治效果評價及藥劑有效防治劑量的變化等多方面開展持續的研究。
第三,加強農藥使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防治時期和方法上,根據草地貪夜蛾為害習性,在卵盛期和3齡幼蟲前及時用藥;分階段選擇適宜藥劑類型用於化學防治。如卵高峰期使用具有觸殺活性的藥劑配合具有殺卵活性的藥劑,孵化高峰期使用觸殺劑配合胃毒藥劑,後期大齡幼蟲可以考慮以胃毒藥劑為主的化學防治措施;在用藥技術上,針對幼蟲在玉米心葉隱蔽取食為害,應用更精細的對心噴霧技術。或利用具有內吸傳導作用的藥劑進行種子包衣或顆粒劑撒施,有可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第四,進入常態化的化學防治時期後,草地貪夜蛾的抗藥性將成為影響藥劑防治效果和使用壽命的重要因素。因此,草地貪夜蛾的抗藥性風險評價和抗性治理是我國今後亟需開展的挑戰性工作;從抗藥性治理角度看,需要開展草地貪夜蛾發生的動態監測和抗藥性監測,及時採取有效的藥劑替換或輪用措施;另一方面,草地貪夜蛾這類鱗翅目害蟲幼蟲在3齡前的防禦能力較弱,對藥劑的敏感度相對較高,化學防治儘可能在3齡前進行,最大限度降低藥劑的抗性選擇壓;探索從時間和空間交替輪換用藥的有效途徑和模式,大尺度上從全國的通盤安排,或小區域化學防治的合理安排,儘可能避免連續的、高強度的使用某一種藥劑,減緩草地貪夜蛾抗藥性的發展。
芮昌輝研究員強調草地貪夜蛾的防治,需要從國家政策、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多方面需求考慮,並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需要統籌考慮應急防治階段和常規化防治時期的需求差異,化學防治與其他防治措施的協同。無論是採取何種防治策略,均需要多種防治技術相互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實現草地貪夜蛾防治的可持續發展。
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副總經理崔凱作報告
而提到草地貪夜,自然少不了中國優秀現代農業服務企業克勝集團的綠色防控方案。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副總經理崔凱表示,在2019年草地貪夜入侵中國後,克勝成為率先開展草地貪夜蛾防治試驗的企業之一,先後主動對接雲南、廣東、廣西、湖北、安徽、四川、江蘇、陝西等多地開展草地貪夜蛾防控藥效試驗,並積極參加全國農技中心在廣東(高要)、廣西(橫縣)、雲南(師宗)、貴州(羅甸)組織的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藥劑篩選試驗。
據崔凱先生介紹,克勝擁有多種草地貪夜蛾防治方案。
一是化學農藥防治方案,使用剛勁(30%氟鈴·茚蟲威懸浮劑)20~30克/畝+富蘭得 (甲基化植物油)30~45毫升/畝。大量試驗數據及田間防控表明:30%氟鈴·茚蟲威懸浮劑畝用20~30克,蟲卵兼治,對草地貪夜蛾防效在77.04%~97.80%之間,持效期10~14天左右,已被多地植保站推薦使用。
二是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結合防治方案,使用克勝靈(15%多殺·茚蟲威懸浮劑)16~24克/畝。試驗數據表明:15%多殺·茚蟲威懸浮劑畝用16~24克,對草地貪夜蛾防效在71.20%~99.04%之間,持效期10~14天左右,防效良好。
此外,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克勝集團長期以來致力於「四位一體」安全用藥體系建設和培訓推廣,農大獅是克勝的新農人培育品牌,是克勝集團蜻蜓農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從事農業知識服務,服務項目有參觀學習、精品課程、外出授課、培訓活動舉辦等,2018年還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
抗性發展不斷增強加快
專家為你詳解害蟲抗藥性治理對策
中國農業大學高希武教授作報告
為什麼要實施抗藥性治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必須這樣做,但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國農業大學高希武教授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作了「我國害蟲抗藥性現狀與治理對策」的報告,他指出,「據估計人類在與有害生物的鬥爭中,農藥起到了70%~80%的作用,因此化學防治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抗性的發展是必然的,帶來的損失是嚴重的,它會導致作物直接損失,傳病媒介害蟲再猖獗,進而導致用藥量增加,使環境壓力加大。
那麼對於害蟲抗藥性治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高教授建議以下幾點是必須加強和注意的:第一,害蟲抗藥性基因存在對生態學影響的研究需要加強;第二,以作物系統害蟲複合體為單元不是單個害蟲抗性治理是必須的;第三,可選用的用於抗性治理的殺蟲劑藥劑種類是有限的,加強新分子靶標藥劑的基礎研究是急需的;對於遷飛性害蟲抗藥性的應對措施要標準化,區域甚至要全國協調。
高教授提醒大家抗性是一個動態的現象,任何已經存在的、已知的機制都有可能隨時間改變。因此,抗性監測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抗性監測結果以及新知識的獲得調整抗藥性治理措施。此外,治理策略要具有可塑性,應對措施要有適應性,不是簡單的輪用、混用。
南京農業大學高聰芬教授作報告
近幾年來二化螟防治形勢已經越來越嚴峻,但是二化螟的抗藥性卻也越來越嚴重,這一問題已經成為防治二化螟的一道必須攻克的難題。在本次會議上,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高聰芬教授帶來了「水稻二化螟的抗藥性發展及新藥劑新技術進展」的報告。在報告中高教授指出二化螟抗藥性治理對策:首先,多種防治措施的綜合利用,減少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可以採用農業措施:減少橋梁田,減少插花種植;物理防治:低茬收割,深水滅蛹;生物防治:種植誘蟲植物,釋放天敵;生態調控:田間放置性誘劑。其次要注意多種作用靶標農藥的輪用及混用,減少農藥的濫用和低效使用。化學防治必須要注意科學用藥,做到預防性用藥(送嫁藥技術)+應急性達標防治(適期防治輪換用藥)。最後高教授還提醒必須要加強抗藥性監測,明確本區的抗藥性水平,選擇適合本地區的防控對策。
高教授根據本地區害蟲的發生危害情況和水稻種植結構、氣候等條件,分為三大類防控區,分區施治。
一類防控區(危險區):浙中、浙南及東南沿海,贛北、鄂北及湘中南、湘北地區。自始至終抓好1-4代二化螟治理,特別是要及時全面實施冬後翻耕滅蛹,栽培冬季作物的稻田採用性誘劑誘殺越冬代成蟲,在一個作業區域內統一栽培類型,統一種植品種,嚴格統一播期。
二類防控區(潛在危險區):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安徽省除一類防控區外的縣市區。要嚴密監控二化螟發生發展態勢,在狠治一代壓基數基礎上,視蟲情動態加強第二、三、四代應急防治力度,嚴重地區參照一類防控區技術方案實施。
三類防控區(一般發生區):江蘇省、四川省、東北地區。此類區域按照常年常規辦法防治二化螟。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謝文研究員作報告
我國蔬菜種類及品種多,不同蔬菜上病蟲害種類不同,據對主要蔬菜病蟲害的不完全統計,其危害種類達600餘種。而蔬菜產品產值較高,防治指標低,施藥頻率較高。最新研製的藥劑多先在蔬菜上使用,蔬菜害蟲常常也是最先對新型殺蟲藥劑產生抗性的害蟲。煙粉蝨、西花薊馬、葉蟎等都以抗藥性「著稱」。在本次會議上,針對蔬菜害蟲抗性研究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謝文研究員帶來「設施蔬菜小型害蟲的為害及防治新技術」的報告。
以西花薊馬調查為例,田間種群西花薊馬對阿維菌素多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可用於西花薊馬的防治;對甲維鹽的抗性水平高,建議區域性慎重選用。田間種群西花薊馬對溴蟲腈多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個別種群產生極高水平抗性,需慎重使用;對噻蟲嗪多為敏感或低水平抗性,建議合理使用該類藥劑。
防治西花薊馬急需新的高效化合物或組合物,以及高效的施藥技術。謝文研究員特別強調在不同地區一定要進行抗性監測,選取合適的藥劑可以讓防治工作事半功倍。
談到抗性害蟲,我們不得不提到茚蟲威,茚蟲威這個農藥老品種在夜蛾類害蟲抗性治理方面扮演著老兵新傳的重要角色。在7月25日晚由京博農化冠名的茚蟲威應用發展及抗性風險管理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大學高希武教授、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李永平高級農藝師、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芮昌輝研究員等專家就草地貪夜蛾防治用藥和抗藥性管理及應用策略等方面進行了專業報告。此外,作為茚蟲威原藥、製劑生產及應用技術的領軍企業,京博農化市場總監李忠華表示,致力將茚蟲威打造成抗性害蟲治理先鋒。在會上,京博農化也就茚蟲威展開了現場分享,並進行了產品優勢分享。詳細內容請見後續報導。
殺蟲劑在植保無人機上的應用將越來越規範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閆曉靜副研究員作報告
提到殺蟲劑的施藥器械,自然少不了目前正火熱的植保無人機。植保無人機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閆曉靜副研究員介紹,一是植保無人機企業數量大增,其中以廣東和山東省居多;二是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呈幾何級增長,從2014年的695架發展到2019年的50970架;三是作業面積顯著增加,截至2019年,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已接近4.5億畝。同時,閆曉靜老師說到,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還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植保無人機的發展,即由近三年來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作物飛防面積佔比下降可以看出,植保無人機應用作物和範圍越來越廣。
此外,閆曉靜老師還對未來殺蟲劑在飛防植保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她說到,為了保障用藥安全,今後殺蟲劑如若需要使用植保無人機進行噴灑,可能需要先進行登記;如果殺蟲劑在噴灑時需要配合使用助劑,或許也需要提供相關資料。
蝦稻共作模式火熱
「五位一體」對病蟲綠色防控
江蘇裡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張家宏研究員作報告
蝦稻共作這種養殖模式在近些年來十分紅火,不同於單純播種水稻,蝦稻共作有其獨特防治方法,如果不防治水稻病蟲,一般年份會造成水稻減產20%~50%。如果按正常稻田的用藥習慣防控稻蝦田裡的水稻病蟲害,小龍蝦至少減產30%,嚴重時甚至造成小龍蝦絕收。那麼該如何防治呢?
江蘇裡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張家宏研究員表示,稻蝦田水稻和小龍蝦的病蟲防治應採用「五位一體」的綠色防控措施:
一是農業防治。可選用抗性品種,稻蝦連(輪)作,稻蝦-麥(油)輪作等。
二是物理防治。可使用黏蟲板、殺蟲燈以及防蟲網等。
三是生態防治。可採用釋放昆蟲性信息素進行性誘,種植香根草進行香誘,還可施放赤眼蜂對水稻螟蟲卵進行寄生等。
四是生物防治。選用生物農藥等,如防治紋枯病和稻曲病可選用生物農藥芽孢桿菌和井岡黴素等,還可利用植物源農藥茶黃素對水稻稻瘟病進行防控,還可以兼治水稻紋枯病;防治害蟲可以菌治蟲,選用蘇雲金桿菌(Bt)防控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
五是化學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小龍蝦無影響的化學農藥。據權威部門對稻蝦田小龍蝦毒力測試和生產示範,可選用肟菌·戊唑醇、井岡·噻呋醯胺和烯肟·三環唑等殺菌劑;殺蟲劑可選用氯蟲苯甲醯胺、四氯蟲醯胺和吡蚜·呋蟲胺等。
機遇與挑戰並存
「多元化」成為殺蟲劑市場主旋律
農化行業獨立研究諮詢師秦恩昊作報告
2019年,殺蟲劑品種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菸鹼類、苯甲醯脲類、醯肼類、嘧啶胺類、大環內脂類、雜環類、雙醯胺類等正大量使用;擬除蟲菊酯類、沙蠶毒類雖仍被關注,但正逐漸被取代;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逐步萎縮,共計214個,目前只有20餘個為常用品種;而有機氯類已被淘汰。那麼,2019年殺蟲劑市場主要又有哪些變化呢?
農化行業獨立研究諮詢師秦恩昊先生在他的「殺蟲劑全球市場和進出口現狀及趨勢」報告中,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是產品層面變化——專利產品依然主導市場,但專利產品出現多元化趨勢。跨國公司通過推廣新產品混劑,加強對市場的壟斷。老產品加速評估淘汰,跨國公司產品填補市場空位,特別是來自日本企業的原研產品成為市場重要力量。二線跨國公司致力於開發新穎混劑,力爭在專利產品和仿製產品間取得平衡。變化已成為大市場的主旋律,製劑推廣的多樣性替代了穩定性。
二是監管層面變化——各主要市場法規均趨於嚴苛,產品登記呈現「多元化」路徑。農藥企業要注意全球主要市場的不同法規,歐盟市場再評估導致老產品限用;印度鼓勵本土生產登記、專供出口登記;亞太國家與中國ICAMA增強協作,要關注中國產品國內合規性;拉美登記法規更新,變更毒理學評估導則,要關注產品安全性評估登記資源流動性增強。
三是產業鏈層面變化——中國製造保持優勢,但實現方式發生多元化。跨國公司產品加工布局使得原藥分段化、製劑本土化。環保監管趨嚴和登記門檻的提高,形成產品優勢集中、產業資源集聚的局面。同時,基於併購,出現公司間活性成分資源的重組、產品線重組和加工布局方案的重組。印度、土耳其、俄羅斯等各大代工市場出現中間體需求暴增。雖然殺蟲劑難以出現新品種,但圍繞現有品種形成的不同作物解決方案,加速了助劑、植保技術等行業的發展。
四是競爭者層面變化——大企業通過整合鞏固優勢,中企業通過下沉加強渠道,小企業尋求創新強化特色。我們可以看到,近些年來,常規產品資源加速向大企業的集中,產業鏈優勢進一步凸顯。企業的兼併重組,促進了登記資源的流轉、整合和有效使用,登記證有效性和適用性成為資源評估重點。基於定製加工的發展趨勢為企業創造新的發展機會,而產品組合、推廣方案的創新加速,使得渠道多樣化趨勢更加顯著。
在報告中,秦恩昊老師還特別提到,代工布局也是殺蟲劑全球市場的發展趨勢。在搜尋代工企業及進行布局時,企業要思考這幾個問題:一是潛在的代工企業在哪兒?二是自身優勢體現在哪些地方?是周期成本、質控,還是工藝?三是要關注和代工企業的長線合作和後續服務。
合影留念
歷時一天半的會議於7月26日圓滿落下帷幕,雖然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本次會議曾幾度延期,但並不影響與會者的參會熱情,相聚鹽城已然不易,大家都十分珍惜這次學習與交流的機會。相信在逃過疫情這一劫後,農藥企業也將「劫後重生」,在農藥市場中找到新的機遇,未來之路也會越走越穩、越走越好。期待未來再相聚!
(更多會議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農藥市場信息」微信以及《農藥市場信息》雜誌)
END
免責聲明
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農信傳媒法律顧問:李德均(德衡律師集團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