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國地震臺網信息,在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三次地震,6時38分45秒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7時2分45秒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15公裡;7時26分50秒發生2.0級地震,震源深度在12公裡。
三次地震強度都不大,但5.1級地震屬於中級地震,震源附近地區震感明顯,另外兩次地震幾乎無震感。44年前唐山發生芮氏7.8級大地震,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傷痛。專家稱此次古冶區發生的三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並且不會再有更大的餘震,因此民眾無需過分擔憂。
中國本來就屬於地震多發的國家,同時因為地域遼闊,地震多發分布地區也各有不同。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在這附近的區域包括日本等國家都地震較多。而在我國地震又主要集中在五個大的區域:臺灣省、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以及23條地震帶上。
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是發生在華北地區,華北地區共有四條主要的地震帶,分別是郯城-營口地震帶、華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和銀川-河套地震帶。其中華北平原地震帶是導致唐山一帶地震多發的原因,在這裡自有記載以來已經發生過4.7級以上地震140次,其中較大的地震7-7.9級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而就在此次餘震震源200公裡範圍內,近5年已經發生了17次3級以上的地震,此次5.1級是最大的。距離古冶區較近的天津、北京一帶部分區域有輕微的震感。
地震對於地球來說是非常自然的能量釋放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帶來的地動山搖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破壞,輕了可能導致房屋倒塌財產損失,重了會奪取我們的生命,因此地震是對我們未來影響較大的一種自然災難了。
那麼現在的科技都這樣發達了,甚至幾十年前人類都登上月球了,為什麼不能多地震進行準確的預報哪?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難度不在技術上,而是在原理上,地震就是無法進行預測的複雜問題,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未來人類可能也難以預測地震的到來。但是地震預警還是可以做到的,就是大家看到的那種出現在手機上或者電視上的提醒,地震還有幾秒鐘到達。
這樣的技術和預測地震有著本質的區別,它們只不過是在地震發生之後,根據地震波的速度以及和震源之間的距離,最終給出地震波到達的時間,地震波到達地面意味著震感來襲。
至少專家已經判斷此後並不會有大的破壞性地震到來,畢竟人家是專業的,我們外行只能看看。因此震源附近的朋友不用太過擔憂,地震並不是罕見的事情,而是地球上頻發的自然現象,只不過大多數的時候地震級數較小,同時發生在無人區,普通民眾感受不到,也就沒有人去注意。
不要認為發生三次地震,感覺2020年就地震頻發了,實際上一直以來皆是如此,每一年每一天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地震發生,並且都不止一次。很多人比較迷信於地震前的一些特殊現象,當然也許地震來臨前一些動物會有比人類更好的敏銳度,它們可以提前感知地震的到來,但根本無法被我們所使用和借鑑。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