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加拿大企業在做一種叫ocumetics的仿生鏡頭,據說可以直接把近視患者的視力提高到正常水平,如果該技術在醫學上成熟的話,簡直是近視患者的最大福音了。
不過這種仿生鏡頭真有介紹的那麼好麼?知乎一自稱@愛好美食的眼科醫生的網友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提到:
我覺得這則新聞硬傷頗多。
先不論其真假性,
1、人眼(指正視眼)的遠點實際是在無窮遠處的,而5米是常規遠視力的測量距離;
2、視標的設計,原理是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能分辨的最小距離(涉及物理光學的airy disk及視網膜細胞最小解析度假說),而視力取決於屈光介質和視網膜,好比照相機的鏡頭和膠片的關係。
3、人的晶體是不會腐爛的(大汗…),蛋白質的成分怎麼可能在正常人體內腐爛呢?!那你的肌肉怎麼辦?!
4、這種有晶體眼植入人工晶體(就是鏡頭啦)的手術早有先例,與準分子雷射角膜磨鑲術(就是你們常說的雷射啦)相比,需侵入眼內,對操作和無菌要求更高,相對的術後反應和感染的風險也更高。當然也阻止不了白內障的發生發展。
所以結果來了:
1、如果你的視網膜上的細胞功能讓你只能看到5米處的1.0視標(即5.0),那麼你換什麼樣的「鏡頭」都是沒用的。
2、生物眼如果要達到所謂「5米變15米」的效果,起碼必須與腦部的視覺中樞相聯繫,也就是要涉及腦部的晶片植入手術(其實現在還真的有這種研究)。
3、這種手術肯定高風險啊,怎麼可能比雷射更安全呢?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過也有網友比較樂觀,同樣是知乎網友,@孫博則稱:
我也來說說,這個手術其實和白內障手術過程差不多,手術過程會不會造成術後散光不得而知,只能說是一種新的方式。
至於安全性,眼內手術,和白內障手術同樣沒什麼區別,只是說,比起雷射手術與ICL來講,既不會導致後期圓錐角膜的發生,也不會有角膜內皮細胞數量進行性下降的風險,因此更安全。
因此,可信度有,但三倍視力,說法略微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