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兄弟,是老師,是院士,是這個時代的中流砥柱。表裡如一,堅固耐壓,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盡頭處超越,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傑作」。這是2月8日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為來自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李萬君公布的頒獎詞。李萬君與孫家棟、張超等共同當選「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由新文化報社、吉林年鑑、吉林省圖書館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2016年度)感動吉林十大人物評選活動,連續報導了20位候選人的事跡。2017年1月,經過讀者投票及專家評審,13號候選人李萬君成功當選感動吉林年度人物。作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傑出代表,工作30年,李萬君憑藉自己精湛的技藝成為公司轉向架製造中心的焊接大師、首席操作師,同時還獲得了中華技能大獎,被人們稱為「工人院士」。但他更看重「師傅」這個名稱:經他培訓的400多名學員,全部考取了國際焊工資格證書,為打造一批「大國工匠」儲備了堅實的新生力量……
李萬君
談感動
——他見證高鐵技術從追趕者變成了領跑者
「成為『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我感到很榮幸,這個榮譽不是我個人的,而是整個中車、是我們吉林省的。作為第一代高鐵員工,我見證了高鐵技術從追趕者變成了領跑者,我驕傲,我自豪,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在得知自己成為「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時,李萬君深情地說。
「高鐵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誤,我們要堅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我們的團隊技術更加成熟,保證高鐵又穩又快地奔跑,同時創造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牌。」他說,他就是一名技術工人,離開了生產一線啥也不是。他這輩子很幸運,能分配到長客,趕上了高鐵發展的時代,才讓他這樣的技術工人有機會回報企業,報效國家。所以,他下決心幹好高鐵,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讓每一個技術工人都能當上創新主角,像動車組一樣,節節給力,人人添彩,到時候讓老外給咱中國人打工!
學手藝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現在一聽焊接的聲音,就知道哪個徒弟或是員工哪個地方焊得不好,焊縫是寬還是窄、焊接質量好不好……」———這樣的境界,可是經過千錘百鍊才能達到的。
1987年8月,19歲的李萬君職高畢業後被分配到長春客車廠(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車間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當工人,和他一起入廠的還有28個夥伴。一進焊接車間,火星子亂蹦,煙霧瀰漫,刺鼻嗆人。焊工們穿著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著焊帽,拿著焊槍噴射著2300℃的烈焰,夏天時,穿著幾斤重的裝備幹完活出來,全身都得溼透。
這樣艱苦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下來的。一年下來,和他一起入廠的同事調走了25個。但他,依然選擇了留下來。廠裡要求每人每月焊100個水箱,他就多焊20個,一年下來,兩年一發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夠穿,他就到市場上自己掏腰包買。
除了跟著師傅學習,他一有時間就跑到其他師傅那兒看,有問題就問。一開始,一些老師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師傅們發現,這個小夥子凡事問過一次,就會舉一反三。不知不覺中,李萬君的焊接手藝在同齡人中已出類拔萃。
入廠第二年,李萬君就在車間技能比賽中奪冠;2005年,他在中央企業焊工技能大賽中榮獲焊接試樣外觀第一名;1997、2003、2007年,他三次在長春市焊工技能大賽榮獲第一名;2011年,他捧得了「中華技能大獎」。
攻技術
——把焊槍下的產品升華成藝術品
為了攻克各種各樣的困難,他成立了一個攻關團隊,遇到焊接難題,整個團隊都會群策群力,攻堅克難,將技能和智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2005年,李萬君根據異種金屬材料焊接特性發明了「新型焊鉗」,獲得國家專利並被推廣使用。2010年,在出口伊朗的單層軌道客車轉向架橫梁環口焊接難題中,李萬君再次挺身而出,經過不斷試驗摸索,成功總結出了氬弧自動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驟,一舉填補了我國氬弧焊自動焊接鐵路客車轉向架環口的空白,也為我國日後開發和生產新型高鐵提供了寶貴依據。2012年,針對澳大利亞不鏽鋼雙層鐵路客車轉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萬君衝鋒在前,總結出了「拽槍式右焊法」等20餘項轉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決了批量生產中的多項技術難題,累計為企業節約資金和創造價值800餘萬元。
2015年初,中車長客股份公司試製生產我國首列國產化標準動車組,轉向架很多焊縫的接頭形式是員工們從未接觸過的。其中轉向架側梁扭杆座不規則焊縫和橫側梁連接口斜坡焊縫質量要求極高,射線檢測必須100%合格,不允許有任何瑕疵。由於不規則焊縫接頭過多,極易造成焊接缺陷,使這個部位的焊接成為制約生產順利進行的「卡脖子」工序,影響了標準化動車組的研製進程。
李萬君馬上主動請纓,以攻關團隊「李萬君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主要陣地,經過反覆論證,多次試驗,最終總結出交叉運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質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這項焊縫接頭過多導致焊縫射線檢測難以100%合格的難題。
2016年7月15日,中車長客股份公司試製生產的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以420公裡時速成功進行會車實驗。列車以相對時速840公裡的速度擦肩而過,這還是世界第一次。實驗的完美表演,將再一次贏得海外市場的關注、以及相關合作國家的青睞,成為開啟國外高鐵市場的一把「金鑰匙」,為中國高鐵走出國門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實,我的追求很簡單,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標準熔到骨子裡,把焊槍下的產品升華到極致,從而形成一件件藝術品……」李萬君說。
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鑽勁兒、韌勁兒,他參與填補了高速車、鐵路客車、城鐵車轉向架焊接規範及操作方法的幾十種國內空白,先後進行技術攻關100餘項,其中21項獲得國家專利。
帶徒弟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師傅帶徒弟十分厲害。我記得2008年引進高速動車組技術時,我們的水平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師傅一人能焊出來,人手嚴重不足。為了完成任務,他只用半年的時間,就將焊工全都培養了出來,400多名學員全部考取了國際焊工資格證書,這在整個培訓史上也是一個奇蹟……」李萬君的徒弟謝元立回憶。
李萬君認為,單單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夠的,「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帶徒弟方面,師傅毫無保留,甚至還根據學員的體態胖瘦、走路姿勢、運槍習慣等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親身示範。」謝元立說,師傅帶出的20多個「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術骨幹,其中10多人已成為吉林省首席技師。
2011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師工作室,被國家勞動部授予「李萬君大師工作室」稱號,5年來組織培訓近160場,為公司培訓焊工1萬多人次,考取各種國際、國內焊工資質證書2000多項,滿足了高速動車組、城鐵車、出口車等20多種車型的生產需要。
李萬君不僅承擔為本單位培養後備技術工人的重任,還利用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一平臺,為外單位的技術工人無私傳承技藝,3次被長春市總工會聘為「高技能人才傳藝項目技能指導師」。截至目前,李萬君已為吉林省、長春市以及省市工會對口援疆地區的兄弟企業培訓高技能人才2000多人次。在中國高鐵事業發展進程中,李萬君實現了從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國高鐵焊接專家的蛻變。
記者手記:
每次見到李萬君,他都是身穿工作服,一臉憨笑。這次見到他,他仍然和以往一樣,笑得很憨厚。
他的工作室設在轉向架製造中心車間內,面積不大,但牆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獎狀和榮譽證書。就是在這個不大的空間內,他和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突破。
他手中的焊槍出神入化,兩根直徑僅有3.2mm的不鏽鋼焊條,可以分毫不差地對焊在一起,不留一絲痕跡。在他看來,他焊出的東西就是一件件藝術品。
他回憶,外國技術人員在看到他的焊接技術後,紛紛豎起大拇指,「真想不到中國工人也能焊出這樣的產品,真是了不起!」
關於對未來的憧憬,他動情地說,「沒有企業的培養,沒趕上中國高鐵事業的大發展,就沒有今天的李萬君,我要為我國的高鐵事業付出更多的努力,爭取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