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屋基村是遠近聞名的「鷺鷥天堂」保護區所在地,每年3月份,遷徙而來的2000多隻鷺鷥齊聚於此,繁衍生息。到了中秋節前後,它們會帶著下一代,再次踏上遷徙的路程。
在半個多世紀前,鷺鷥首次來到屋基村。其後幾十年間,它們在此安穩生活,遷徙而來的鷺鷥有5個種類,多達2000多隻,這些都與吳聰家族與全體村民的不懈挽留有關。
最初只是偶然的停留,卻造就了鷺鷥家族與吳聰家族的緣分,這是人與自然的奇妙故事,也是綠水青山之間,生命對生命的至高尊重。
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屋基村飛來鷺鷥
吳家三代擔起「護鳥」重任
屋基村的村民把夏至看作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不只是節氣的變化,更是因為從這一天開始,屋基村的鷺鷥幼鳥會步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學習飛行。入夏之後,鷺鷥的幼鳥開始學習飛行,常常不慎跌落在地,卻不會有任何危險。
半個世紀以來,村民們一直記得村裡第一位「護鳥隊長」吳明升的勸導:「鷺鷥是靈鳥,能幫農作物吃掉害蟲,帶來吉祥。」在吳明升的帶領下,村民們精心照顧跌落的幼鳥,自發巡邏阻止外人捕鳥。如今,屋基村的鷺鷥從最初的幾十隻,發展為5個種類2000多隻。
在半個世紀前,屋基村並沒有固定遷徙的鷺鷥。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春天,吳明升在自家屋後的榕樹上,發現了一群鷺鷥的身影,粗略一算,大約有幾十隻。這裡成了它們新的落腳點,吳明升決定成為它們的義務看護員。
時至今日,吳聰還記得爺爺吳明升的話:「鷺鷥是靈鳥,能夠通人性,人們要是不歡迎它們,它們就會離開。」身為農民,吳明升明白,哪個村子有鷺鷥,那裡的農作物就能免遭蟲害。可是,在經濟條件較為落後的上世紀60年代,鷺鷥和鳥蛋更多被村民視為眼前的食物。
為了留住鷺鷥,吳明升交給兒子吳應光一個任務:每天空閒時,守在榕樹下,勸導前來捕鳥的村民。吳明升則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這一年裡,地裡的稻子一定沒有蟲害,來年一定能有好收成。」
鷺鷥來了之後,屋基村的農作物果然沒有遭受大規模蟲害,盤旋在屋基村上空的鷺鷥,成了農田的「保護神」。吳氏家族和村民們,則成為鷺鷥的「保護神」。
半個世紀裡,「護鳥隊長」的重擔從吳明升開始,後來轉給兒子吳應光,又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移交到孫子吳聰的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