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茂盛,白鳥蹁躚。看著林間自在歡唱的鳥兒,71 歲的胡光明老人,似有一種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在這位一輩子都在愛鳥護鳥的老人看來,打爺爺那輩就留下的鳥群已經不僅是屬於大自然的精靈,更是他的重要家庭成員。
愛鳥代代傳 相伴八十載
今年 71 歲的胡光明,家住遵義鳳岡縣琊川鎮朝陽村平安組石樑河畔,一輩子都在與房前屋後的群鳥打交道,在當地村民眼中,胡光明儼然一位 " 護鳥使者 "。
從遵義市區到琊川平安組,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其中近半時間需耗費在鄉村公路上,但這並不能阻擋攝影愛好者的熱情,他們利用周末來此觀鳥。胡光明老人也不吝嗇,特地在一棵大樹下支起 7 米多長的梯子,供這些持長槍短炮者 " 打鳥 "。
說起護鳥故事,胡光明老人興趣盎然滔滔不絕:" 我家祖祖輩輩都喜歡鳥,從不捕鳥殺鳥。鳥是大自然中的重要成員,是森林的生機和靈氣。"
老人說,他家自從 1938 年爺爺輩搬到平安組現在的居住地,已有 80 年。聽父親講,當初建房時他們就在房子周邊種植了不少果樹和竹子。從那時開始就有白鶴棲身,房子屋梁上也飛來了好幾窩燕子。
1978 年,胡光明的父親胡森垚走過 83 個春秋不幸病逝。" 以前父親經常穿著一套白色衣服,走起路來就像白鶴展翅一樣。" 胡光明說,父親臨終前特別囑咐:這群鳥已與胡家相處 40 年,就像胡氏家族一樣不斷壯大不斷興旺,胡家人有義務、有責任把愛鳥護鳥之風傳下去。
" 你看,現在整個林子都是鳥。有白鶴、鷺鷥、三叉、斑鳩、貓頭鷹等鳥類,白鶴的數量由原來為數不多的幾隻,發展到現在上千隻了。" 老人說,他沒有辜負父親的臨終之託。
勸阻掏鳥蛋 斷拒購鳥者
幾十年的護鳥歷史,老人沒少與他人紅過臉。
胡光明說,由於地處偏遠鄉村,多年前因生活困難,附近的小孩們經常去鳥窩裡掏蛋來改善生活,他發現一次制止一次,硬叫孩子們把鳥蛋放回窩裡。為此,他還和鄰居起了隔閡,引來一些不愉快的事。
" 有一段時間,就是因為遭到破壞,周邊其他林子的鳥明顯減少。" 老人說,但他家這片林子裡,卻是鳥兒歡歌,群鳥集居,成雙成對的繁衍生息。
這道獨特的風景,也引來買家注意。不斷有城市公園、景區景點的人員來到他家,以每對白鶴 40 元錢的價、甚至更高的錢找他買鳥,但均被老人拒之門外,一隻鳥也沒賣過。
" 還有不少人看中了我家林子裡的梨樹,以每棵 1000 元價格購買,還有人看中楠木出高價購買。" 老人說,他身體不太好,生活一度過得十分清淡,也確實需要錢,但他還是抵制住了誘惑:" 再多的錢我也不會賣樹,我要是把這些樹賣了,鳥兒就沒有地方住了。鳥兒沒了,大自然將是一片寂靜,哪來的鳥語花香?鳥兒沒了,我就是一個罪人。"
種下十畝林 但使群鳥歸
胡家房前屋後的樹椏上,總有些被砍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小樹枝。老人解釋說,這些是他為鳥兒搭窩準備的 " 建材 "," 鳥兒增多了原來的窩不夠用了,它們得建新家啊。"
隨著鳥兒繁殖越來越多,胡家以前種植的樹已滿足不了它們棲息的需求。胡光明和孩子們在自家近兩畝的自留地裡種上梨樹、板慄、紅豆杉、小葉楠木等,為鳥兒創造新的環境。現在,胡光明家周邊林子已有 10 來畝,裡面種有數十棵大梨樹和數十棵小葉楠木以及楓香、杉樹、槐樹等,成了鳥兒的樂園。
這些年的辛苦,鳥兒也給了他 " 回報 ":每天清晨或傍晚,胡光明總會來到林子邊發聲,用他特有的方式喚鳥。鳥群似乎也通人性,樹林裡一時間百鳥歡騰,展翅鳴叫。這讓獨居在家的老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如今,胡光明老人的子女均各自長大並成家立業,有的在浙江打工,有的在縣城購買房子。他的老伴為了照顧孫子上學,在縣城與兒孫一道生活。兒子多次動員他出去散散心,可胡光明為了保護鳥類資源,仍堅持 1 個人居住在六榀大木房裡,周末節假日,兒孫們回家來,一起觀鳥養鳥。胡氏後人說,他們要讓這群鳥,永遠生活在這裡。
陳昌霖 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