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原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在出席證券日報社主辦的《光伏產業大講堂》時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煤炭消費、石油消費、天然氣消費均發生下降,僅有可再生能源發電在1-3月份逆勢增長了3%。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預測,全球清潔能源(主要為風電、太陽能),將在2021年迎來大幅反彈。
李俊峰認為,全球以減碳為初衷的綠色新政興起,如今已不僅是一個政治意願,而是技術上可以實現的替代(針對化石能源)方案。
與李俊峰一同出席《光伏產業大講堂》的隆基股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也認為,光伏加一定比例的儲能,在10年之內會成為全球相當多國家和地區最便宜的能源,這意味著光伏能夠在經濟性上,對傳統能源大規模替代。而10年後,全球年新增光伏裝機或將達到1000GW水平(目前為100GW)。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原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左),隆基股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中)出席《光伏產業大講堂》與《證券日報》記者(右)對話
光伏發電成本
已現「一毛錢一度電」
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2020年上半年受到多重因素幹擾,仍然脫穎而出,實現逆勢增長。除了全球興起的綠色新政外,也與其愈發具有經濟性關係密切。
最具標誌性的事件是,不久前,中東某光伏項目上網電價創出了1.35美分一度電(千瓦時)的新低,其折合人民幣,甚至不足「一毛錢一度電」。
而這一趨勢還在發展,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光伏電站建設成本繼續降低。受益於組件、逆變器等設備價格的下降,上半年我國光伏地面電站建設初始全投資成本已基本降至每瓦4元以下,較2019年下降約13%。
李振國表示,降價是目前光伏產業發展的主邏輯,正因為降價,使光伏相對於傳統能源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市場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
也正因為看好光伏產業的競爭力,李振國做出了上述「光伏加一定比例的儲能,在10年之內會成為全球相當多國家和地區最便宜的能源」,以及「10年後,全球年新增光伏裝機或將達到1000GW水平」的預言。
一切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以度電成本最低為目標
近年來,隨著產業技術和規模的不斷發展,光伏逐漸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具競爭力的電力能源之一。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採用的矽片尺寸不統一,造成光伏產業鏈包括矽片、電池到組件以及玻璃等輔材的製造成本上升,並對客戶的產品選擇,光伏系統的安裝,上下遊協同等造成較大困擾。
為改變這一現狀,促進行業高效、規範發展,此前,隆基股份攜手6家企業共同發出倡議,倡導建立幾何尺寸為182mm×182mm的矽片標準(M10),並在行業標準組織中將這一尺寸納入標準規範文件,減少資源浪費,促進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對此,李振國介紹,2018年的時候,我們發現客戶在進行系統設計時,對組件尺寸是有一定容餘的,所以稍微大點的組件,功率提高了,對客戶來說是有價值的。
遵循市場需求,以及市場中已有的約100GW電池生產線,通過簡單的工裝改造,能夠生產的最大尺寸,隆基股份主導推出了M6尺寸矽片(166mm),並在2019年正式對外發布M6產品,以及相對應的組件產品Hi-MO4。
而提及最新發布的矽片標準M10及對應的Hi-MO5組件,李振國介紹,182mm這一邊界條件,是依據標準貨櫃最優化的裝卸尺寸所確定的。「182mm對應的組件寬度大概在1130mm,加上外包裝、託盤,兩個組件包裝箱摞在一起,剛好是標準貨櫃的極限值,如果尺寸加大,就裝不了兩層,豎放又會影響運輸、拆包時的產品可靠性和安全性。」
「10年以前,光伏組件30多元1瓦,0.1-0.2元的運費並不算高,當組件價格下降為1.5元/瓦時,0.1-0.2元的運費就是巨大的成本,如果不優化,就會直接影響競爭力。」李振國表示。
李振國稱,在矽片尺寸上,隆基股份仍然會努力探索,也許再過一段時間,待行業進化到一定的程度,一些邊界的打開,會讓我們優化出下一代尺寸,只是目前還沒有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光伏行業最核心的是度電成本最低,這是終極目標。
此外,李振國、李俊峰在《光伏產業大講堂》中,還就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對氣候、生態的修復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展望。而談及光伏產業的發展,李振國結合隆基股份正在開展的BIPV(建築光伏一體化、光伏建材)業務表示,「我們希望能夠最大化、集約化地應用這種資源(光伏發電),BIPV首先是一種建築材料,我們使用的都是住建部的防水防風防火標準,同時它還可以發電25-30年,隆基股份今年年底將建成約500兆瓦BIPV產能。我們希望能夠在3-4年的時間裡,把它發展成年營收超過100億元的項目。」
本文轉自《證券日報》(有刪減) 記者 於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