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11月1日電 旅美大熊貓「美香」今年8月誕下一隻雄性幼崽。這對大熊貓母子的狀況吸引了廣泛關注。
新華社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史密森學會旗下國家動物園。動物園工作人員介紹了「美香」母子以及雄性大熊貓「添添」的狀況。
熊貓身體狀況如何?
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大熊貓負責人麥可·布朗—帕爾斯格羅夫告訴記者,熊貓幼崽已能睜開眼睛,也有了聽覺,並開始能在「產房」內獨立移動。
最新體檢數據顯示,熊貓幼崽從鼻尖到尾巴根長48釐米,腹圍43釐米,重3.43千克。
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首席獸醫唐·奈弗說,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幼崽身體有問題或缺陷,它正在茁壯成長。
10月21日,旅美大熊貓「美香」的幼崽接受體檢。(視頻截圖)
2000年底,「美香」和雄性大熊貓「添添」抵達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開啟旅美生涯。「美香」此前誕下的幼崽中,有三隻健康成長,並按照中美之間的大熊貓繁育協議4歲後回到中國。
工作人員介紹說,「美香」體重產後有些下降,由於幼崽在出生後的頭幾天無法自己保持體溫,「美香」寸步不離悉心照料,沒有進食和飲水。隨著幼崽逐漸成長,「美香」已能開始離開產房去補充能量和水分,目前胃口也已基本恢復正常,體重正在回升,體重曲線介於它前兩次產崽之間。
奈弗說,動物園通過一線飼養員的觀察、體檢指標、歷史記錄等衡量大熊貓健康狀況。從各項指標看,對「美香」沒有任何臨床方面的擔憂。「添添」狀況也不錯,但有關節炎要接受治療,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它的心、肝、腎功能不如以前,工作人員已對它的飲食和營養攝入方案進行了調整。
動物園回應質疑
近日,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對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對待「美香」方式的質疑,比如從視頻來看懷疑產房空間小、夥食差等。
旅美大熊貓「美香」與幼崽在一起。(視頻截圖)
「美香」待產和產崽後長時間待在一個牆角。布朗—帕爾斯格羅夫解釋說,「美香」以前兩次產崽也在那裡,為模擬野外大熊貓巢穴,工作人員還對產房進行了調整,目的就是讓它更舒適、更有安全感。產房沒有上鎖,「美香」可以隨時走到籠舍休息,或者到戶外活動。
他介紹說,「美香」現在每天要吃30公斤左右的新鮮竹子。為保證竹子新鮮,動物園每周分兩次採購、現砍現運,飼養員每天會按照超出「美香」食量的分量來準備。
在熊貓館竹子儲藏室,記者看到約300公斤竹子。儲藏室裝有製冷設備和定時噴水裝置。
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儲藏的竹子。(視頻截圖)
布朗—帕爾斯格羅夫說,飼養員為「美香」和「添添」準備了專供餅乾以及新鮮的蘋果、胡蘿蔔、紅薯等零食。
至於社交媒體上「美香」被投餵「冰坨子」的說法,他解釋說,那實際上是一根混合了切塊水果、稀釋果汁的「水果冰棒」,「如果給它一個蘋果,可能30秒就吃完了」,而「水果冰棒」和甘蔗可以延長「美香」進食時間,讓它晚一會兒再進屋,給飼養員有更多的時間打掃籠舍內衛生。
今年9月,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曾就「美香」產後不進食、生活空間狹小等情況作過科普和說明。據介紹,大熊貓幼崽出生後,母獸所有精力都用在照顧幼崽上,多數母獸產後5天左右開始採食少量竹葉,但個體差異較大,有的母獸母性強,為了更好照顧幼崽,即便食物放到母獸旁邊,母獸通常不吃或少量採食,減少排洩次數,以免影響哺育幼崽。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當時表示,由於新冠疫情,沒有派專家赴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實地指導,而是通過線上指導交流。
與中國團隊密切聯繫
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又被稱作美國國家動物園,於1972年首次迎來大熊貓。
布朗—帕爾斯格羅夫說,大熊貓人見人愛,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參與大熊貓保護工作,與中國同事們緊密合作。
「我愛我的工作,每天看著『美香』這位優秀的母親,並且見證熊貓幼崽不斷長大,這種快樂無法衡量。」布朗-帕爾斯格魯夫說。
2019年11月19日,在美國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動物園,大熊貓「貝貝」享用啟程回國前的最後一頓「早餐」。「貝貝」是「美香」2015年在華盛頓產下的寶寶,2019年滿4周歲後於當年11月19日乘專機返回中國。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他表示,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同中方夥伴的關係「非常棒」。以「美香」的情況為例,「我們一直在向中國同事定期更新情況,每天都會總結熊貓幼崽和美香的情況,每周兩次給他們發送報告。此外,我們保持一個非常密切和開放的對話,一旦有任何問題也會隨時通過郵件和微信溝通」。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一份給新華社的聲明中說,一直以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保持著密切聯繫,雙方建立了長效交流指導機制。大熊貓國際合作交流是雙方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推動大熊貓保護研究事業的有效合作形式,二十年來的合作交流不光促進了大熊貓飼養保育技術的發展,更推動了全世界人民對於中國以大熊貓為代表的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認可和支持。(記者:孫丁、興越、餘裡、胡友松;編輯:唐志強、孫浩;視頻剪輯:王玉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