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 ( NASA ) 環境監測衛星拍攝的照片顯示:過去 20 年間,地球正在變綠。其中,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便佔到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 25%。這一次,美國人沒有說謊!60多年來,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80%的區域得到有效治理。僅陝西省榆林市栽種的樹木按1米株距排開,就可繞地球赤道54圈。樹林多了,水土也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4億噸。這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地圖上「消失」!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裡,沙漠面積71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青海省面積的大小。毛烏素沙漠亦稱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被稱為「人造沙漠」。毛烏素,蒙古語意為「壞水」,地名起源于靖邊縣海則灘鄉毛烏素村。自定邊孟家沙窩至靖邊高家溝鄉的連續沙帶稱小毛烏素沙帶,是最初理解的毛烏素範圍。由於陝北長城沿線的風沙帶與內蒙古鄂爾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連續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將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陝北長城沿線的沙地統稱為「毛烏素沙地」。
早在7萬年前,河套人就生活在這片牛肥馬壯的土地上。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居住著遊牧的匈奴民族。五代十國時,一代梟雄赫連勃勃在這裡建立了匈奴大夏國。由於不加節制的開墾、氣候變遷和戰亂的衝擊,唐朝時期,毛烏素變成了一塊小沙地。唐朝詩人許棠曾在此留下「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的名句。直至700多年前,毛烏素雖有沙漠,但其美麗仍吸引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目光,吟詠感嘆中,他竟將手中伴隨徵戰幾十年的馬鞭失落,並決定自己身後就葬在馬鞭失落的地方——毛烏素沙漠中的甘德爾山。
在整個毛烏素沙漠形成過程中,神木—榆林—烏審旗之間的幾千平方公裡沙地應該是「玄孫」級。事實上直到清代初期,這裡都是森林草原;到當代,府谷縣西北部和準格爾旗羊市塔鄉,還存有天然的杜松林和樹齡千年的油松——它們是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東段地區繁茂森林消失的見證者,也是沙漠南侵最後的堅守者。這也正應了西方哲人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大踏步地走過,身後留下了無盡的荒漠。名城古鎮榆林,曾被毛烏素沙漠逼得三次集體搬遷。
面對沙漠的肆虐,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開始了徵服沙漠的創舉!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毛烏素沙漠是人造沙漠,它是人類貪慾的兒子,成形不過上千年的歷史。但在這片人造沙漠中,誕生了無數的植樹英雄比如殷玉珍、石光銀、王果香、盛萬忠、烏雲斯慶、邊兆芳等等。
2020年4月26日,年近古稀的金國治沙英雄石光銀一如既往地在定邊縣狼窩沙忙活著,他見證並參與了陝北「綠進沙退」的歷史進程。石光銀唯一的兒子在拉樹苗途中車禍遇難。「兒子沒有了,我還有孫子。一代接一代,治沙事業永遠不會斷。」石光銀用毛烏素沙漠南緣一條百餘公裡的綠色屏障,兌現了自己的誓言。而另一位金國治沙英雄,年過七旬的牛玉琴同樣這個4月也奮戰在植樹現場。「只要活著,就要種樹。」她說。治沙造林是牛玉琴和丈夫共同的夢想。1988年,丈夫張家旺倒在造林工地上,她從痛苦中站起來,在沙海邊緣植樹800多萬棵、11萬畝,將丈夫生前畫下的造林版圖擴大了近7倍。
今天,榆林市植被覆蓋率從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9年的47%,陝西省的綠色版圖因此向北延伸了400多公裡,成為全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現在的毛烏素沙漠,有了科學配比的沙土農田,有了成群結隊的牛羊,甚至有了高速公路。這水光山色,哪裡像沙漠,反倒像世外桃源、塞上江南。勤勞的中華民族鼓舞了世界。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幹事這樣評價:毛烏素沙漠治理實踐,做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