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砂:由自然條件作用(主要是巖石風化)而形成的,粒徑在5mm以下的巖石顆粒,稱為天然砂。
機制砂:經除土處理,由機械破碎、篩分製成的,粒徑小於4.7mm的巖石、礦山尾礦或工業廢渣顆粒,但不包括軟質、風化的顆粒。
那麼與各種河沙、海沙、山沙等天然砂石料相比,機制砂的優勢體現在哪兒?
機制砂是通過適用的破碎機等專業制砂設備,粉碎後得到的砂石材料,與天然河沙相比,具有稜角尖銳分明、針片狀多的特點。
從外觀上分辨機制砂和河沙:
河沙是從河道裡直接挖取的,所以會摻有小卵石和細沙,這些小卵石受到河水的長期衝刷,稜角比較圓潤。
砂石料設備生產出的機制砂稜角就比較尖銳分明。
機制砂的堅固性能比河沙稍差,但仍然達到GB/T141684293標準的優等品指標,在普通混凝土中使用不存在問題。但在經常遭受摩擦衝擊的混凝土構件中使用,除必須摻用外加劑,還應控制混凝土的灰砂比和砂的壓碎指標與石粉含量。
含粉量大是機制砂不同於天然河沙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區別時,我們應將機制砂的含粉量和天然砂的含泥量區分開。
天然砂的含泥量是指粒徑小於0.075mm,由具有黏性的黏粒構成,塑性指數較大,與水泥水化後的結晶石不具有聯繫效果,因而天然砂的含泥量大小直接影響混凝土強度的構成。
機制砂的含粉量是小於0.075mm的磨細的巖石粉末,它不能與水泥發生水化反響,但其與水泥結晶石能有極好的聯繫,在內部布局中起微集料的填充效應。
實際上,若機制砂的含粉量不超越20%,它對混凝土的凝聚時間及強度發展等都無不良影響,並且在添加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可泵性、強度等方面有較好表現。
機制砂的顆粒度不規則,在使用水泥等結構粘合時,往往有更好的粘合度,更抗壓,使用壽命也更長。
人工制砂一般是人為選定的原料,材質均一、穩定,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與原料是一致的,沒有天然砂那樣複雜。
一般天然砂,一種細度模數,可以有多種級配,機制砂的細度模數可以人為的通過生產工藝來控制,按用戶要求來組織生產,這是天然砂所不能做到的。
綜上所述
機制砂不僅來源廣泛,材質穩定,易於操作和控制,性能良好,能夠滿足建築需求,而且經濟可行,是未來建築市場的發展方向,對於天然環境的保護也十分有利。伴隨著各類企業對機制砂業務的布局建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未來減少甚至徹底告別使用天然砂石,已經成為上下遊企業的基本共識。現在市場需求還有比較大的缺口,無論是對於環境保護,還是從工程質量角度出發,大規模建設和布局人工制砂、機制砂,它是個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