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46億年前,我們的地球母親才剛剛開始形成,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和推測,那時候的原石地球上還沒有生命的存在。直到大約過了16億年後,也就是30億年前時,地球的發展才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大氣中開始出現氨、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碳、氫氣、水等成分。再過了10億年的時候,才逐漸地形成了最原始的生命。
而已經演化了將近38年的地球生物,顯然也有了自己的生存特性。1809年出生的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他在1859年時曾經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到了生物的可進化學說。正是因為環境的改變和自然的選擇,才讓我們的生物進行不斷的進化和演變,最後趨向於一個穩定的、適合生存的狀態。
發展到今天,我們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區域性,在不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下,往往是活不下去的。舉個例子,芒果時如今我們常見的一種水果了,它原產東南亞,在公園元632年到642年間,唐代的著名法師玄奘取經途經印度的時候,將其種子帶回了我國。
之後多種植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如廣東、海南、福建等地。像芒果這種水果就被人們稱為熱帶水果,因為它只適合熱帶環境,到了北方的話是很難成活的,但是蘋果在北方就能長得很好。而人類也是一樣,在地球上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環境時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比如沙漠地帶、南極北極等極寒地帶、還有一個就是熱帶雨林。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熱帶雨林生物種類繁多,許多的動物都生存在其中,那麼為什麼看起來資源豐富的熱帶雨林就偏偏不適合人類生存呢?這其中的原因正是因為它裡面所棲息的野生動物實在是太多了,並且都具有極高的危險性。
亞馬遜河流域看起來像是一個是綠色的天堂,但實際上確實人類的禁區。周圍其實也生存著少數的當地人,但是它們的生存條件都時十分簡樸和困難的。在亞馬遜流域,大多數的當地人都不敢到水裡去洗澡,由於各種兇猛的野生動物,使得河裡的未知危險太多了。
亞馬遜河流域、亞馬遜雨林裡,一隻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昆蟲很有可能就是致人於死地的元兇。亞馬遜雨林又被稱為「地球之肺」,這裡植被廣闊,佔地面積達到了550萬平方公裡,一共跨越了9個國家和地區,其面積光從數字上來說大家可能沒有概念。
但換句話說你可能就能體會到它到底有多大了:它佔據的陸地面積是全球森林的1/5左右,同時為無數的生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舒適環境。說起亞馬遜河,就不得不提到森蚺和凱門鱷這兩種動物,它們是天生的死敵關係,但同時也都是頂級的亞馬遜流域捕食者,所以同時它們相互還是競爭者。
森蚺是卵生動物,非常恐怖,喜歡在夜間活動,平時就棲居在水中,雖然目前它在吃飽了的情況下很少主動攻擊人類,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意外的發生,因此人們面對這樣兇猛的食肉動物,還是敬而遠之的好,這也是當地人不敢下水遊泳嬉戲的原因之一。
而凱門鱷的脾氣就更加暴躁了,遇到這個傢伙,人類一般是兇多吉少。它被稱為是亞馬遜河中的另一霸主。平時潛伏在水下,只露出一雙小小的眼睛觀察等待著獵物的經過,不仔細看的話你可能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試想一下, 這樣危機四伏的亞馬遜河,你敢隨便下去遊泳嗎?不光是這些看起來就威脅十足的大傢伙,亞馬遜河裡還隱藏著不少個頭比較嬌小的「殺手」,寄生鯰就是其中之一。它的體長不超過50毫米,又被當地人們稱為吸血魚。顧名思義它喜歡寄生在別的動物體內。比如一些較大的魚類的腮,是他們比較喜歡居住的地方。
當地的男性都不敢在亞馬遜河裡方便,就是因為這種小魚喜歡溫暖的地方,萬一鑽進了尿道就不會再出來了,只能靠手術取出,十分危險。除此之外,還有著許許多多的食肉魚類遍布在該流域內。他們天生兇殘,威脅極大。所以說亞馬遜只適合這些野生動物們生存、競爭,人類還是敬而遠之的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