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三範式的全新方式思考人類創新

2021-01-14 中國日報網

——《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讀書交流會問答

近日,應搜狐集團精準銷售部總經理餘蘭女士的邀請,極客、詩家、學者周宏橋教授在北京搜狐媒體大廈舉辦了《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讀書交流會,現場分享了新書的成書歷程,為現場的書友和粉絲介紹了半面創新學說的體系概要及理論架構,並結合具體實例介紹了「半面創新」的落地方法。

在讀書交流會上和會後,周宏橋教授針對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作出了解答。

1.《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這本書的創作歷程是怎樣的?

我這本書整整寫了13年,從2008年一直寫到2020年,一共出了5個版本。前2個版本的書名不叫《半面創新》,從第3個版本起才正式命名為《半面創新》。所以,如果從以「半面創新」命名算起,目前出版的《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是第3個版本,但是從整個創作歷程來看,其實是第5個版本。

那麼,為什麼要花13年的時間來寫這本書呢?我的座右銘是「惟精惟一」,出自《尚書Ÿ大禹謨》,陽明先生《傳習錄》中這麼解釋,「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惟一」就是陶行知先生說過的「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一生只為一件事而去。」也就是一個人要有一個大的志向,然後全身心貫徹始終去專精在這個「一」上,不斷地「惟精」去逼近「惟一」。這個「惟一」對我而言就是寫出傳世作品,這個「惟精」的主要過程是教學相長,我從2009年開始,在教育領域主要是給EMBA上學位課,最多時在16所985大學商學院;在培訓領域主要給國內外500強企業和優秀創業企業上課或他們的創新產品評審,所以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案例和各種觀點。因為知識是個人視域的一種經驗,所以通過接觸不同個人的觀點,你就會發現很多不同觀點的交融或碰撞,而不僅僅是自己的視角。所以在「惟精」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對我創作這本書的幫助是最大的。

2.《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與之前的幾個版本相比,有什麼區別或者突破嗎?

人類的一切知識來自實踐經驗,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然後經驗之上,可以抽象為體系,也就是結構。最後在結構之上,是思想、是概念,於是知識是概念的結構化的體系,書中用「形而上」「樞而中」「形而下」表達這三個層面。其中,「形而下」是實踐、器物、工具、流程、技術等,「樞而中」是結構、體系,最後要抽象出「形而上」的思想與概念。

因為我本人是做軟體出身的,架構設計是軟體架構師的基本功,所以我將軟體中的架構設計應用到創新領域,我就給「半面創新」設計了一攬子比較縝密的結構,如三層架構、虛擬機、多線程控制等。但在「形而上」的思想層面,一直沒有突破。直到2020年三四月份在新冠疫情期間寫作過程中,我才豁然頓悟,於是才有了北京大學出版社剛剛出版的這個版本《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這個版本算是一個「大成」,因為它同時涵蓋了三個層面——思想層面、結構層面、工具層面(如何落地)。它可以說是一個終極版,以後即使有「形而下」層面與時俱進的案例變更,但在「形而上」思想與「樞而中」結構層面,基本上算是完成了。

(周宏橋,《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3.您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半面創新:創新的可計算學說》這本書的基本思想?與其他的創新圖書相比,本書在寫作視角上有什麼不同?

這本書的基本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複雜性和多樣性是由最小集合的簡單性組合而成的,如同大千世界、繽紛萬物,都是由一百多個化學元素組合而成,當然要找到這個最小的簡單集合,以及找到組合方法的全集。在這本書裡,我把人類歷史上的一切人造物的新陳演替過程視為一個連續過程,然後對這個過程進行計算仿真。

所以這本書採用了人類第三大思維範式——計算思維。我們知道,人類的前兩大思維範式是歸納和演繹,近代科學就是奠基在這兩大範式基礎上的。1946年計算機誕生,直到30年後,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計算範式才開始出現,它是介於演繹與歸納之間的嶄新的科學方法,其實質在於它不是對客觀現象進行實驗,而是對自然過程進行計算模擬仿真,目的在於獲得某些新發現、新靈感,再通過演繹論證與實驗驗證來進一步確證。

計算範式起初只應用於計算機領域,到現在還沒有擴展為人類級的範式,但已擴展為科學界的範式,我們看到,過去二十年的諾貝爾科學獎的成果大都是基於以上三大範式。本書的獨特之處正是在於首次以計算思維切入人類創新。

我將人類創新分為「開宗、立派、好產品」三個量級,作為一個學者,當然希望開創新學術、創立新流派,即達到馮友蘭先生所言的「接著說」,而不是照本宣讀的「照著說」之境。我覺得很幸運的是,作為IT科班出身者,計算思維入骨附髓,是我的日常思維,我能用計算思維這樣一種全新的方式去重新思考人類創新,回答「創新創造何以可能」的人類大問,旨在創立一個新學說——創新的可計算學說,開創一個新學派——創新的計算主義學派。

4.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跨界,除了計算機的部分,還有很多詩詞曲賦的內容。您認為中華的傳統詩詞文化與創新之間有什麼相通之處嗎?

在這本書「樞而中」結構層面的核心是計算機編程模型,即「算法+數據結構=程序」。而「半面創新」的基本算法「起承轉合」就是來自詩詞創作方法。其中「起」是原創;「承」是量變,量變跨過闕值可能引發質變;「轉」是任意方向的轉變,而在所有的轉變中,180度的求反,即老子所謂的「反者道之動」給人的創新感最大;「合」是綜合,包括系統、子系統、要素等任意維度的綜合,而在所有的綜合中,「相反相成」給人的創新感最大。這個「起承轉合」的靈感正是來自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詩歌,詩詞曲賦的創作方法就是「起承轉合」。

之所以有這樣的跨界,同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我出自書香門第,生長在大學校園,從小受到嚴格的詩書訓練,至今還能背出上千首,其中我最崇拜的杜甫能背出兩百多首,並且剖析了他的全部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自己也從事詩歌、詩劇的創作。中國是全球最愛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是全球最愛詩的民族,千年詩史沉澱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如果將詩人比作「企業」,詩人用平仄押韻等格律「技術」,以起承轉合等「架構設計方法」,創新創作了詩詞「產品」,則詩人的集合傳承為中華文明之千年「行業」。本書正是基於中華古典詩法「起承轉合」,並賦予其新的哲學內涵,將其作為「半面創新」的基本算法,並在之上開發出複雜的組合算法,如「建跨否重」等。

同時,我還將求善的商業、求真的學術、求美的藝術等領域的基本問題與人類行為模式抽象為「數據結構」,並將大腦的四大思考過程原始直覺、感性直觀、理性思維以及想像力進行條分縷析的精確線程控制,從而設計出「半面創新虛擬機」計算模型,由此發展出一種全新的學說,我認為它們都是大道相通的。

5.為什麼取名「半面創新」?「半面」的含義是什麼?

在課堂上就很多人老是問我這個問題。其實,為理論的命名至關重要,我想起這麼一個名字,這個名字要直抵創新創造的本質。本質的探求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理性分析,通過形式邏輯的抽象;一種是藝術直觀,或胡塞爾現象學理論的純粹直觀,原則上無需邏輯過程而通過直觀來把握本質。「半面」是我對創新創造的過程、手段與結果的一種本質直觀。

在思索與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自己對創新創造之本質的直觀就是「半面」。因為天道半缺惡圓滿,天道的本質不是「滿」,不是「圓」,不是「全」,而是「半」,是「缺」,是「憾」。圓滿是一種非穩態,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所謂「水滿則溢,盛極必衰」,宇宙人生的本質是半缺、是不圓滿、是不全面,而「半面」則是一個常相常態。中華傳統文化講天人合一,所以創新創造如同宇宙人生,也是永無止境、虛半為上,永遠在「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路上,不可能達到一個圓滿的狀態,這就是我最初的舍變求常的本質直觀。

然後在創作過程中,我通過理性邏輯也把書中的創新創造大模型做成了「半」字模型和「面」字模型的樣子,於是「半面」成為一個「必然的普遍形式」,「半面」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構」,從而達到了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半」字模型和「面」字模型

最後,如何求取創新?在今年寫作第5個版本的過程中,我用到了微積分的思想概念,對人類創新的連續過程進行切割,這個切面也是一個「半面」。科研好像是微分的切割,創新卻像是積分的求和。科研需要切割到不可再分的原子,創新的耦合可基於原子或子系統,「半面」術語用於抽象這兩類切割,然後通過「起承轉合」、「建跨否重」等算法就可以前向或後向進行推演。

以上就是「半面」的幾層含義。我認為「半面」一詞完美地詮釋了創新創造的本質,即組成構件是「半面」,創新的過程是「半面」,創新的結果依然是「半面」。一言以蔽之,創新永「半」無止境!

6 . 您在書中提到,半面創新學說的開派初心是「既能詮釋過往創新,更能預判未來創新」。您能不能舉例說明一下,半面創新學說可以如何做到這一點?

不妨舉一兩個例子吧。例如2018年年底,我和長江商學院EMBA第27期的張利東同學晚飯交流。利東是今日頭條的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大致說了他們的創業過程。我說不妨用半面算法來推演網絡新聞產品的演進歷程。在中國「起」是瀛海威,「承」是以新浪、搜狐、網易為代表的門戶網站,採用推送模式(pushing),就是編輯在網上推薦什麼連結,消費者就點開閱讀什麼;但是理想態是消費者想讀什麼就讀什麼,而不是生產者讓你讀什麼你才去讀什麼;所以百度的「轉」是反者道之動,即採用拉動模式(pulling),消費者主動搜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主動搜索需要預先知道相關的詞彙,並且搜出來的結果是碎片化的信息,不勝繁瑣。按照半面算法推演的下一代產品在「合」的部位,即根據消費者的「pulling」而由生產者來「pushing」,這就是基於算法與大數據或者人工智慧驅動的模式,也正是「今日頭條」試錯試出來的路子。

網絡新聞產品的起承轉合

再舉個例子。因為IT是我的專業,在課堂上我常會對其各個子行業及其演進用半面算法做推演與預測。2019年10月我給長江EMBA第33期授課時正好講到騰訊的案例,我如是推演:騰訊的基因是熟人社區,所以對之求「反」一定成功,即陌生人社交,那是騰訊打不到的陰影部位,例如陌陌;同時半面算法預測在求「合」處是一個成功位置。當時話音剛落,同學們就嗨起來了,什麼「最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人」等等;其中一位叫王倩的同學說,應該是我們「脈脈」(目前中國最大的職場社交網,王倩是其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其實如果將騰訊視為「A態」,陌陌視為「B態」,則這個「合」的C態是既A又B,非A非B,當然有很多維度,如豆瓣、知乎、抖音等都在C態。不妨繼續推演,二次遞歸,就是將A態的騰訊,B態的陌陌,C態的脈脈、豆瓣、知乎、抖音等視為一個巨系統,提煉出它們的共性,例如一個共性是它們都是B2C,再對之求「反」,所以B2B是一個成功位置,如阿里的釘釘。根據算法繼續推演,B2C與B2B的「合」態將是下一個創新的成功位置,如此不斷遞歸迭代——創新永「半」無止境。

用半面算法推演網絡社交平臺的演進

最後,在讀書交流會結束之際,周宏橋老師還為現場的書友和粉絲送上了籤名書籍,並與書友合影留念。

聲明:該文章系我網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革新範式,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促進人類健康、解析健康原因始終是驅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的核心需求和問題之一。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表型組,是指生物體從微觀組成到宏觀、從胚胎發育到衰老死亡全過程中所有表型的集合。表型組學是繼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的又一個戰略制高點和原始創新源。
  • 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驅動下的產業範式變遷
    「機器替代勞動」,是人類社會又一輪挑戰,還是新的更大的自由和解放?舉例而言,網商平臺相對於傳統的批發零售實體店,就是批發零售業的範式變遷;智能機對功能機的替代就是手機產業的範式變遷;行動支付對傳統的銀行小額支付的部分替代就是支付行業的範式變遷。在上述這些範式變遷中,原有的企業發展常識法則被新的常識法則所替代。範式變遷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詞,對應到產業領域,可以理解為技術路線的革命性變化、商業模式的突破性創新。
  • 張杰:思考新的科技革命
    今天我這個報告是應潘院士的要求,主要是給大家報告一下我對於這次馬上就要來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一次思考。而這次科技革命,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對我們人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乃至我們的思維方式都會有一次更大的變化。未來已來、唯變不變,這八個字是我對這次新的科技革命認真研究以後,最深刻的心得。 今天講的很多東西純屬我個人的思考,未必完全對。
  • 【智能製造】以三體智能解讀智能製造三個範式
    1、物理實體與意識人體的交匯融合   人類智慧的來源也就是在人類勞動中產生。在刀耕火種的時代,人們就知道了用「石頭相互碰撞來點火」,即意識人體學會並指導了物理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在不斷學習自然、改造自然、創造或優化更好的「產品」和自身生存環境。可以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意識人體對物理實體的認知、開發、創新改造的歷史。如圖8所示。
  • 教育研究中的科學主義範式與自然主義範式辨析
    在教育研究中,科學主義範式排斥形上學的本體論,自然主義範式則認可質性研究方法;科學主義範式無視研究者個人的存在,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人直接參與調研的作用;科學主義範式傾向於將對象進行分解研究,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從整體上把握研究對象;自然主義範式主要採取緊跟設計和目的抽樣的研究方式,科學主義範式往往採取預先設計和傳統隨機抽樣的研究方式。
  • 觀點摘錄 | 新興技術論壇:雲時代的科學第四範式
    2020年浦江創新論壇-新興技術論壇「雲時代的科學第四範式」於10月29日下午在錦江飯店錦江小禮堂舉行。○ 3.表型組範式是繼基因組學範式的一種新科學範式,是大數據時代生命科學的第四範式。表型組範式與基因組範式的主要區別在於從篩基因到篩表型+基因。
  • 以開發者大賽為新起點 諾捷科技演繹用友平臺生態新範式
    1962年,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提出了一種新概念——範式,在庫恩看來,「科學革命」的實質就是「範式轉換」。如今,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普及,商業軟體領域也正在上演一場「範式轉換」。尤其在企業加速應用數智化技術開展商業創新的今天,傳統管理軟體從開發模式到銷售模式,從實施模式到服務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沃達克關於政治的話語研究,雖然不能說是一次範式革命,但的確是把政治研究引向了一個全新的分析範式。不過,在具體分析的時候,沃達克由於沒有對「政治中的語言」進行分類,而僅僅是對政治家在「政治中的語言」的分析,缺乏對公眾的「政治中的語言」的分析,因而使得「做政治」中的「做」之分析缺乏完整性。
  • 觀點摘錄 | 新興技術論壇:雲時代的科學第四範式
    2020年浦江創新論壇-新興技術論壇「雲時代的科學第四範式」於10月29日下午在錦江飯店錦江小禮堂舉行。這兩種範式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使研究效率更高。○ 3.表型組範式是繼基因組學範式的一種新科學範式,是大數據時代生命科學的第四範式。
  • 盧曉東:範式陷阱及其對創造性的制約
    範式包含三個重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明確陳述的基本定律和理論假定,第二部分是將基本定律應用到各種不同類型境況中去的標準方法,第三部分是一些非常一般的形上學原則和方法論規定。一門成熟的科學是由一種單一的範式所支配的。簡單來講,範式就是教科書中講的東西。 我們的中學和大學教育通過課程學習,使得學生熟知了現代各種學科的範式。
  • 拔尖人才培養的國際範式和理論模型
    以該種特殊教育形式作為實現人類偉大使命的媒介,從而促進社會福利的提升。而霍林沃斯強調要針對這群天賦異稟的學生的認知、情感和相應的教育需求的獨特性進行一定幹預,將其看作是幫助學生自我理解和促進社會調整的過程。特倫斯(Torrance)則更加關注「創造力」,把對拔尖人才教育作為維持和培養個人生命中的創造力的一種方式。
  • 有關範式與反範式的討論
    下面通過Dylan的文章來側重討論一下反範式的使用,同時也談了點memcached使用的個人想法。首先申明,對於Dylan的最終方案我是贊同的。  反範式確實違反了三個範式的關係數據理論,那我們為什麼不做個乖孩子而要去違反範式設計理論呢?下面從Dylan舉的那個例子來說起什麼場景下應該使用反範式。
  • ...信息技術的大學「學習範式」轉型——基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案例探討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掀起一場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大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當代大學必須認真思考的命題。   在歐美大學的實踐探索中,以下幾點被視為學習範式的重要元素:首先,開展創新性的教學,通過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層學習,發展批判性思維和遷移能力。其次,應用學習成果,幫助教師從關注「教什麼」轉到關注學生「學什麼」,同時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管理學習預期。
  • 《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中文版圖書正式發布
    該書系統介紹了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與健康科學、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和數位化學術信息交流等方面基於海量數據的科研活動、過程、方法和基礎設施,生動揭示了在海量數據和無處不在網絡上發展起來的與實驗科學、理論推演、計算機仿真這三種科研範式相輔相成的科學研究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
  • 夏斌:「中國奇蹟」——一個經濟學人對理論創新的思考
    本文從一個經濟學人的角度,談談對我國當前理論創新觀察後的一些思考。釐清這些問題,也許有助於學界面對中國40年來恢宏、複雜的歷史素材作出進一步的理論抽象與創新。 一、總結什麼?是理論還是經驗? 對「中國奇蹟」總結什麼?這是當前對中國經濟奇蹟40年總結中首先碰到的問題。
  • 範式轉換
    1996年庫恩去世時,《紐約客》的格拉德威爾寫道:「《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庫恩寫給《統一科學百科全書》的,反諷的是,庫恩的著作一點也沒有統一科學,相反,它擊碎了科學,暴露出人類創造性的內在機制,引發了無數庫恩的去世也平息不了的辯論。書中本來提出的只是適用於自然科學的觀點,但他的觀點是如此新穎,如此有說服力,如此契合當時的反叛精神,以至於它很快被採納為一種關於一切的廣義理論。
  • 第四範式陳雨強:提高機器學習維度的兩大法寶
    第四範式聯合創始人、首席研究科學家陳雨強受邀出席,並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了機器學習在工業界應用發展的新思考。    第四範式聯合創始人、首席研究科學家陳雨強於全球機器智能峰會(GMIS 2017)發表演講陳雨強認為,過去五年,人工智慧在工業界的火熱程度正以指數的方式增長,而「VC維」便是衡量人工智慧應用水平的關鍵。
  • (315)範式轉移
    「範式」最初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這個名詞用來描述在科學範疇裡,一種在基本理論上對根本假設的改變,也就是鑄造原始範模或DNA模版的性質的轉移。人類社會的任何一個領域,從事這一個行業的群體,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步形成共同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共同的基本理論、觀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種自然觀(包括形上學假定),這就是範式理論。範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是科學家集團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東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學家的共同信念。
  • 微軟《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中文版發布
    本書擴展了開創性計算機科學家、圖靈獎獲得者、微軟研究院技術院士吉姆•格雷(Jim Gray)的思想,基於e-Science提出了科學研究的第四範式: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Data-intensive Science)以及學術交流。該書從地球環境、健康醫療、科學的基礎架構以及學術交流等四大部分,對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願景進行了探討,就如何充分利用科學發展的第四範式提供了深刻見解。
  •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
    不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人類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其傳統研究範式在認知準確性方面飽受爭議。然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彌補這一缺陷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數據來源、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分析等數據相關技術發展迅速,特別是以統計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乃至更為廣泛意義的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據分析手段,正在帶來新的認知方式,為形成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