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言論真是醍醐灌頂,有解政治遺毒的功效。——梁文道沒一份有點自尊的內地刊物不辦王小波的回顧專輯。——梁文道最令我難過的卻是世上智慧的人本來不多,現在又少了一個,這是比文壇可能遭受的損失更使我感到可惜的。——周國平現代漢語文學才剛剛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小波就是這個好得不得了的開始。——馮唐
很多人知道王小波,是因為他的《黃金時代》,更有人說王小波生前寂寂無名,死後大放異彩,這其實是對王小波的一種誤解。
王小波生前就有名,不過不是在文壇,是在雜文界,更有人說他是「當代魯迅」,他是理工科出身的,言語犀利,邏輯縝密。王小波生前就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發表很多雜文,還專門給王小波開了個叫「晚生閒談」的專欄。
除了《三聯生活周刊》,王小波在《東方》、《南方周末》也是王小波的主要陣地。
在當時的雜文界,王小波的名氣已經很大,隨便寫點什麼,就有雜誌搶著發表。因為當時文學界和雜文界是分開的,王小波本人又沒有加入作協,背後沒有機構支撐,所以他的雜文沒有帶動小說。
王小波的恩師許倬雲就說他的雜文寫得特好,王小波的讀者甚至打電話讓他別寫小說了,專攻雜文。
喜歡理性與思維的的讀者更喜歡王小波的雜文,他的雜文強調理性、智慧、自由,充滿思辨之風。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王小波筆下的一篇名作——《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也是王小波雜文中的代表作之一。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插隊的時候,餵過豬,放過牛。豬有兩種,一種是種豬,一種是母豬。種豬可以當個花花公子,但是種豬對母豬卻毫無欲望,看到母豬就擺出一副肉豬(閹過的豬)才有的正人君子的架勢,死活不跳到母豬身上。母豬的任務則是生崽子,即使生得身材臃腫,疲憊不堪,但是它們還是得接受人們的安排,畢竟:豬總是豬。
「人也好,動物也罷,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王小波的在餵豬的時候,遇到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為了表示對這隻豬的尊重,他稱它為豬兄。
這位豬兄身手敏捷,一米高的豬欄一躍而上,它還能跳到屋頂。
這隻豬像貓、又像狼狗。不喜歡待在豬圈裡,喜歡到路上閒逛,曬曬太陽什麼的。
這隻豬本來是該閹割掉的,但是生產隊的人沒法接近它,即使把閹豬刀藏在身後,它都能嗅出來。
在這裡,只有知青能接近這頭特立獨行的豬,因為知青對豬沒有惡意。
它有特技,會模仿汽車響、拖拉機響、汽笛叫。
它喜歡到附近村寨的母豬,因為那些母豬沒有過度生育,身材姣好,豬兄是個花花公子,品位高。
雖然豬兄很有特色,但是領導很痛恨它。
王小波下鄉的那個地兒,有個糖廠,中午要鳴汽笛,好讓工人換班。工人一聽到汽笛響,就馬上收工回來。
這隻特立獨行的豬兄,每天早上10點(比正常下班時間早一個半個小時)就會跳上樓房學汽笛叫,地裡的工人一聽,就回來了,其實工人能聽出聲音不一樣,但是工人們硬說聽不出來。
領導知道此事,氣急敗壞,要對這頭豬採取轉正手段,讓人帶著繩索和殺豬刀去抓他。
指導員帶了20多個人,手上還拿著54式手槍,副指導員帶了10幾個人,手持火槍,準備逮捕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豬。
誰知道,這隻豬兄身手如此敏捷,幾十個人硬是抓不住他,連子彈都打不中,帶著這些槍手轉圈,趁他們不注意,一頭撞了出去,它飛出去的樣子瀟灑極了。
豬兄被圍攻的時候,王小波沒有站出來,知青們也沒有站出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小波遇到這隻豬兄,它竟然長出了獠牙,雖然還認識王小波,但是已經不容許他接近它了。
豬兄的冷淡讓王小波痛心,但是他贊成豬兄對心懷叵測的人保持距離。
文章的最後,王小波留下這一段話:
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口口說豬,字字寫人
王小波借用豬的視角來寫人,其實這隻豬就是王小波自己,縱觀王小波這一生,跟這隻特立獨行的豬太像了。
王小波寫了一輩子小說和雜文,即使雜文名動天下,卻沒有加入作協,也沒有參加文學活動,他自始至終是個獨立撰稿人。
他當過工人,在美國留過學,碩士學位,當過北大、人大的講師。他就像那特立獨行的豬一樣,不愛體制,剛好又自己的《黃金時代》獲得臺灣《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還拿了25萬新臺幣,可以養活自己,於是他就辭職,專門寫作。
主流文壇都是以嚴肅文學、傷痕文學、鄉土文學為主,比如餘華的《活著》、莫言的《豐乳肥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廢都》、陳忠實的《白鹿原》等,不管他們有的作品離經叛道,還是涉及過度性描寫,但是本質上都脫離不了嚴肅文學的根,沉重,厚實。
王小波的作品與此不同,在苦痛的年代裡衍生出來的作品,沒有任何沉重之感,反而讓人讀起來有點輕鬆而夢幻。在閱讀完之後,有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但是又能引人深思。
王小波在談論其創作理念,他總是說別把讀者想得太傻,別老是想著去教育讀者,讀者很聰明。越是沉重的過往,他下筆越是「舉重若輕,舉輕若重」。那段歲月本來就已經很痛苦了,再寫得那麼沉重的話,讀起來心情就太沉重了。
在中國的文壇,你幾乎找不到一部可以和《黃金時代》可以相媲美的作品。他的《黃金時代》就像他筆下那隻「特立獨行的豬」一樣,給了文壇一種寫作的新思路。除了《黃金時代》,他的《紅拂夜奔》、《萬壽寺》也是別具一格,寫作手法天馬行空,讀起來甚是有趣。
好的作品不僅要有趣,還要有用,王小波的作品做到了,在你會心一笑,拍案叫絕的同時,又會引發你的思考。
王小波不僅人特立獨行,文學作品也是那樣特立獨行,他和他妻子李銀河對同性戀的研究也是特立獨行。
王小波曾經寫過一個關於同性戀的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坎城國際電影節,這是中國第一次拿到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他連寫的電影劇本也是那樣特立獨行。
豬,時代三部曲還在,人間再無王小波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去世,死前異常痛苦,警察來的時候,發現他嘴裡還有牆上的白灰,沒人知道他死前到底有多痛苦。
王小波死後,他的作品更火了,尤其是他的時代三部曲,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王小波去世後,各大雜誌,報紙都有關於王小波的專題報告,人民網也有關於王小波的專題,豆瓣還有13萬「王小波的門下走狗」。
有一次媒體採訪韓寒,問他怎麼看待小波,韓寒說:「提起王小波我就難受。」
2010前後,北大有個圖書借閱榜單出來,北大學生的借閱榜單裡,第一名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二名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一北大教授說:「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還有人懂得走進王小波的精神世界,值得欣慰。」
如今王小波在抖音也蠻火的,但是年輕人更多的是把王小波的當成一個寫情話的浪漫詩人看待,王小波寫情話著實不錯,他們的愛情故事蠻感人,但是把王小波當成浪漫詩人是對王小波的不理解。
王小波首先是個學者,其次是個作家,再接著才是所謂的詩人。
今天給大家推薦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編輯白樺說:「《黃金時代》把以前所有寫性小說全槍斃了!」
如果您對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感興趣,可以考慮入手這部時代三部曲,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王小波的名小說《紅拂夜奔》、《萬壽寺》也收錄在裡面,不管是閱讀還是珍藏,這套書都是不錯的選擇。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去看看就可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