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營口日報
白鳳昆
《悲慟的使命》是文景老師以《天魂》為總題的「中國航空博物館掠影」組詩之一,節錄如下:
黑夜沉沉,
翅翼沉沉。
沉沉地把一位偉人的骨灰,
悄無聲息地撒向祖國的江河、撒向祖國的大地……
融入大地再生,
融入江河不息……
黑夜沉沉,
翅翼沉沉。
沉沉地把一位偉人的深情,
悄無聲息地撒向偉大的母親、撒向光榮的人民……
融入所有的思念,
融入一切的記憶……
文景老師這首散文詩的副標題是「題運—5飛機」。運—5,這架看起來「相貌平平」的飛機,卻是中國航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因為它曾經完成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神聖飛行,把周恩來總理的骨灰撒向祖國江河大地。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天,我陪同文景老師參觀航博。當我們仰望這架機尾編號為7225的運—5飛機的時候,看到機翼上整齊地擺放著幾個小巧的花籃,飛機前列隊站著幾十個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他們在齊聲朗誦一首自己創作的「懷念周總理」的詩歌。
航空博物館館長薛培森說,每年寒暑假或清明時節,都有成群結隊的青少年學生來到這裡,緬懷周總理,宣誓繼承他的遺志;還有不少學校組織共青團員、少先隊員來這裡舉辦「緬懷周總理」主題教育活動。
耳聽館長的講述,目睹這架「鎮館之寶」的風採,我在猜想:文景老師一定會把運—5飛機那次絕密飛行的始末牢記心中——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當天,鄧穎超同志即向黨中央報告了周恩來生前的最後一個請求:骨灰不保留,要撒掉。根據中央決定,這個悲慟的使命落在了空軍飛行員肩上。
1月15日上午,空軍的兩位首長在幾個參謀的陪同下,來到坐落於北京通縣(今北京通州區)的北空某機場。在會議室,首長將航運團一大隊二中隊副中隊長胥從煥、飛行員唐學文召來,親自向他們交代一項絕密飛行任務。一位首長說:「我代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向你們直接下達播撒周總理骨灰的飛行任務。因為任務的機密程度很高,你們的上級都不知道任務的詳情。這是黨對你們的信任,也是對你們的考驗。」接著由一位參謀把事先畫好的飛行航線圖鋪在桌子上,下達命令:起飛地點是通縣機場,經湯河口、密雲水庫以東10公裡1049米的山頭、天津、北鎮(黃河邊),再回通縣機場降落;飛行高度2000米,速度180—200公裡/小時……
當天黃昏,胥從煥機組成員登上7225號運—5飛機,作了一次試飛。之後,首長和參謀都陪著機組成員守候在飛機旁,一步也不離開。
19點50分,幾輛普通的軍用吉普車駛抵機場,直接開到飛機旁。暮色中,從車上下來6個人,身穿大衣,頭戴皮帽,匆匆走向飛機。他們抱著4個白布口袋,在鄧穎超同志和其他首長護送下上了飛機。20點15分,運—5起飛。鄧穎超同志由身邊工作人員攙扶著,向飛機揮手,向她的戰友、伴侶周恩來作最後一次告別。
1月16日0點45分,圓滿完成任務後,飛機安全降落,整整飛行了4個半小時。
由於當時輿論工具控制在「四人幫」手裡,播撒周總理骨灰成了一次絕密的飛行。在那沉沉黑夜裡,這個理應彪炳青史的重大事件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和照片,而且處於高度保密狀態。
在周總理逝世10年後的1986年,空軍開始籌建航空博物館。播撒周總理骨灰的運—5飛機被航博首批收藏,作為航空文物展出。1990年8月,八一電影製片廠選派精兵強將,開始攝製大型紀錄片《中國航空博物館》,次年在國內外公開發行放映。非常榮幸的是,首長指定我參加攝製組,撰寫這部紀錄片的解說詞,經過高層領導的審批,首次向全世界公開了運—5飛機那次絕密飛行的詳情。
轉眼間,歷史的車輪駛入2009年。在人民空軍60華誕前夕,北京電視臺於11月2日播出專訪《長空亮劍》,我向觀眾介紹了包括運—5在內的航空博物館「鎮館之寶系列飛機」及其背後的故事。我還以航博專家組成員的身份,為新華社、解放軍畫報等中央媒體提供了翔實的素材。
本文結尾,補充一個小故事:
我從空軍報社退休、被航博返聘期間,幾個喜歡舞文弄墨的戰友,相約在航空博物館開個「詩會」,各自為「鎮館之寶系列飛機」作一首詩。我一忙,就把這事兒忘了。到了交卷那天,情急之下,「抄襲」了文景老師《悲慟的使命》,朗誦後獲得大家稱讚,說我有才。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很不好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