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個領域的同伴太少了!」自2009年開始創作科學家歌曲的許向陽,至今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作詞者「切磋技藝」。
同伴太少,可以用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昌明的話來作輔證,他說:「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有3800多名會員,但執著於科學家歌曲創作的許向陽是『獨一份』。」
做一名開拓者
稀缺也是許向陽走上創作科學家歌曲這條道路的原因。
200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十部委聯合發出《關於廣泛開展「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性歌詠活動的通知》,並推薦100首曲目。
中國科協科學之聲合唱團團長陶學中對時任中國科協宣傳處處長許向陽抱怨:「我們唱的都是別人的歌,科技工作者直接抒發愛國之情的歌曲太少了。」頗受觸動的許向陽開始關注科學歌曲這一領域。
的確,中國科學家有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像《勘探隊之歌》那樣傳唱大江南北、激勵一代又一代地質工作者的科學家歌曲卻屈指可數。
許向陽本是工科男,1983年畢業於解放軍通信學院,但他愛好詩歌,著有軍旅詩集《漂泊的思緒》。
2001年轉業後在中國科協工作,長期從事科技宣傳、科技人物影視策劃等工作。「讓科技工作者唱自己的歌,沒人寫我是不是可以試試?」許向陽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許向陽的處女作是六集文獻紀錄片《錢學森》主題曲《飛翔的路》的歌詞。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的靈魂與符號,表現錢老的作品汗牛充棟,怎樣寫出新意?在創作中,許向陽規避了「祖國、人民、科學、飛彈、火箭 」這些所謂的關鍵詞,將錢學森「出國」和「回國」的情緒流動、心態波動作為歌曲的主體,而副歌部分則是以主人公尋找自己精神家園或精神歸屬作為高潮的爆發點。
在歌詞中他這樣寫道——
「尋找著飛翔的路,尋找著曾經的夢想,孤獨旅途無助回望,受傷的故鄉。彼岸陽光異域洋房,不是我天堂。給我一雙升騰的翅膀,告訴我,哪裡是愛皈依的地方?」
回望受傷的故鄉,異域洋房不是我天堂,在故鄉與異域的對比中道出了中國科學家對祖國的深深眷戀。
也是這首歌堅定了許向陽走下去的決心。
紀錄片《錢學森》樣片出來後,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拿回去給母親蔣英看,詢問意見時,母親第一句話是:「主題曲挺好。」錢永剛馬上抄起電話打給許向陽,首次創作科學家歌詞的許向陽這才有了底氣。
畢竟蔣英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這是來自專業人士的認可。
後來這首歌被用作電影《仰望星空》的主題歌,用於電影《錢學森》首映式、科技盛典頒獎典禮等重要場合。
不一樣的科學家歌曲
十餘年來,許向陽創作的歌曲主人公包括丁文江、李四光、錢三強、何澤慧、朱光亞、郭永懷和李佩夫婦、高士其、馬海德、王選等科學家。
科學進入中國百餘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發展突飛猛進,其間湧現的科學家故事、實現的重大科技進展,許向陽說這都是他創作的背景和源泉。
唱響科學家歌曲,目的是弘揚科學家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許向陽認為這是他首先要弄清楚的。
「我理解的中國科學家精神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普適的,比如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理性質疑、探索創新等;另一個層面是有中國特色的愛國情懷,我們的『兩彈一星精神』『北鬥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本質就是愛國。」
雖然創作理念是主旋律的,但許向陽筆下的歌詞並沒有刻板印象中的「慷慨激昂」,他要求自己摒棄「口號式」「概念式」的寫法。
「遠古東方海水退去,一方陸地傲然雄踞。風霜雪雨,斑駁紋理,腳下的灘涂潮落又潮起。是誰在閱讀滄海桑田的經歷,留下無言的足跡?」這是歌頌地質工作者的歌曲《問蒼茫大地》中的幾句。
中科院院士劉嘉麒聽完後點評創作手法「高明」,他說:「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有些是我們知道名字的,但更多的是不知道名字的一代又一代中國地質事業的先行者。作者在歌詞處理上,巧妙地運用反問來表現歷史的缺憾和無奈,以此來歌頌無數無名的地質工作者,很高明。」
電視劇《歷史永遠銘記》的宣傳推介歌曲《上海的夜》是許向陽認為寫得最特殊的一首。
主人公馬海德是第一位加入中國籍的美國醫學博士,他為我國上世紀60年代初基本消滅性病和防治麻風病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電視劇講述了1933年馬海德和同學一起到上海做研究,遇到了遭軍警鎮壓的抗日遊行隊伍裡的船廠老闆家小姐蘇菲,之後他們在延安相遇、相戀並結婚的故事。
「上海的夜冷月如水,紅玫瑰搖曳在紅塵裡。」配上帶著爵士和布魯斯風格的曲調,在女歌手的淺吟低唱中,20世紀二三十年代如夢似幻、纏綿悱惻的老上海風韻便縈繞於耳邊。
許向陽說:「歌曲要體現時代性,有思想性,但更要有藝術性。我不想讓歌詞講大道理,它應該以情動人,是柔軟的、滲透的。《上海的夜》這首關於愛情的歌曲,歌詞浪漫、隨性,契合了當時上海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民族意識覺醒的歷史氛圍與審美取向。」
讓科學歌曲流行起來
苦於創作路上「小同行」太少,每當碰到做科普工作的作家、做科學史研究的學者,又或是文藝工作者,許向陽都會請「大同行」看看他的作品,真誠地請他們「提一提意見」。
而近日由中國科普作協主辦,中國科普作協科學文藝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新媒體中心協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唱響科學家歌曲」主題沙龍,讓許向陽收穫了很多建議。這次沙龍以許向陽近年來創作的歌曲為案例進行了探討。
「有意境」「很唯美」,作家周曉楓、馬淑琴等紛紛為歌詞點讚;她們同時也提到,歌詞與詩不同,儘管它們在結構、格律和情感特徵等方面有類似之處,但詩是寫在紙上供人吟讀玩味的,而詞是要配合樂曲來創作的。
詩可以深奧,可以讓人意猶未盡;歌詞則要考慮到傳唱度,因而在精練優美的同時還要直白通俗。
「讓科學歌曲往下行。」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袁江洋說。這裡的「下行」不僅是說歌詞更通俗、更生活化,更指出了科學歌曲的傳唱途徑和範圍問題——如何才能讓科學歌曲有更高的傳唱度,流行起來。
被公眾稱為「火星叔叔」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在沙龍上透露自己也創作過幾首科學歌曲,包括《火星之歌》《太陽系之歌》,他感慨:「科學歌曲太少了,寫給兒童的歌曲太少了,科學歌應該是兒童歌曲的一種重要類型,想想,要是把八大行星、元素周期表唱出來,孩子們學習科學知識不是更容易嗎?」
雖然科學歌曲仍屬小眾,但好在科學加歌曲的藝術形式已經開始被關注了。
正如劉嘉麒對本次沙龍寄予的希望一樣:將科學歌曲創作提到重要日程上來,深入研討科學歌曲的創作實踐、理論研究和傳播推介等問題,運用好這種藝術形式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創新文化。(李芸)
10首歌曲可上中國原創音樂基地許向陽音樂空間收聽,網址為:
http://5sing.kugou.com/71986415/default.html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