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小小几塊太陽能光伏發電板能幹什麼?
在溧水
它化身為一座座小電站
救急扶困、富民增收
截止到10月末
全區光伏發電裝機容量9.73萬千瓦
發電量8973萬千瓦時
為居民節省電費4000多萬元
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將光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的一種技術,不消耗燃料,也不會汙染環境,不產生噪音,是完完全全的綠色清潔能源。如今,在農村,各式各樣的屋頂在遮風擋雨的同時,也成了建設光伏發電工程的寶貴資源。
屋頂架起發電站 家裡用電不發愁
晶橋鎮孔家行政村小莊裡自然村是經濟薄弱村,現有鄉村居民36戶。2019年1月,溧水區供電公司在村裡啟動建設了光伏發電項目,並正式併網發電。目前,該村36戶居民已有23戶居民安裝了光伏電錶,是我區安裝光伏比率最大的自然村,並由此一舉成為「光伏村」。
近日,記者走進這個「光伏村」,在村頭遠遠就看到,一座座屋頂上安裝的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格外引人注目。該村村民王合生告訴記者,他家屋頂上裝了3千伏的光伏發電板,由專業的安裝公司來安裝,安裝好之後就不用怎麼費心。「自從安裝了這個光伏發電板,每個月能發300多度電,家裡就再也不用交電費了,每個月省了近100塊呢。」王合生欣慰地說。
據晶橋鎮供電所所長張遠海介紹,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發電技術,主要由太陽電池板、控制器和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太陽能電池經過串聯後進行封裝保護,能夠形成大面積的太陽電池組件,再配合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電裝置。這樣的發電方式既不消耗任何燃料,而且綠色清潔無汙染。」
「陽光紅利」顯現 村民借「光」增收
除了自己用電不用花錢,多餘的電還可以賣給國家,獲取收益。據溧水區供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光伏發電所產生的電力在供應村民基本生活需要後,剩餘部分還可以被國家回收,直接為村民帶來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用「陽光紅利」助推鄉村振興。
記者了解到,國家電網「回收」居民光伏發電的價格是0.39元/度,另外還有國家的政策性補貼是0.08元/度,也就是說,每度電的收益是0.47元。目前,1千瓦的光伏發電板費用是4000元,使用壽命長達25年。以一個安裝了3千瓦光伏發電板的用戶來說,一個月總的發電量至少有300度,這樣7年下來就能收回安裝的成本,剩餘的18年發電產生的收益就是純收益。
「我們家一個月用電200度,剩餘的100多度電以每度電0.47元上網賣給國家電網。這個光伏發電每個月都會有收益,固定的時間收益就會到帳,十分方便。這樣的話,我不出幾年就可以回本了,而且自家的電費也省下了。」和鳳鎮村民諸先生說。
「陽光存摺」到家 照亮脫貧之路
這些光伏發電板,充分利用了村民屋頂閒置空間資源,更環保、安全。同時,依託光伏電站這一主體,因村制宜、分類施策,通過實施推進光伏發電站項目,促進村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打下了紮實的經濟基礎,也成為精準扶貧的新模式。
黃華是石湫向陽村的一戶貧困戶,由於身體不太好,無法從事重體力活,妻子與大女兒都身患殘疾,小兒子才上小學三年級,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壓在了他一個人身上,生活困難。在石湫供電所黨支部與向陽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後,他們家被石湫供電所黨支部列為幫扶對象。
今年8月份,石湫供電所為他投資建設了一座總容量4千瓦的戶用光伏電站。光伏屋頂裝好後,除去自家使用的電量,多餘的電量每月能賣300元左右,預計每年能為他家中帶來約4000元的收入,至少能收益20年,這筆收入無疑為黃華期待的好日子撒下「一米陽光」,「照亮」了脫貧致富路。
只要有陽光,光伏電站就能為當地群眾脫貧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保障,村民親切地稱其為「窮人的銀行」。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溧水供電公司因地制宜選路子,將扶貧開發、農民增收與光伏應用有效結合,實現村民扶貧開發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光伏新能源
點亮了居民的綠色生活
如今,遍布全區各村的
一個個小光伏發電站
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促進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平臺
融媒體記者 陶燕燕
原標題:《省了4000萬!溧水光伏發電迎來大爆發,未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