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越高越冷:珠穆朗瑪峰氣溫很低,但大氣層上部溫度卻很高

2021-01-15 老張侃侃談歷史123

珠穆朗瑪峰,峰高勢偉,峰頂的最低氣溫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太空人出艙身著笨重的太空服或許是為著保暖保壓;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生活中一系列的現象給人以印象和經驗:海拔越高越冷。其實,它是有前提的,它在大氣的對流層是對的。如果我們著眼於整個大氣層,這個結論是錯誤的。

(地球的大氣層到底有多厚呢?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其實,運載火箭在從啟動到垂直穿越大氣層的十幾秒內,經歷了溫度降低——溫度升高—— 溫度再降低——度再升高的複雜變化過程。

我們通常所說的大氣是指包圍在地球表面並隨地球旋轉的空氣層。

我們通常說,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大氣層是這個「家園」的保護傘,沒有了它,人類將無法生存。那麼,面對太陽這顆「宇宙核彈」,保護傘是如何興利除害的呢?

根據大氣的熱狀態,大氣層自地球海平面向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和熱層。每一層的溫度特點反映出了該層的保護作用。

下面我們層層剖析,看大氣層如何巧奪天工為人類營造出適宜生存的環境的。

1。對流層

對流層是大氣的最低層,平均厚度12km。該層的顯著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遞減,大約每上升100 m,溫度降低0.6℃。

說的形象一點,對於進入對流層的陽光,已經是大氣層經過層層過濾滿足人類需求的「核爆炸」成品了。下一步的工作,只不過是通過調節氣候讓人類生活的更加滋潤。

「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遞減」是怎樣形成的呢?

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參與因素:地表和大氣總質量的3/4以上的空氣。

地表以及地表附近的高密度空氣(氮、氧、等分子,主要是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吸收長波熱輻射。下同)是貯存熱能的容器,吸收太陽輻射熱,也向外輻射熱能,使得地表溫度相對穩定。

為了此目的,它們(地表以及地表附近的高密度空氣)也採取了空氣對流的方式經常進行全球對流層範圍內的熱交換,條件適宜,演繹雲、雨、雪、雹等天氣。

正是由於它們(地表以及地表附近的高密度空氣)的存在吸收太陽輻射熱,導致地表附近的高密度空氣溫度高,而對流層下面的低密度空氣分子、塵埃等沒有那樣好的吸熱環境,吸收到太陽的熱量少,所以溫度底。

以上是對「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遞減」 問題的回答。

對流層和人類的關係最密切,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容易把對流層誤解成整個的大氣層 。

對流層的高度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對流發生無法企及的那個高度,當然就不屬於對流層了。

附加材料1:人們對氮氣的作用認識沒有氧氣、二氧化碳深刻

由於環保理念的加深,空氣品質更加引人關注。引人關注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通過呼吸器官直接感觸,因而,氧氣、二氧化碳在生物界的循環知識得到科普;儘管氮氣以佔居大氣78%的高比例雄踞榜首,僅僅帶來的是數字的震撼,而對其在自然界、生物體內的循環作用的認識顯得蒼白,其中不乏氮元素的作用是隱性、深奧的原因。

正是21%的氧氣與大約78%氮氣的混合(空氣)被人吸入,恰好與生命所需匹配(大自然演化的結果)。其中有氮氣的功勞吧。

空氣中含有大約78%的氮氣,是參與自然界、生物體循環氮元素的「原材料倉庫」。氮是生命的基礎,氮是許多生物過程的基本元素;它存在於所有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中,是構成諸如DNA等的核酸的四種基本元素之一。在植物中,大量的氮素被用於製造可進行光合作用供植物生長的葉綠素分子,而動物通過食物鏈以獲取生命所需氮元素。

附加材料2: 一則有意思的有關大氣中氮氣的討論

網友:既然大氣中氮氣含量78%如此高於氧氣21%,為何人類不是進化成利用氮氣呼吸呢?

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回答該問題。

網友1回答:氮氣化學性質沒有氧氣活潑,難於勝任。

網友2回答:地球上70%的水,人類就是沒有進化為魚類,但是,人類生存的環境決定於70%的水。

網友3回答:人類適應了氧氣21%的空氣,氮氣的比例發生變化,意味著自然界均衡遭到破壞,後果是大災難——所有生物體更新換代。

網友4回答:

人們過多的關注了自身直接的需要,於是把人、植物、氧氣、二氧化碳的循環看的突出。人自私的一面,導致目光短淺,把間接的需求給忽略了,把氮氣的作用沒有認識到位!

缺乏全局觀念造成了誤區!其實,就「呼吸」話題談氮氣有遷就嫌疑。

站在植物的角度,豈能夠「讓馬兒跑不給馬兒吃草」?植物為了人類而活著,植物的光合、生長都需要氮養分!

植物是在食物鏈下端,它們需要更多的的「食物」,於是,大自然給了植物78%的氮氣,給了動物21%的氧氣。

而人體蛋白質合成離不開氮(元素),需要從食物中攝取,素食、肉食哪兒來?

氮為什麼沒有「磷、鉀」那樣的以地礦形態存在,因為如果那樣,氮的利用價值發揮的不充分,無需多言。

人活著需要呼吸,也同樣需要食物來源,所以大自然給了78%的氮氣、21%的氧氣,從深層次上講,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偏袒!這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當然這是我們的讚美之詞。真正的原因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存在就是合理。大自然設計無需電腦,同理,保持大自然生態用電腦計算意味著悲哀。

2。平流層

平流層位於離地表10~50公裡的高度。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

該層的顯著特點是: 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底部-55℃左右,上部氣溫約升到0攝氏度以上。

是由於大氣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這一層, 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陽紫外線,從而使氣溫升高。

另一個方面,平流層的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於受陽光中強烈的紫外線致命的侵襲。

由於下層的對流影響不到,而且本層上部溫度高,所以不會形成對流,從而決定了本層氣流運動相當平穩——以水平運動為主。現代民用航空飛機可在平流層內飛行。

3。 中間層

從大約50到85公裡高度為中間層。其主要特徵:氣溫隨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

中間層大約0℃,頂界氣溫降至-83℃~-113℃。

因為該層臭氧含量極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同時,在該層中,儘管氮氣、氧氣含量少,可是,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輻射大部分被上層大氣所吸收,故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4。熱層

從85km到約500km稱為熱層。 這一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晝夜變化很大。據探測,在300公裡高度上,氣溫可達1000℃以上。晚上太陽平靜期有200℃。

這一層大氣密度很小,空氣處於高度電離狀態。由於空氣密度小,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被分解,並處於高度電離狀態。

由於所有波長小於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該層的電離離子所吸收,從而使其增溫。衛星和流星在這一高度飛過,極光則在這一高度閃耀。

5。逃逸層

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氣層,這一層的頂也就是地球大氣層的頂。該大氣層稱為逃逸層。氣溫也隨高度增加而升高。比熱層的溫度更高。

人類大部分的航天活動都是在逃逸層之內(或之外)進行的。可知,在此領域出艙活動的太空人的太空衣其中之一空調設備一定是在製冷模式上工作。

逃逸層空氣極為稀薄,其密度幾乎與太空密度相同。這層空氣(以氫原子和氦原子為主要成分)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發生電離。

由此可見,大氣層與星際空間是逐漸過渡的,並沒有截然的界限。

相關焦點

  • 海拔越高越冷?緯度越高越冷?
    海拔越高越冷?緯度越高越冷?到底這些地方有多冷?為什麼這麼冷?今天帶領大家去往高山之巔與地球兩極,共同感受這顆星球最寒冷的地方。高處不勝寒地球上的最高處( 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巖面高為 8844.43米(29017.2英尺)——珠穆朗瑪峰,珠峰峰頂全年平均氣溫為-29℃,攀登珠峰通常會選擇每年5月份或者10月份這個衝頂窗口期,這時峰頂的溫度大約在-25℃,並不是那麼寒冷,但是把這裡的寒冷與狂暴的風雪,稀薄的空氣和陡峭的冰壁結合起來,或許就會變得有些恐怖了。
  •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其實這一現象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不然也不會有「高處不勝寒」這類詩句了。地球的溫度來自於哪裡大家都知道太陽給我們提供了溫度與光明,其實這不僅僅是太陽的功勞,如果地球自身沒有任何保暖措施的話仍舊就是一顆冰冷的星球。
  • 為什麼山越高溫度越低?珠穆朗瑪峰為何終年積雪?
    1.按溫度地球大氣層分為5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逃逸層。珠穆朗瑪峰(總高8848米),處在地球大氣層的對流層中。2.地球氣溫隨高度變化分布情況。氣溫沿高度分布曲線或溫度層結曲線稱為大氣溫度層結。其中有四種類型:a.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稱為正常分布層結;b.氣溫直減率接近等於幹絕熱遞減率,成為中性層結;c.氣溫不隨高度變化,稱為等溫層結;d.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稱為氣溫層結。
  •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氣溫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我們經常會講海拔越高氣溫就越低,也就是「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既是正確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我們知道大氣的氣溫高低取決於大氣中熱量的高低,而大氣熱量的根本來源是太陽。那麼,我們就會有疑問了,海拔越高,不是離太陽就越近,也就是太陽輻射就會越強,那麼氣溫不應該越高嗎?
  • 為什麼越接近太陽的地方越冷, 越離太陽越遠的地方越熱呢?
    ,也就越熱,距離火源較遠溫度就越低,也就越冷。其次,太陽是地球熱量的主要來源,因此影響地球冷熱程度的因素都與太陽有關,主要有以下兩點:1.太陽的入射角(即光線與行星地表之間的交角):太陽直射的地方,溫度肯定就高,即入射角越大,單位地表面積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就越大,隨之輻射強度就越強,那麼這個區域內的溫度也就越高,就比如地球的赤道溫度相比與其他地方的溫度就比較高。
  • 山上為什麼比山下冷?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山上為什麼比山下冷?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時間:2017-04-21 13:1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上為什麼比山下冷?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關於這個問題,退一步去思考其中的邏輯,似乎有點反直覺:為什麼越高,溫度越低呢?不是應該相反嗎?
  •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專家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被地表加熱溫度增高的大氣變輕,會上升。隨著上升,大氣的氣壓下降,發生膨脹,溫度下降。這就是隨著海拔高度增加氣溫下降的原因。 除了空氣多少對溫度有影響外,地面反射熱能的多少,對溫度也有重大影響。
  • 地球大氣層是越高越冷嗎?答案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無數常識性錯誤,比如水並不是只有在100℃下才沸騰,而是要在1個大氣壓下,同樣的,在我們的常識裡似乎越高越冷是個真理,比如住在山上就比山下溫度低,我們走得越高的空氣就會顯得越冷,那麼這是否說明地球的大氣層越高越冷呢?
  • 珠穆朗瑪峰山頂的溫度有多低?白天也如同冰庫
    通常來說,站在一些越高的山頂就可以看到越美的風景,所有很多人都願意寧願累一點,也要到達山的最高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山頂都那麼容易到達的,特別是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很多人對珠穆朗瑪峰都是不陌生的,但能夠攀登上去的人卻不多,因為其中的難度實在是不小。由於高海拔,珠穆朗瑪峰上的空氣很稀薄,而且風速也快,溫度很低。
  • 為什麼在地球上珠穆朗瑪峰距離太陽最近,其峰頂溫度卻非常低呢?
    我們在海拔比較高的地方進行旅遊時,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除了呼吸越來越困難之外,我們所感受到的溫度也越來越低,這一點在我們看全國天氣預報時也會得到印證,比如黃山、泰山所處區域的氣溫要比周邊其它地區的要低一些。當然,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海拔只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關於這個問題,退一步去思考其中的邏輯,似乎有點反直覺:為什麼越高,溫度越低呢?不是應該相反嗎?畢竟爬得越高,離太陽越近(儘管是微不足道的一點距離)。這樣推理的話,海拔越高應該越熱嘛!但我們都知道山上反而要比山下冷,那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因為大氣壓力。
  • 珠穆朗瑪峰頂部的溫度有多少?
    作為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不僅空氣稀薄,風速很快,而且溫度非常低,這使得攀登珠峰伴隨著相當大的風險。那麼,珠峰頂部的溫度有多低呢?在珠穆朗瑪峰的頂部並沒有氣象站,離山頂最近的氣象站位於南坳,海拔大約5050米。
  • 珠穆朗瑪峰離太陽更近,卻極其寒冷,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
    比如說在太陽系中,在金星、地球、火星三兄弟中,金星離太陽最近,火星離太陽最遠,地球離太陽距離適中,因此,金星表面的溫度可達462℃,而火星的表面平均溫度零下60℃。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最高海拔8848千米,按道理說珠穆朗瑪峰距離太陽應該比較近,應該會比較熱,但是珠峰的最低氣溫達零下50℃,平均氣溫低至零下30℃,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看似相反的現象:其一是海拔比較高的地方,離太陽更近,可是溫度卻比離太陽更遠的地面還低。另一方面,我們圍著火堆烤火時,卻發現離火堆中心點近的地方更溫暖,太遠了反而沒啥溫暖感覺了。看似兩個例子得到的結論實現相反的,實在不是。
  • 海拔越高,溫度就越低?錯了!你被忽悠了多少年?
    海拔越高,溫度未必越低!有個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常識:海拔越高,溫度就會越低,波長就越長;越往藍端靠近的,波長就越短;紫外線、X射線就屬于波長很短的電磁波,而手機輻射,FM則屬于波長較短的電磁波。
  • 山頂離太陽近,溫度怎麼越低?
    人類生活在地表與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中,即使是珠穆朗瑪峰也沒有穿過對流層,而對流層對太陽光不感冒,它是被地球「捂熱」的,離地表越遠,對流層的氣體溫度就越低,所以高處不勝寒。電磁波的性質主要取決于波長,物體的溫度越高,波長越短,能量越就越強。例如疫情期間,機場等場所都會有測溫儀器放在入口,你一走一過電腦裡就會顯示出體溫,儀器就是通過接收分析你身體釋放出的電磁波(紅外線)來判斷你的體溫。
  • 明明離太陽更近,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
    太陽的溫度是非常高的,而離它越近溫度也相對越高,那為什麼地球上高海拔的地區離太陽這麼近,溫度卻反而更低呢?,難道這一理論是錯誤的嗎?其實上距離太陽越近溫度越高是沒錯的,而在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地球是存在大氣層的,在大氣層的對流層中溫度才會越高越低,如果是在平流層的話,溫度就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了而對流層和平流層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相反的情況,也是因為大氣層的受熱情況並不相同,要知道對流層中的熱量主要是來自於地面,也就是說它的熱量來來源,是由地方反射而來的,所以高度越高溫度自然也就會越低了
  • 為什麼地球離太陽越近越冷?海拔越高越冷?
    關於這個問題,退一步去思考其中的邏輯,似乎有點反直覺:為什麼越高,溫度越低呢?不是應該相反嗎?畢竟爬得越高,離太陽越近(儘管是微不足道的一點距離)。這樣推理的話,海拔越高應該越熱嘛!但我們都知道山上反而要比山下冷,那這是為什麼呢?首先說海拔和溫度的關係吧 。
  • 為什麼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這個其實和我們高中地理上所學的一個知識點有關,即「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我們都知道,氣溫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相應遞減,一般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而大林寺位於今天廬山「花徑風景區」,比山下的平原高出1100餘米,因此在3月的時候山上的氣溫會比山腳下的氣溫低上6℃-7℃。氣溫相對較低,無法滿足山頂的桃花於3月盛開。
  • 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最高氣溫有多低?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703,閱讀約2分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一些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不同於以前,很多年前,只有一些窮人和一些更有追求的人才需要徵服高山,而現在人們已經把登山作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一種探索的目標,徵服珠穆朗瑪峰是他們畢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