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晝,太陽高懸空中,用它的光明照亮了整個大地;夜晚,月亮爬上枝頭,為夜行的旅客照亮回家的道路。
在過往千百年的歲月之中,月亮都是人類夜晚的主要光源,如果沒有月亮的存在,夜晚就真的漆黑一片了。不過月亮自己並不會發光,所謂的月光,本質上其實還是太陽光,是月亮反射太陽光的結果。
自從人類了解到了這一點之後,便始終在思考,既然月球可以反射太陽光線照亮地球,那麼其它的東西自然也是可以,而且相比月球而言,很多已知的物體對於光線的反射能力都更加出色,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能夠製造出一顆人造月亮呢?對於現代社會的人類而言,月光早已經不是一種必須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隨手找到各種各樣的光源,特別是在喧囂的城市之中,光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汙染,光汙染。
對於大多數地區的人而言,月光似乎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但對於在一些特殊地區生活的人而言,月光不僅很有必要,而且還是一種稀缺資源,比如高緯度地區。
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們每年都要面臨漫長的極夜,這的確是一段難熬的時光,如果能夠在這段時期擁有持續的月光,那絕對能夠給當地的人們帶來很多的便利。在世界範圍內,既擁有有人居住的高緯度領土,又擁有先進的航天技術的國家並不是很多,而俄羅斯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所以關於人造月亮的設想,最早也是由俄羅斯科學家所提出的。當然了,俄羅斯科學家提出的不僅僅是一個設想,他們真的進行了實驗。和平號空間站建造於前蘇聯時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空間站,在1993年的時候,俄羅斯就利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一次有關人造月亮的實驗。
當時的俄羅斯利用和平號空間站,通過在太空反射太陽光而在地面上生成了一個巨大的光斑,其直徑達到了4公裡。
雖然這個太空實驗本身並不複雜,但卻初步驗證了建造人造月亮的可能性。既然早在1993年就進行了人造月亮的初步試驗,為什麼後來就沒有了下文呢?因為人造月亮雖然可以解決高緯度居民的極夜困擾,但畢竟不是一件緊迫且必須的工作,況且這一改善民生之舉所要耗費的資金是極其龐大的,因此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此之後,雖然人造月亮的概念也會時不時被提及,但始終未見有任何國家採取了實質性舉動,直到2018年,位於中國四川的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再次將人造月亮的概念擺上了臺面。
相信很多人在兩年之前就已經聽說過人造月亮的設想,當時的設想是在202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月亮,在之後的兩年再發射三顆,然後讓這些人造月亮交替運行,給夜晚帶來光亮。
這些人造月亮可比真正的月亮厲害多了,因為它們的亮度是月球的8倍。四川又不是高緯度地區,為什麼要製造人造月亮呢?雖然我們並沒有迫切的照明需求,但是人造月亮的誕生卻可以大幅度削減電力的消耗,亮度在月亮8倍以上的人造月亮,完全能夠照亮夜空,從而代替城市夜晚的電力照明,理論上每年節約的電費就可以達到數十億元。當初對於這個設想,也是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反對者主要是擔心人造月亮會給城市夜晚帶來更為嚴重的光汙染。時間轉瞬即逝,2020年已經到了,人造月亮怎麼還沒來呢?
其實,關於2020年發射人造月亮本身就是研究會的一種設想,而並非計劃。
如果真的要打造人造月亮,那麼還有很多問題要進行論證,同時也有很多難關需要攻克。需要論證的主要問題就是人造月亮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它是否會加重城市的光汙染?
另一方面,人造月亮雖然可以大幅度削減電費,但是製造和發射人造月亮本身的費用以及日後的維護費用還沒有進行計算,只有將這些問題進行綜合考慮,才能夠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另一方面,製造人造月亮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並不是把一塊鏡子發射到近地軌道上就可以了,因為宇宙環境相對複雜,在宇宙中如何始終保持高反射率也是一件有待研究的事情。所以人類要想與人造月亮相會,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