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商場內,一臺舊手機回收設備吸引了不少市民逗留諮詢。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近日,市民蘇先生琢磨著處理掉一臺閒置的手機。他突然發現家中閒置的電子產品和廢舊電器實在不少,「懶得收拾,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就一直吃灰。」更新換代下來的舊手機、用了幾次就沒興趣的烤箱、替換下來的雙開門冰箱……考慮到放在家裡佔了不少地方,蘇先生想找個合適的方式把這些閒置家電和電子產品給妥善處理了。
隨著家用電器、電子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消費者緊跟潮流購入新產品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而與此同時,家裡被淘汰閒置的電器產品也日益增多。越堆越多的廢舊家用電器是扔還是賣?怎麼扔怎麼賣?不少居民表示很茫然。
煩惱
舊家電很「雞肋」
扔可惜 留積灰
「有的東西挺新的,直接當垃圾扔,我不捨得。」蘇先生坦言道,「想過把手機送人,但現在人人都有手機,也沒人要。其他的電器想便宜賣了,但還沒仔細去了解。」思來想去,蘇先生的廢舊家電還是躺在家中吃灰。
因為換工作,羅小姐要從花都搬到天河,可是幾個小家電的處理成了難題。「小冰箱買的時候是400多元,用了不到半年。現在找的房子裡有大冰箱,所以不打算把小冰箱搬過去。」羅小姐稱,她打聽過,小冰箱當破爛賣只能賣十幾元。「價格真是太低了,可不賣掉又帶不走,還在糾結該怎麼處理。」
家住海珠區萬壽北街的陳女士是個「節儉」的人,「家電用了很多年頭,維護得挺新的,但用起來還是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而且家裡也添置了不少新家電。」陳女士表示,維修的話費用過高,淘汰的話又不知道怎麼回收才划算。「反正也不急,就沒特意去想這事。但平時看著還是挺礙眼的,顯得家裡很亂。」
我國已成為電器電子產品的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廢棄大國。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根據國家統計年鑑的居民百戶擁有量測算得出,2017年我國彩電居民保有量為5.4億臺,冰箱為4.3億臺,洗衣機為4.1億臺,空調為3.9億臺,電腦為2.5億臺,手機則為11.1億臺。同時,我國彩電理論報廢量為3216萬臺,冰箱為2439萬臺,洗衣機為1620萬臺,空調為2723萬臺,電腦2524萬臺,手機則達23275萬臺。如何回收處理數量如此龐大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途徑
收買佬上門: 翻蓋機3元智能機5元蘋果機最多50元
蘇先生最熟悉的回收方式就是等「收買佬」上門來收。這些走街串巷的個體回收者為許多居民處理廢舊家電提供了最為便捷的途徑之一。
「收購舊手機、爛手機、舊電腦……」這段街坊熟悉的錄音從劉賀那掉了紅漆的小錄音機中傳出,他推著有些破舊的自行車走在石牌村的小巷裡。劉賀今年65歲,是安徽人,來穗已三十年,此前一直以賣蟑螂藥為生,這幾年開始做起回收。
他每日早上8時準時出門,晚上8時收工,騎著單車跑遍市中心的各個城區。「有人賣,(對廢家電)用煩了像垃圾一樣賣了。有賣就收,能賺一塊是一塊。」劉賀說,他主要回收手機、電腦,手機多以老年機、壞手機為主。他說,一個翻蓋機、老年機賣給他是2元,智能機是5元,「收得最貴的是蘋果機,但收得也少。蘋果4、5都不值錢了,10元左右;蘋果6是30元,如果還能開得了機、充上電就50元。」
劉賀回收的手機大部分都不能用了,他會再賣給批發回收者。「收來一兩元的東西賣出三四元。」他也說不清這些東西回收後去哪了,只感慨生意慘澹:「現在都不好收了,離上次我收到老人機都大半個月了。」
數碼一條街: 買舊手機的比賣的多 近年來生意不好做
若碰不到劉賀這樣的「收買佬」,蘇先生可能會聽朋友的建議到石牌西路的數碼產品店看看。
在長約一公裡的石牌西路上,密集分布著石牌西電腦城、KB展望數碼廣場、金橋筆記本大世界、匯源電腦城等近十家數碼廣場,有上百家業務範圍涵蓋批發、售賣、維修和回收的數碼產品店。在這裡,手機等電子產品不愁找不到商戶回收。
記者詢問商戶了解到,來這裡的顧客以購買二手手機為主,來賣二手手機的反而較少。一名經營維修、售賣和回收業務的老闆表示,回收越來越不好做,前幾年生意還好,這一兩年差了不少。至於回收價格,幾個店鋪都表示要根據配置、成色、參數來定價格。以64G的蘋果6為例,沒有損壞、維修過的約在700元至800元不等。
在馬路邊上,記者還看到不少扎著小板凳的個體回收者。一名小老闆在馬路邊上放了個凳子,地上立著「上門回收」的招牌。她做回收生意已經有十幾年了,平常不走街串巷,只在有人打電話的時候才上門回收。「在2000年後的那幾年生意挺好,天天都有人來買賣。來賣電腦的多,手機少點。這幾年生意不行,沒幾個人來問。」她說。
社區回收:組織再生資源回收隊伍 開發App預約上門
廣州各社區在深入開展大件垃圾分類工作上積極探索,在回收服務上,創造出各具特色的經驗和做法。
2013年起,黃花崗全街社區就已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居民參與率達到了100%。據悉,黃花崗街還將遊散於街內的「收買佬」統一收編,組建了再生資源回收隊伍,全部持證上崗。居民可直接將廢舊電器送到區莊地鐵站的可再生資源回收屋,或打電話預約上門回收。街道還與第三方企業合作推廣使用垃圾回收手機App。居民只要登錄App就可看到回收人員信息、回收廢品價格,還可預約回收人員上門回收廢品。而回收人員也可以通過App與居民取得聯繫和預約時間,非常方便安全。
街道垃圾分類指導員表示,部分舊電器經維修後進入二手市場,大部分大件垃圾會被統一運到收集點,被有資質的回收機構拆解處理。
據黃花崗街道統計, 以區莊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為例,月均回收20臺廢舊電器,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較多。自2016年以來,區莊社區已有900餘人註冊App。
在昌崗街穗花北社區的居民樓門口,記者也看到「社區可回收資源便民回收點」的招牌。根據指引,居民家中的空調、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電風扇等十餘種電子電器產品都可預約上門回收。負責人段小姐告訴記者,昌崗街社區的居民只要提前預約,就會有人上門進行查驗回收。回收價格則根據廢舊電器的新舊程度和具體情況來定,舊冰箱的回收價為20~30元,較新的冰箱回收價格也在100元以下;廢舊手機的回收價格在3元,蘋果機在10多元左右。
段小姐表示,他們回收這些舊家電後會有回收商來統一來收,「回收價太高的話很難再轉手,回收的情況不固定,有時候三五天都沒有一個。」
「網際網路+」回收:網站在商場設回收機 閒置平臺可交易
「價格太低的話,還不如留著,也不差這幾個錢。而且手機上綁定了很多個人信息,也不知道安全不安全。」思慮再三,蘇先生乾脆不想賣了。但當他在一家商場一樓閒逛,看到黃黑色相間的回收服務站時,又忍不住走上前跟工作人員諮詢。
這家名為「愛回收網」的電子產品回收及以舊換新服務提供商,目前在廣州全市共有16家門店。「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廣州和深圳是我們並列的第三大回收城市,目前在廣州開通了上門回收的服務。」「愛回收網」高級品牌總監田牧表示。根統計,2017年總計回收量1100萬臺,目前單月訂單量達100萬。
近年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手段的創新回收模式快速發展。與傳統回收行業不同,「網際網路+」回收主打綠色品牌,回收的產品優先再使用,不能再使用的交給有資質的處理企業進行拆解處理。
回收的產品將往何處去?田牧表示,二手手機在我國並不是很受歡迎,但在印度、泰國市場卻比較受青睞,一大部分有使用價值的手機將被賣給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損壞的產品則會被送到有資質的廠家進行環保拆解處理;另外,每年還會捐一部分的手機給貧困山區。
此外,一些新興的網上閒置交易平臺也成為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的熱門場所。記者在某閒置交易App上搜索「手機回收」等關鍵詞,發現大量個人用戶發布的回收信息。一名店鋪在東湖地鐵站附近的廣州回收商表示,雙方可以在平臺上對價格、商品情況等進行交流,確定意向後賣方重新發布商品,回收商再拍下付款。
分析
家電回收需線下支持
需整合個體回收資源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回收行業的發展。」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電器循環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副所長田暉分析道,「也得益於政策大力的支持,從2016年開始,商務部大力推進創新回收模式,包括『網際網路+回收』、兩網融合發展、新型交易平臺、智能回收模式等。」
田暉認為,「網際網路+回收」行業可以分成兩部分來看。「像『愛回收網』等回收小型電子產品的企業,由於不受運輸成本的限制,不需要太多線下支持,線上就能完成交易,所以能吸引年輕人。」他分析。
「另一類則是像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的回收業務。光靠『網際網路+』肯定不能完全消化,必須有另外的OTO,即線上和線下配合起來,才能夠讓回收體系建立起來。線下回收,是由企業建立體系,還是整合現有的個體回收資源建立體系?這是個問題。」田暉說。他認為,後者更有生命力,更好做。因為自建體系的成本比較高,只有整合個體資源,利用它的低成本優勢。
方向
大力推進生產者回收
依託銷售網逆向回收
目前,生產者責任制度建設也正在大力推進。2016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指出:「支持生產企業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等產品的新型回收體系,通過依託銷售網絡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選擇商業街區、交通樞紐開展自主回收試點,運用『網際網路+』提升規範回收率,選擇居民區、辦公區探索加強垃圾清運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銜接,大力促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範回收、利用和處置,保障數據信息安全。」此外,還明確北京市率先開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新型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試點。北京已於2017年底發布了首批試點企業名單。
「由生產企業主導回收的成本比較高,但目前不是自身想有利可圖,而是有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來激勵生產企業做這個事情。這個肯定是將來回收的一個方向。」田暉分析道。
處理舊手機
最好格式化
手機、電腦用戶往往綁定了大量的個人信息,信息洩露則隱患不斷,如何在回收過程中保證信息安全呢?
專業人士建議,在交易時回收人員都會當面將手機恢復到出廠設置,不過他提醒,在回收前用戶也可自行將手機恢復到出廠設置,徹底清除個人信息。
此外,市民儘量選擇規模較大的回收公司或者是新型的回收模式。如果選擇個體回收商,個人信息安全風險可能比較大,市民都不知道回收以後它去哪裡了。而有些大型生產企業推出的以舊換新的服務,整個回收處理流程還是比較規範的。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多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