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識華為
說華為手機,當然要先說華為,我認識華為是在上世紀末期,那時我在北京的一家通信研究所做碩士畢業課題,導師很忙整天在外面開會,一周才召見我一次。我被安排在自動化中心的網絡室,雖然辦公室裡有我一個工位,但我基本不在那裡坐著,而是整天泡在實驗室,跟著幾位網絡工程師混。
1997年我買了第一臺電腦,14寸顯示器的英特爾MMX166,是攢了很久的錢買的,非常的珍惜,但自打進了實驗室後我就把它封存了,因為我在實驗室用的是HP圖形工作站,花上萬美元直接美國購置的,顯示器20多寸,用它打遊戲非常爽,玩三角洲部隊我喜歡用狙,用自家電腦開瞄鏡看遠處的人頭就是個色塊,用HP圖形工作站的大屏幕看就是張人臉。
實驗室要為政府部門搞網絡規劃和測試,裡面擺放了很多高大上的網絡設備,其中CISCO(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換機很多。有個姓吳的高工給我說,思科的網絡設備非常好,特別是中心交換機等高端產品無以替代,包括軍隊的核心網絡也都在用,即使擔心不安全也不得不用,而且價格特別的貴。吳高工介紹說,思科設備在美國本土是第一個價,上了貨輪是第二個價,賣給我們手裡是第三個價,我們集成好後再賣給最終用戶是第四個價。
號稱國內自主研發的路由器和交換機也有一些,當時有個國產桑達路由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產品發布會,導師沒空去把邀請函給了我,能去人民大會堂開會我覺得很隆重,後來才知道人民大會堂也是出租的,只不過對內容審查的比較嚴格罷了。
被邀請參會的主要是研究所和高校的專業人士,還有一些科技媒體記者,我這個小破研究生是打醬油的,主辦方高調宣布此款路由器國產化率95%以上,鄰座的內行就嘀咕說這是按重量算的,因為核心晶片的重量確實不到5%,然後幾個人就低聲嗤笑。當時的行內人士普遍不看好國產化,都認為那是騙政府錢的噱頭,購買國外晶片攢機然後宣稱自主創新,這就是90年代末期的時代特徵。
當時的郵電部發過紅頭文件,要求在電信設備採購方面,只要是國內能生產的,都必須優先向國內企業採購。相比較而言,華為的網絡設備在國產貨裡算是最先進和品種最全的,也因此被官方部門列為遴選設備,並要求我所在的實驗室進行替代思科設備的可行性試驗研究。實驗室為此晚上經常加班,配置搞不定時就有人喊「叫華為的人來」,即使夜裡兩三點,打電話半小時後華為的人準到,然後一起幹到天亮。思科等其它廠家的人不可能來陪你熬夜,員工敬業精神強是華為給我的第一印象。
二、工科男與軍人的雙重氣質
1、工科男氣質
2000年我研究生畢業後任教了,因為通信專業的原因一直關注著華為,也認識幾個華為員工,從他們身上能感受到明顯的共性氣質。教育和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理工科生與文科生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形成的氣質也非常不同,理工科的人普遍低調內斂,訥於言而敏於行。
理工科又可細分為理科和工科,理科研究的是理論,工科研究的是工程,前者的學術味道更濃,後者更偏重實踐,這兩類人的特點也有所不同。例如我是工科的,見到學數學和物理的理科生後覺得低半頭,畢竟科學理論方面不如人家,但會搞工程比他們能掙錢。
《生活大爆炸》中的霍華德就是個典型的工科男,聰明能幹有點小猥瑣,老實可靠沒有花花腸子,是婚戀方面的經濟適用男,無論是工作和生活,高度的責任感是工科男最顯著的特徵。
2、軍人氣質
部隊是個大熔爐,對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有很強的同化作用,並形成了自律、榮譽、擔當的共性氣質。除了工科男氣質,華為文化中還有著明顯的軍人元素,曾有個新入職的員工打飯時插隊,被別人指責後還嘴說社會風氣就這樣云云,結果在華為內部開展了「華為能否允許這樣的言行?」為主題的大討論,這種全員性主題教育的法子就是中國軍隊搞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傳統。
團結奮鬥歷盡艱辛取得一個項目的成功,在慶功會上合唱「團結就是力量」,員工唱得激情澎湃熱眼盈眶,這都是在精神層面打造敢打敢衝注重團隊的軍人氣質,比單純發獎金更能鼓舞幹勁。單個軍人的戰鬥力未必有多強,但通過共同理念的薰陶和行為規範的塑造而高度組織起來的軍隊,其力量是無堅不摧的,華為就是靠這種軍人文化打造了一支不穿軍裝的高科技軍隊。
三、「狼性」文化
1、統一步調的快節奏
華為員工多是211以上好大學的工科畢業生,是普通人家出身的聰明上進孩子,能入職華為是件很令人高興的事,因為在憑本事和勤奮吃飯的企業中,華為的薪金水平算是一流的,進了華為就沒別的想法了,唯一的想法就是拼命工作多掙錢。
華為員工的拼命精神是眾所周知的,但也有些過頭了,曾有員工妻子公開發表了控訴信,稱老公全身心撲在工作上,根本就無法顧及家庭,甚至無法顧及身體,有命掙沒命花。又接連出現了幾次過勞死事件,終於把華為推到了輿論抨擊的浪尖,好像華為是個剝削壓榨員工的黑心公司,老闆就是半夜雞叫的周扒皮。
其實,不止華為也包括其它公司,在當代中國已經不存在逼迫員工違心做工的氛圍了,拼命工作都是自我加壓的結果,例如深圳動輒幾萬人的工廠,打工仔打工妹都是自願加班的,甚至主動爭取加班的機會,為的就是多掙點錢。高科技企業也是如此,想把績效搞高點,那就要多加會班,沒人逼你這樣做,這都是個人的主動選擇。為了解決過勞問題,有的華為分公司搞起了「夜晚趕人」活動,人事部門主管晚上去辦公室檢查加班情況,對連續加班的員工提出警告,不聽勸告的罰款處理。
有次跟華為的朋友聊天,問他如果我辭去教職去華為當個培訓講師能掙多少錢?他說憑我的資歷能力年薪估計能到40萬,我說我當老師散漫慣了,跟不上華為的緊張節奏,中午必須睡大覺,晚上也不能熬夜了,我工作節奏慢點,不要40萬隻給20萬就行。這位朋友回答我:華為不要這種人,再有本事的人也得服從華為統一步調的快節奏,而且還要參加所在層次的考核,沒人可以搞特殊化,要麼給你40萬你跟上節奏幹,要麼一分錢不給不要你。
2、「狼性」文化
華為推行「狼性」企業文化,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的進攻、團隊一致的行動、無情的撕咬、深重的危機意識、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具有這種「狼性」文化的電信設備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就是一大群進退得據有章有法的餓狼,盯準目標後分工合作發起一波波兇猛的進攻,他們盯上的項目可以不計成本連續公關幾個月,不拿下絕不罷休,這種搞法任誰也抵擋不住。
華為的擴張太快了,不斷蠶食思科的份額,逼得思科產品降價,甚至直接衝擊美國市場,自然成了思科的眼中釘肉中刺,兩家的正面衝突不可避免。思科經過了嚴密籌劃,以智慧財產權糾紛為由起訴了華為,華為一邊在美國聘律師應訴,一邊拉攏了思科的死對頭3COM,本來3COM已經快被思科打殘了,終於有了個翻身機會,華為和3COM兩家企業成立了合資公司「華為三康」,華為借其進軍美國市場,3COM借其搶回市場份額。3COM公司的CEO投桃報李,專門在法庭上為華為作證,說華為沒有侵犯思科的智慧財產權,這令思科籌劃已久的圍剿行動土崩瓦解,官司的最終結果是「訴訟中止」。
三十六計之「合縱連橫」,華為靠這招輕鬆脫身,令不少美國人瞠目,國內行內人士在為華為慶幸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擔心,要知道3COM可不是善岔,被行業人士稱為「豺貉」,跟它合作會不會引狼入室?事實證明這多慮了,不必擔心引狼入室,因為華為本身就是狼,按任正非的話就是「堅韌不拔的土狼」,華為與3COM的聯手也被稱為了「狼貉之盟」。
成功處理了思科訴訟,掃清了進軍美國的最後一隻攔路虎,誰也擋不住華為了。華為後來被美國政府使用政治手腕擋住,這是後話下文有提。
當時一些專家擔心3COM緩過勁後反咬華為一口,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電信設備商之間的殘酷競爭是永恆的,聯盟只是權益之計,在美國形成的聯盟自然是人家3COM更有主導權,被卸磨殺驢了怎麼辦?3COM後來沒有咬上華為,包括思科也不敢下嘴了,這是因為華為通過大規模的智慧財產權建設形成了技術專利堡壘,再加上巨大的企業規模優勢,再沒有一家能咬得動了。
華為比其他中國企業更早更深刻地意識到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1998年制定的《華為基本法》規定,每年以不低於銷售額的10%用於研發,自2000年以來投入已超過150億美元,而且研發人員多達6萬多人,佔了公司總人數的4成。華為在各領域吸收了許多世界上頂尖的一流科學家,建立了國際化開放式創新體系,在美國、瑞典、俄羅斯等地建立20多個研究所,成立了30多個高大上的實驗室,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2008年排名中,華為是全球第一大國際專利申請企業。
四、自家兄弟掐架
華為具有大量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技術專利,可以採用互相授權的方式解決專利糾紛問題,成為了極少數完全擺脫了專利枷鎖的中國企業。華為在歐洲發達國家承接電信工程是整個國家拿下的,報價和施工速度無人能比,而且華為的團隊作戰能力是全球頂級的,分工合作密切協同的狼群戰術所向披靡。
歐美國家的工程師們要經常休假,洗不上澡是不能容忍的,而中國的工程師可以像驢一樣幹活,而且還都是自覺自愿的,在國外艱苦環境施工是有補助的,還需要自己向公司爭取去吃這個苦,洗不上澡根本就不是個事,吃飯時能抹上點老乾媽和豆腐乳就覺得很幸福了,歐美公司咋能比得了?
華為也不是沒有敵手,中興就經常給它上眼藥,中興也是家民營的電信設備企業,上世紀末前郵電部部長提出過「巨大中華」的說法,說的是巨龍、大唐、中興、華為四家代表著中國信息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科技公司,其中巨龍和大唐是國企,中興和華為是民營。現在有人說中興是國企,其實只是政府佔些股份,本質還是個民營公司。經過20年的發展,現在的實力排名正好顛倒過來了,華為成了老大,中興緊隨其後。
我曾在微博推薦過日本NHK拍攝的記錄片《馳騁非洲的巨龍》,反映的就是中興在非洲承包整個國家電信網建設的故事,鏡頭真實記錄了中興員工拼命三郎式的工作狀態,片子中有個橋段,是員工們端著碗站著或蹲著很滿足地吃飯(板凳不夠),網友們發的彈幕感慨,這可都是211和985院校畢業的高材生啊,咋還不如建築隊的民工。還有個鏡頭被網友熱議,十一那天員工聚集起來收看國內的國慶電視節目,集體起立跟著唱國歌,每個人都很自豪和激動,女員工的眼裡還噙著淚水。
企業國內總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巨大人才、物力、財力的支持,這種公司的力量強大到難以想像,中興不到一年就把整個國家的電信網建設完畢,這種事現在也只有中國人才能做到。
印度曾有一筆60億盧比的CDMA建設大單,華為和中興都投了標,其它家看到華為和中興後都知道自家沒戲了,但沒想到看到一場更熱鬧的大戲。中興比華為實力稍遜,例如中興佔領了非洲市場,而華為卻攻克了歐洲,要不是美國政府的阻撓,美國本土市場也得被華為蠶食。在國際電信產業競爭中,中興的報價要比華為略低一些,在這筆60億盧比的項目中,中興認為CDMA網絡架設是自身強項,報價一貫比華為低,而比華為低就肯定是最低,因此對中標非常有信心,但結果卻非常意外,華為以出價最低競標者的身份勝出,出價僅為34.5億盧比。
中興急眼了,華為你在歐美市場牛逼也就算了,在第三世界國家你也搶我的單子,而且還是在我們最擅長的領域,遊戲不能這樣玩啊。中興狀告華為不正當競爭,指責華為並不具備投標資格,認為華為沒有標書規定的相應CDMA網絡架設能力,華為與中興陷入嚴重爭端。印度方啟動了調查,結果認定華為投標有效,華為勝了這一局。
隨後印度又有一個大單,又成了華為和中興兩家中國電信設備企業的PK,這次勝出者是中興,因為出價比華為更低。這下華為不滿了,指責中興超低價競爭,更令華為氣憤的是,上筆華為勝出的合同甲方看到這筆中興更價的價格後動心思了,偷偷找到中興,希望中興按這筆合同的新價格供貨。
華為和中興結了梁子,華為在德國、法國和匈牙利對中興提出法律訴訟,指控其侵犯了華為的專利,中興也不示弱,在國內發起了對華為的控訴,兩方的國際技術專利都有一大把,互相指責對方侵權和抄襲。這可不是演戲,玩的可是真的,兩家都是跨國電信設備商,而全球的電信市場是有定數的,企業不擴張就得死,必然有企業會死,競爭是殘酷的,動起手就是掐脖子挖眼睛。在華為中興互相掐的同時,歐盟把華為和中興一起告了,控告這兩家中國企業低價傾銷,給歐洲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
四、與政府和軍方的關係
華為和中興被歐盟控告,除了低價傾銷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疑似接受GCD政府的資助,這是被歐美國家經常拿來說事的由頭,其實這只是流言。中國政府對企業的支持一貫是「只給政策不給錢」,減免點稅就算是巨大支持了,但為什麼會有這種誤解呢?混淆援助與招投標是原因之一。例如中國政府對非洲國家有經濟援助,非洲國家拿著這些援助搞電信網建設,而華為和中興中了標,就出現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把錢直接撥給在非洲施工的中國企業的情況,其實這是兩碼子事。
政府和軍隊因安全顧慮而傾向使用本國電子產品,各個國家都是如此,能被政府特別是軍隊使用,這本身就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大廣告。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全球的眾多電信設備企業中,從來沒有一家像華為這樣總是刻意撇清與政府和軍方的關係。
全球500強企業都會受到國際政治的影響,華為為打入國際市場,多年前就清退了有軍隊背景的員工,例如一些做博士後工作的軍人,但事實證明這種努力並沒什麼效果,華為仍被認為是GCD國家輸出的高科技力量,從而令西方的政客們忌憚和牴觸。
任正非長年不接受採訪,這種低調居然也成了被抵制的理由,澳大利亞政府宣布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在澳投標。澳洲媒體稱一個500強企業的CEO長年不見著媒體,這是神秘的GCD國家才有的獨特現象,這太令人不放心了。
任正非這幾年開始露面了,出席各大國際場合跟記者聊聊天嘮嘮家常,向國際社會展示一個普通老頭的形象,為了企業違背了多年的低調習慣,這樣拼了依然沒有效果。歐巴馬籤署法案,聯邦機構採購中國企業的電信系統前,必須要得到FBI的批准,事實上就把華為的美國業務給封死了。
為了進軍美國本土,華為是非常拼的,不讓直接承攬電信系統建設,那就改道收購美國本土企業吧,於是啟動了併購3COM、2Wire、摩託羅拉行動網路的項目,但三次都被美國政府否決了。Sprint找上門來要向華為採購50億美元的稱動網絡設備,但又被美國政府和和國會議員攪黃了。
宣揚自由經濟的美國政府耍起流氓誰也沒招,他們的理由是安全隱患,華為主動公開代碼以示清白,但美國政府並不認可。「安全隱患」這種罪名本來就是莫須有的,莫須有的罪名又怎樣能自證清白呢?不由得令人想起了《讓子彈飛》中的剖腹自證的六子。
常有人問我,你作為通信專家說句心裡話,華為設備裡到底有沒有暗門?我的回答是:包括華為在內的各國通信電子設備都有這樣的傳說,但多年來我沒見過一次是查實有據的,現在的逆向工程能力很強,這種大量配置但又無法查出的黑科技是不存在的。
美國政府鐵下心來阻擋中國電信設備企業,這其實說明美國政府在維護本國利益方面是高瞻遠矚的,他們對勢不可擋的中國電信設備企業嚴防死守,利用政治手段關上了大門,寧可承擔罵名也絕不開口子,中國政府也提出過抗議,但這又落了華為與中國政府有密切關係的口實,而且抗議也沒有用。
與美國相比,歐洲算是全線淪陷了,華為高質量低成本的服務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好處,但歐洲本土的電信設備企業扛不住了。歐洲電信企業的的CEO在發布全年計劃時,最討厭記者問到「如何應對華為的競爭?」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尷尬問題。
五、華為手機的出現
1、華為手機的起步
華為是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是很少見的不上市的全球500企業,在國際電信領域裡橫衝直撞幾無敵手,韓國人都知道三星,但很多中國人卻不知道華為。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原因有三個:一是華為作為電信設備商並不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二是華為主要是在海外打拼掙外國人的錢,三是靠產品質量說話的低調策略。
華為手機是這幾年才開展的新業務,這是適應網際網路經濟的創新,而任正非對這種創新是很謹慎的,他說十年來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這樣才存活了下來。任總的危機感和謹慎太重要了,甭看企業做到了頂級,一招不謹說垮就垮了,摩託羅拉說不行就不行了,諾基亞說倒就倒了,一招不慎就可能兵敗如山倒,然後誰都拉不住。
華為手機是從白牌機起步的,採取的是與運營商合作定製的模式,好處是能很快佔領市場,壞處是給公眾了一個廉價低檔的印象,手機是充幾千話費後贈送的,好像很不值錢的樣子。前年我送給了老婆一部華為P6手機,那是當時全球最薄的雙卡雙待3G手機,老婆的同事們挺驚訝,國產低檔貨咋也敢賣2000多塊?
2、華為手機的優勢
華為做手機有著兩個巨大的優勢,一是技術二是錢。雄厚的智慧財產權和技術積累優勢是別的企業無法比擬的,有自研的麒麟超8核晶片,有眾多國際性實驗室的支撐,有規模巨大的一流科研團隊,這就保證了華為手機技術的強大優勢。
資本充足也是獨特優勢,華為一年出好幾款手機,P6手機其實只賣了不到半年P7就上市了,我曾打電話給華為的朋友聊,說你們這不是自己挖自己的牆角嗎?這種「機海」戰術也就華為這樣不差錢的巨型企業才玩得起,其它手機商沒有能力也不敢這樣玩,例如錘子手機因初期產能不足錯過了最佳銷售窗口,資金緊張就不得不降價。
有錢就可以任性,華為新款手機像炮彈一樣不停地砸向市場,並不在意能否贏利,佔領市場才是目標,這就是華為的慣用招式,技術加資本的雙重優勢和認準目標絕不鬆口的狼性精神,在國外市場把同行企業衝擊的七零八落的,在國內也同樣有效。
手機其實這並不是華為的主業,而只是終端事業部門的一個新業務,2009年之前主要與國內各大運營商捆綁聯姻,2009年之後才開始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兩年後就全球手機銷量前十了,去年全球第四,今年要進前三。華為手機部門的朋友跟我打電話聊天,說跟蘋果相比還有些差距,但跟三星的差距不大了,這兩年要把三星它打下去,我不覺得他在吹牛逼。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2013年度報告中總結了華為8點成績,智慧型手機被排在最後,只是「在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終端市場極大地提升了產品品質和品牌競爭力」,由此可以看出,華為對手機這項新興業務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重視,關注點還是在傳統主業方面。但是,全球的電信設備商規模也就在1300億美元左右,華為作為老大佔了三成,但可供挖掘的潛在空間不多了,這也是華為開啟終端市場並試圖尋找新的增長點的背景原因。
六、華為手機的信號
莫博士(Walt Mossberg)是全球知名的手機測評專家,他在測評iPhone 6時對網速更快的傳聞給出了明確的回答,稱沒發現LTE方式的網速有提高。LTE方式指的是手機4G上網(不是Wi-Fi)。這個回答的道理很簡單,手機4G上網的速率是由運營商決定的,跟手機本身沒啥關係。同樣的,說華為手機上網更快或更慢的說法也同樣不靠譜。
經常有哪款手機信號好的說法,但公眾的理解其實是錯誤的,有些手機測評機構的說法是在有意或無意的誤導。那手機信號問題該如何理解?華為手機的信號怎麼樣?這要從手機信號的發送和接收兩個方面來分析。
1、發射能力
不同手機發出的到達基站的無線信號其實是一樣的,都遵循統一的協議格式,以便於基站採用一致的模式去接收,「協議統一」是通信系統的核心要求。手機的發射功率越大,基站接收到的信號的信噪比(有用信號與噪聲信號的比值)就越大,就越有利於對信息的還原。但是,如果所有的手機都增加發射功率,其它手機的高功率信號就匯集成了更大的噪聲,信噪比並沒有增加,這就好比是大家在房間裡小聲聊天還能聽清,若都扯著嗓子喊的話,大家反而都聽不清了。
手機的發射控制是這樣的:手機先以最大功率發射跟基站溝通上,基站根據接收到的信號強弱,給手機返回降低功率的指令,手機收到指令後降低一小格功率再發射,基站再給手機返回降低功率的指令……這樣循環幾十到上百次,基站就把接受到的信號強度控制到一個統一標準內了,這聽起來挺繁瑣,其實連一秒鐘都用不了。
由此看來,手機的發射功率自己說了不算,而是基站說了算,那麼在同一個地點與同一個基站通信的不同手機,發射功率豈不是都一樣了呢?其實是不一樣的,這源於無線信號的波瓣樣式。
手機的射頻天線設計可是門高深的技術,而且僅僅理論設計是不成的,必須要有上千萬元的實驗室和資深專家團隊,通過設計和實驗,最終形成近場低功率遠場高功率的輻射波瓣。也就是說,這樣設計出來的信號在空中不同位置會有不同的功率分布,有更多能量饋送到遠處的基站,而將用戶頭部附近的信號能量降到最低,從而在能量守恆的前提下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這樣一舉兩得的好事是所有手機商都追求的,但只有像華為這樣具有強大無線研發實力的企業才有可能涉獵這個領域。去年荷蘭一家測評機構有個統計數據,華為P7的SAR值(對頭部輻射的比吸收率標準)最低,這意味著在華為P7手機的射頻天線上有獨到之處,有效地降低了近場輻射。
2、接收能力
基站是一視同仁的,不同手機在相同位置接受同一個基站的信號,其功率是一致的,但不同手機的接收表現卻非常不同,這同樣源於手機的射頻天線的設計能力。
據華為員工稱,華為的4G手機集成了MIMO技術,使得手機對微弱信號的接收能力提高了一倍,這聽起來是很強悍的優勢。為什麼說「聽起來」呢?因為我沒有測試條件,無法從技術層面驗證此事的真偽,我只能說此事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很強悍的技術優勢。
我以前的文章曾分析過手機測評問題,認為專業測試的門檻是相當高的,例如對手機信號的測試最起碼得有個暗室吧,國內民間的測評機構都沒有這個條件。但是,這並不是說就根本就沒法測試了,專業測試的結果是定量的數值,例如能接收多少dBm的微弱信號,而旨在得出定性的對比性結果的用戶體驗式測試則簡單的多。
例如我辦公室的移動4G信號很弱,上網時其它手機就會退回到2G狀態,但把這張移動4G的SIM卡放在華為P7或Mate7手機裡,在同樣的位置使用,手機顯示有1個格的4G信號,在其它4G信號較弱的地點測試也有同樣的結果,這起碼說明我手上的P7和Mate7的4G數據信號接收能力就比參與對比測試的手機強。
你也可以進行同樣的對比測試,但必須保證兩點相同,使用同一張SIM卡且在同一個地點測試。必須說明的是,這種體會性的測試方法未必可靠,與專業測試結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只是提供個參考而已,不能作為手機信號好壞的證據。
七、華為手機的問題
1、後工業化時代的工程師思維
華為手機的特點是「硬體硬軟體軟」,工業設計、品質控制等硬體能力是非常過硬的,頂級跨國電信設備企業的實力明擺著的,這點不必質疑。前兩年我用過華為D2手機,跟同事現場表演在水龍頭下面打肥皂用衝水清洗,整個丟進盛滿水的涮墩布桶裡,靠這招打賭贏了好幾頓飯。為啥這款手機的三防做得這麼優秀?原因很簡單,軍品都會有三防要求,華為做軍品是有成熟經驗的。
但是,華為的UI(用戶界面)比較差,跟小米、錘子等國產手機相比差距很明顯,手機主題還停留在幾年前的水平,這是華為手機最令人垢病的地方。有人會問,華為有幾萬名從事研發的工程技術人員,再複雜高端的設備都能設計得很好,咋會設計不好相對簡單得多的用戶界面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覺得原因是華為的工程師思維。
我是培養工程師的工科大學老師,設計開發過掌上電腦,做了不少科研項目,對工程師思維很有體會,工程師所接受的思維訓練的重點是:使用有限的資源利用系統工程的方法追求產品功能和性能的最優,核心思想是「如何把產品做得更好」,這就是後工業時代的工程師思維。而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思想是「如何把用戶體驗做得更好」,這是「以品質為本」向「以人為本」的思維跨越。
雖然品質越好用戶體驗就越好,但兩者並不完全等同,華為靠電信設備發家,其工業設計和製作能力是很強的,品質也是一流的,這也是他們所得意和宣傳的重點,例如在宣傳Mate7時用的是超8核5模11頻4100毫安時這樣的後工業化語言,像我這樣的專業人士知道這個份量不輕,心裡會暗暗稱讚,但普通用戶並不會有什麼感覺,他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手機主題真忒麼的難看。
我在微博上把華為和錘子的主題截屏上傳後,網友的評價是一邊倒的。我曾說過,如果把華為比作艦隊,那錘子公司也就是艘帆船,量級差距太大了,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錘子手機的UI確有長處。完全靠拼硬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2015年華為手機部門必須要在UI上有所突破。
2、自由的反面是混亂
蘋果的iOS系統好不好?起初我認為不好,從電腦上拷貝個電影都別彆扭扭的,違背了人們從電腦養成的使用習慣。後來我覺得iOS很好,因為它對用戶的適當約束反而提升了用戶體驗。
安卓系統很開放,APP資源也很豐富,例如搜個「錄音」會有一堆軟體冒出來,隨意我下載使用,但問題是我不知道哪個最適合我,這種靈活性給我造成了選擇困難。而且各家的APP隸屬不同的公司,錄音、記事本、照片等連著各家的雲,需要進行很多次的註冊,而且還不敢使用同樣的密碼,以防止被「撞庫」,這使得我的使用體驗並不好,我算是懂手機的內行了,普通用戶更會面臨「如何選擇」這個問題。
錘子手機的Smartisan OS是對安卓的深度訂製,常用APP都是經過整合的,用戶不必再摸索配置,上手很快而且用戶粘合度很高。大多數用戶不是手機玩家,不願意或者沒能力整天搗鼓,商家在對用戶需求和習慣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深度訂製,並對常用APP進行整合,這應該是大勢所驅。
3、價值與情懷
跟華為員工開會交流,我開口就批評他們的宣傳,沒說完他們就咧嘴笑,看來這個批評他們都聽習慣了。企業像人一樣都有不同的氣質,華為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秀不苟言笑內向孤僻的高瘦眼鏡男,是個很踏實也靠得著的小夥子,但他跟公眾交流時總不在一個頻道上,這種高冷範是企業的理工男與軍人雙重氣質所造成的。
當年的電信設備商時代是工程師與工程師打交道的,華為工程師把設備賣給運營商工程師,高冷範一點沒問題。但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華為手機是要給普通公眾使用的,工程師之間的交流方式就不再適用了,這是華為向網際網路跨界創新上面臨的新問題。
最近華為在國外投放了一條以芭蕾舞者為主題的廣告,引發了一些非議,不少人反應廣告在視覺令人不舒服,還容易將那隻傷疤累累的腳聯想到華為手機產品上,產生華為手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反面聯想。
廣告的本意應是宣揚成功者背後所付出的不為人知的艱辛,但宣傳的目標群找錯了,手機是靠銷量取勝,絕大多數手機用戶都是普通百姓,他們在現實生活並沒有如此慘烈的奮鬥史,未必認同華為那種玩命工作的奮鬥理念,普遍不會被這個廣告觸動心靈引發同感,而只會覺得畫面令人不悅。
如果廣告是宣揚華為本身,那這也毫無必要,國際一流企業哪家背後沒有過艱辛困苦?而且用戶就買你一部手機而已,並不關心你公司的歷史。幾乎所有人都用過諾基亞吧,但它說垮就垮了,也沒哪個用戶為它傷心過。大企業得有向公眾傳播的核心價值,得有高端大氣的情懷,要摸準用戶心理引發公眾共鳴,這可是門大功課,華為手機的宣傳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八、華為手機的明天
新浪科技2014年度風雲榜評選出了8部手機,華為Mate 7和榮耀6分別獲得年度最佳國家手機與年度最受關注手機獎。Mate 7這款指紋解鎖長待機大屏手機體現出了華為強大的設計生產能力,並獲得了很大成功,成為了3000元以上國產手機的翹楚。這款手機李克強總理親自測試,信產部部長給以解說,任正非負責賣萌。甚至成為了習主席出訪時送的國禮。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在公開場合上稱,根據行業官方數據,2014年開年中國的手機品牌有540多家,而2014年年末有140家消失了。中國手機品牌居然有540多家,這個數據令我震驚了,我知道的也不過10個左右,相信您也一樣。
有這麼多家手機品牌並不奇怪,甚至是歷史階段的必然。中國人口多手機市場大,能佔領1%的份額就發了,而且手機是個門檻不高的低科技產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手機配件及集成方案都很成熟了,只要你肯砸錢挖些有經驗的工程師,跟生產廠家籤個生產合作,設計生產一款新手機並不是件難事,這幾年有不少精明商人盯上了這個巨大的市場,同時也引發了非常殘酷的市場競爭。
陳金橋指出,2015年具有兩個特徵的企業一定會消失:第一就是簡單靠硬體堆取,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沒有價值創造,不響應消費者內心呼喚的靠硬體簡單堆砌;第二嚴重依賴單一渠道的企業。而那些簡於行慧於心的企業,一定會靠品牌和內在的力量贏得消費者的創新, 2015年是個關鍵節點,這一年將有國產手機廠商的年銷量超過1億部。
華為2014年的手機銷量已經7450萬了,2015年過億應該不成問題,進入全球3強也沒有懸念。跟華為手機部門員工交流,包括聽他們的演講和報告,感受到了他們不同於老華為人低調內斂的氣場,他們自信樂觀敢於說豪言壯語了,但這多少有點令我擔心,華為已經沒有比自己更強大的敵人了,最強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而對抗這個敵人的唯一武器就是任正非堅持多年的危機意識和對成功的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