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鳥巢體育中心舉行,北京鳥巢、水立方及深圳海岸城等全國各城市地標性建築在20:30分熄滅燈光。
「地球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倡議。這項活動發起於2007年,今年也是該活動進入中國的第10年。在節能與環保的重要性日益突顯的今天,「地球一小時」雖然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歡迎和提倡,卻也引發了爭議和質疑。
這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關燈一小時真的節能嗎?最新的報導稱,就單個家庭而言,關燈一小時節約的電能佔一年耗電量的比例非常有限。就社會而言,「地球一小時」活動減少的耗電量同樣微乎其微。
二是,不少人擔心,「地球一小時」集體關燈的行為,是否會造成瞬時電壓波動導致供電線路癱瘓,給電網造成過重的負擔?事實上,與每天早上八九點工廠開工的這一升、半夜停工這一降對電網構成的衝擊相比,「地球一小時」帶來的電網負荷影響非常有限,加之電網具備一定的調節能力,「地球一小時」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上述爭議或疑問的澄清說明,「地球一小時」的節能效果其實非常有限,也不會造成對電網的損害。不過,釐清了這些,才能真正利於我們認識到這項活動的實質意義所在。
應該說,長期以來,不少人對「地球一小時」意義的認知,是淺顯甚至功利的。「地球一小時」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引起人們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並激發人們保護地球環境的責任感。也就是說,熄燈一小時只是形式和手段,普及環保觀念,激勵環保行動才是目的。
其實,所謂的爭議和質疑,也並非對活動本身的否認,而是對活動究竟有多少效果的一種疑惑,它所對應的恰恰是現代人的一種普遍的環保焦慮。活動的效果,顯然不能僅僅指望那一小時來實現,而是要看它能夠帶來怎樣的觸動和改變。
事實上,這樣的環保行為藝術,與當前我們所對應的「最嚴環保時代」是非常契合的。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例,它聚焦於公眾生活密切相關、能呼應當代嚴峻環境問題的議題,提出5個領域、20種具體行為方式,倡導公眾積極轉變,如購物自帶環保袋少用塑料包裝袋,不買含聚乙烯等成分的洗化品等。而這方面,目前也是我們的環保短板所在: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限制和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汙染」。然而,「限塑令」實施10年,收效卻甚微,「白色汙染」仍然隨處可見;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總共產生400億件以上的包裹,帶來超過4600萬噸的快遞垃圾;另外,垃圾分類遲遲難以落實……
可見,「地球一小時」的環保呼籲,對於我們,其實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與其將目光放在對熄燈一小時的圍觀上,不如去認真思考,如何利用活動的高關注度來凝聚環保共識,助力環保行動,充分挖掘「地球一小時」活動之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