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1月,在濟南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審查、批准了《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綱要》明確了濟南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擎畫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十四五」是濟南在新的起點上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極為關鍵的五年。面對時代大勢和發展大局,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大濟南新藍圖系列報導,帶您一起搶「鮮」了解濟南的規劃,見證濟南的發展蛻變。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苑文颯 濟南報導
1月12日,濟南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上審查、批准《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綱要》,濟南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效集聚創新要素,加快齊魯科創大走廊建設,高水平打造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籌建空天信息大學,持續實施泉城系列重點人才工程,以政策精準「滴灌」促進人才活力競相逆發,力爭到2025年人才總量突破300萬。
加快齊魯科創大走廊建設 籌建空天信息大學擴容高校力量
濟南將加快科技基礎設施群和優勢學科群建設,到2025年全面達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條件。加快齊魯科創大走廊建設,高水平打造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推進超高速電磁驅動試驗、載人航天微重力試驗、大氣環境模擬系統等大科學裝置建設,打造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
建設首個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建好網絡空間安全、微生態生物醫學、粒子科學與應用技術省實驗室,爭取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
深化與山東大學的戰略合作,支持山東大學爭創「雙一流」國際知名高校,支持駐濟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推動有條件的高校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擴大高校「朋友圈」,引進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合作項目,籌建空天信息大學,支持開展中外合作辦學。
積極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率先佔據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
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形成若干創新型領軍企業群
根據《綱要》,濟南將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建立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支持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健全對初創企業的扶持政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一高新技術企業一瞪羚企業一(準)獨角獸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形成若干創新型領軍企業群。
高水平建設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山東區塊鏈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已獲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建設,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新創建一批省級以上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鼓勵行業骨幹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與高校院所建立產業聯盟、聯合實驗室和聯合技術中心,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
帶動中小微企業聯合研發、專業分工、服務外包,促進大中小企業業務協作、資源共享和系統集成。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推動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重要創新發源地。
完善「1+6+N」科技成果轉化平臺2025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800億元
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機制為重點,推動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濟南大學省級大學科技園、齊魯大學科技園等產業化載體建設。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產教協同聯盟、合作園區和實習實訓基地,探索建立轉化鏈條「學校側」與「企業側」的合作新機制。爭創「科創中國」試點城市,用好科技經濟融通平臺,促進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加快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完善「1+6+N」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功能,加快將山東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建設成為輻射全省、連結全國的技術轉移中心,到2025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00億元。
強化科技創新制度保障,創建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高標準建設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重點城市。發揮好濟南高新區、山東大學、浪潮集團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帶動作用,高標準建設萊蕪高新區等省級雙創示範基地,打造好「泉城眾創空間」品牌,鼓勵發展網上創新工場、虛擬創新社區和數智工坊等新型孵化器,建設創業大學、創客學院、返鄉創業孵化基地。
加快打造「人才特區」 2025年人才總量突破300萬
持續實施泉城系列重點人才工程,以政策精準「滴灌」促進人才活力競相逆發,力爭到2025年人才總量突破300萬。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建設僑夢苑·國際人才港等人才集聚載體,著力培養、引進、集聚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十四五」時期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300名(個)左右。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到2025年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50萬。持續開展「才聚泉城」名校行活動,鼓勵高校畢業生在濟落戶就業創業,五年新落戶畢業生80萬人以上。
加快打造「人才特區」。推動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職稱直評直聘,全面接軌國際人才評價標準,鼓勵獲取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加大人才房建設力度,探索使用推廣「人才碼」。進一步拓寬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提供「一對一」「精準式」「鏈條式」深度服務。建設黃河流域國家級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產業園,打造全國人力資本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