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紛紛報導了一起發生在南極的「緊急救援」事件。
據悉,在經過中、美、澳三國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名澳大利亞南極科考隊員成功獲得醫療救援,從南極洲撤離。澳方感嘆,這次「幸運地」碰到了中國破冰船。期間,澳大利亞科考站還專門升起了中國國旗。
「很幸運」碰到了中國船隊
據澳大利亞南極局(AAD)消息,12月19日,一名駐守南極戴維斯站的澳洲探險隊員突然生病且病情嚴重,必須馬上撤離。
戴維斯站位於南極東部海岸上的一個小島上,離威爾金斯機場還有1400公裡之遙。而且由於疫情的緣故,戴維斯站今年並沒有配備裝有雪橇式起落架的飛機。
「幸運的是,中國破冰船『雪龍2號』當時正準備前往戴維斯研究站附近的中國中山站。」
Fortunately for the operation, the Chinese icebreaker MV Xue Long 2 was in transit to Zhongshan station, near Davis research station.
在接到澳方求救信息後,中國考察隊立即伸出援手。在轉移病人之前,中國利用「雪龍2號」上的船載直升機「雪鷹301」,將澳方一組隊員從戴維斯站轉移到40公裡外的內陸地區建造滑雪道。
The ship’s helicopters were deployed to transfer a team from Davis to a site 40 kilometres inland to build a ski-way, before transferring the patient.
中國直升機抵達戴維斯站 圖自AAD
之後美國從其麥克默多科考站派出了一架能在雪地上滑翔的飛機,先去接了一名澳大利亞醫生,再前往戴維斯站附近搭載病人。
最終,歷時5天,在中、美、澳三國南極團隊的努力下,這名澳方患病隊員在聖誕節前夕成功抵達澳大利亞霍巴特,目前正在接受治療。據悉,此名隊員的病情與新冠疫情無關。
「南極洲讓各國團結在一起」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12月25日報導,澳大利亞官員稱,得益於團隊合作和南極地區夏季的良好天氣,為期5天的行動取得了「顯著成功」。
澳大利亞南極局(AAD)局長金·埃利斯(Kim Elli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次行動非常複雜,涉及到船隻、飛機和直升機,還需要在一個眾所周知的極具挑戰性的環境中調整天氣窗口。」
「This operation is complex, involving ships, planes and helicopters and aligning weather windows in a notoriously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南極洲確實讓各國團結在一起,為我們的行動相互提供支持。」埃利斯表示,「我們非常感謝中國和美國的南極人員,因為他們調整了自己的考察計劃,來幫助我們。」
"Antarctica really brings nations together to support each other in our operations," said AAD director Kim Ellis.「We’re extraordinarily grateful to the Chinese and US Antarctic Programs for the fact that they were able to change their operating models and come to our assistance,」 said Mr Ellis.
以示感謝,澳方20日還在南極戴維斯站升起了中國的國旗。
圖源:AAD
中國南極考察隊回應了
24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網發文透露了這次國際救援的更多細節。
據悉,在接到澳方求救之後,中國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2020年12月20日, 「雪鷹301」由中國南極中山站飛行110公裡至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將澳大利亞5名航空地勤人員及558公斤物資從戴維斯站區運送至37公裡外的戴維斯冰蓋機場。
12月24日凌晨,「雪鷹301」再次從南極中山站出動,克服了30節風速的不利氣象條件,將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兩名隊員送至戴維斯站冰蓋機場,轉送至美國派出的固定翼飛機(BT-67);飛機起飛後,「雪鷹301」又將20日送至戴維斯站冰蓋機場的5名澳大利亞航空地勤人員及物資運送回戴維斯站。
援救期間,各方採取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避免人員直接接觸,溝通保持安全距離。
圖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網站
文章還指出,南極考察科學意義十分重要,但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唯有各國的南極考察活動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方能充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和命運與共的國際合作精神。
編輯:付慧敏
中國日報(ID:CHINADAILYWX)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