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有貨就行,價格是次要的。」這是一段時間以來,不少下遊用戶採購鈦白粉時的心聲。自2020年10月份開始,國內鈦白粉現貨供應就已呈現出緊張的狀態,一份30噸的訂單可能要分2-4次才能交付完。這種狀況持續至去年年底,在金紅石型鈦白方面仍沒有太大改觀,而價格也早已站上16000元/噸,經過新年的本次調漲,有的廠家通用型號在成交中將開始衝擊17000元/噸。
圖1
2020年年底東佳無函調漲300元/噸,海峰鑫、大互通、鈦海、方圓發函調漲300-800元/噸,直至上周五龍企發函兌現消息面預期,新年首次調漲拉開帷幕。
但在供需維持低位、供應偏緊張局面沒有大的改觀情況下,成本面暫無上調預期,因此國內市場價格在春節前將呈現溫和上漲後趨平穩的走勢。2020年6月底以來,國內市場價格持續上行,轉眼來到新年仍然沒有完全偏穩的預期,這也伴隨國內鈦白粉價格的「深V反轉」為2020年謝幕、2021年開場。
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一段時間以來是哪些方面在支撐著價格的上行?未來又需要從哪些角度看待價格的變動?如下圖。
圖2
關於供應。這是一段時間以來市場關注度很高的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
進入12月份,數家大廠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停工檢修,有的生產企業截至目前仍然受環保要求的限制維持著低開工,最終因主動檢修和屬於非市場因素的被動限產,生產環節開工負荷降低,而此時正值金紅石型鈦白現貨供應緊張,降負荷可謂對供應緊張的局面 「雪上加霜」,買方剛需不變的情況下,買賣雙方進行商談時價格話語權孰強孰弱顯而易見。
此外,庫存水平也在通過影響供應參與價格的變動。廠家經過3月份火爆的外貿出貨後,二季度開始國內生產環節的庫存水平逐漸增加,而國內下遊行業還未完全復工復產,需求自然清淡,4月份開始畫下了2020年V型的第一筆。在諸如龍企萬噸促銷等的低價出貨銷售策略下,生產企業庫存壓力逐漸緩解,供應因此從高位回歸供需平衡點,直至6月中旬市場價格觸底。在這個時間節點,貿易商與下遊用戶自然少不了增加自己的庫存,為短期內的貿易與生產鎖定成本以期增加利潤,而這就涉及到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問題。
圖3
關於預期。產業鏈各環節對未來行情的預期同樣會通過各種途徑間接影響價格形成。
貿易商預期未來行情將開啟短期上行階段,自然少不了在價格觸底時低價買入,類似於證券的交易思路,10月底時國內仍然有貿易商在出6月份的貨,「投機」的囤貨帶來可觀的「套利」,因此在行情上行時貿易商的高價出貨反過來支撐了鈦白粉價格。
同樣有不少下遊企業在6月底預期到了價格底部,從而與生產企業商談後鎖定季度訂單價格,實現了「套期保值」進而節約了生產成本。但下遊這樣的預期又是怎樣影響價格形成的呢?
先來看生產企業。6月28日,在市場經歷了三個月下行行情後,鈦海科技發函宣布漲價從而「打響了下半年鈦白漲價的第一槍」,7月10日晚間龍企發函確認調漲。之後直至9月底市場進行了第三次拉漲,可這之前成交價格上漲卻略顯溫和,並沒有像漲價函中聲明的那樣強勢上漲。這裡在回過頭討論下遊預期對價格的影響。前面提到價格觸底前後,有不少包括貿易商和下遊的買方完成了囤貨、鎖價採購等,因此三季度的實際需求在漲價前就已反應了大部分,因此尤其在7、8月份的成交中,缺少了持續的實際需求支持,漲價後新價格的執行力度偏弱,漲價的效果也就不及生產企業的預期。綜上,下遊用戶預期影響價格形成的路徑是間接且持續的,而成本的變動卻能直接影響鈦白價格形成。
圖4
關於成本。作為偏資源型的大宗商品,鈦白粉的成本變動直接影響其價格形成。
通過上圖近5年鈦白行業的參考成本利潤可以看到,2016年行業持續了一段時間的虧損狀態,2020年相近的時間位置,行業利潤再次接近歷史低位,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有近20%跌幅的鈦白價格,還有超20%跌幅的鈦精礦價格。按照1:2.54的物料比,鈦精礦價格是鈦白可變成本的主要構成,而通過圖五可以看出,兩者的價格在短期內具有較強的相關關係(長期關係後期會作探究),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除了供應過剩的誘因2020年二季度鈦白價格下行還受鈦精礦價格下跌的直接影響,失去了成本面的主要支撐,鈦白價格底部的空間就會擴大。
圖5
同理,行情的上行也離不開成本面的支持。6月28日鈦海發函宣漲,次日礦企即上調10元/噸使報價探漲至1185元/噸,待7月10日鈦白龍企發函確認漲價後,46%鈦精礦價格拉漲至1300元/噸,預期將得以喘息的鈦白廠家成交價格還未完全落實調價函漲幅,就再次感受到了來自成本面的壓力,於是8月初鈦白市場迎來了下半年第二次集中調漲。在以後數月裡,鈦精礦價格階梯式上漲,最終於12月份穩在1925元/噸,下半年累計漲幅約63.83%,同期支撐金紅石型鈦白價格累計上漲約29.88%,在新年初的這一輪漲價中,鈦精礦價格的支撐才暫時褪去。
國內鈦精礦供應結構特點:攀礦+國內各地散礦,而國內鈦礦供不應求的供需格局決定了我國需要從國外進口一部分用於鈦白生產,因此進口礦價格同樣可以作為影響鈦白價格形成的因素。參考圖6,可以看到長期內隨著匯率的波動進口鈦礦價格變動更頻繁,且由於更高的品質,在多數時間裡進口礦人民幣折算價高於國產礦,下半年隨著人民幣相對美元的持續升值,國內外鈦礦價格在三季度及四季度中下旬出現倒掛,所以也就不難理解,11月下旬國內鈦精礦再次提價時,鈦白環節為何出現「希望行業增加進口礦採購比例」的聲音了。綜上,鈦精礦價格是鈦白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直接參與鈦白價格形成。同時在國內當前供不應求的鈦精礦供需格局下,解決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問題是我國鈦白企業與行業長期發展的必由之路。
圖6
當然,鈦白生產的原材料不止包括鈦精礦,硫酸法工藝中還包括物料比為1:4.16的硫酸,但目前國內各區域硫酸市場運行偏獨立,各市場價格差異大,且硫酸單價低,在鈦白成本面中佔比小,整體與鈦白價格的相關性偏弱(見圖7),在特定的行情下,硫酸價格的變動更多地會對中小規模鈦白廠家成本造成壓力,如2020年12月西南市場硫酸價格的持續高位為月底區內鈦白廠家率先發函調漲提供了支撐。此外,生產過程中包括人工、能源及環保費用在內的固定成本同樣是鈦白價格的組分,但鑑於其短期的整體變動不大,本次討論中暫不贅述。
圖7
關於需求。與供應共同構成了鈦白市場,價格的變動自然離不開需求的支持。
新年鈦白的第一次漲價火熱,引得資本市場持續關注,但漲在寒冬,漲在了國內下遊需求轉弱的階段。12月開始,北方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環保政策出臺,生產企業開工也因此受限,這其中不只包括鈦白廠家,還有諸如塗料企業等下遊用戶,再疊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鈦白粉當前的國內整體需求偏弱,補庫存的採購需求收縮,而漲價更多以剛需支持。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2020年國內的部分下遊行業需求增速減緩,如參考前三季度我國塗料行業產量同比增速為-1.5%,仍未恢復至同期正常水平,全年產量預計實現窄幅增長,塑料行業的增長較樂觀,而造紙行業規模全年預期將呈現收縮。總之如前述,在鈦白價格預期上行階段,少了需求的支持,漲價落實的動力會大打折扣,好在「金九銀十」及之後,鈦白粉的需求增速加快,鈦白價格才得以更快的實現「深V反轉」,這部分需求中,最為亮眼的當屬出口增長。
圖8
截至11月份,我國鈦白粉月度出口量已經實現連續4個月破11萬噸,2020年累計出口量已達到約111.21萬噸,而2019年全年完成出口量約100.34萬噸,可見今年我國全年鈦白粉出口量將實現更大幅度的增長。下半年以來內外需共同發力參與並支持了鈦白粉價格的回歸及突破,而2021年在宏觀經濟進一步恢復與增長帶動終端需求及我國鈦白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日益增強的競爭力的支撐下,價格終須回歸理性,像2020年二季度那樣鈦白價格的大幅下行將成為小概率事件,而我國經濟與鈦白行業的向好發展則為大勢所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