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談論了目前可以查證的三次地球翻轉運動,和被其間隔開的四個文明期。許多還樂意被漸變論捆綁住思維的讀者朋友,還不信服地球確實發生過自轉軸的調適性翻轉運動。為了幫助這些「堅持者」,筆者繼續敘述太空中的證據。
學者們不僅僅研究著地球的狀態,同時按照分科的不同,對於其他行星以及它們的衛星都在進行著觀察和研究。自然界的現象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運行的,並不一定按照人們的認識或者規定去運行。所以從其他行星和它們的衛星的運轉狀態中,我們有可能獲得可以借鑑的、與我們的地球運行相似的現象。而那些現象有可能是我們地球上曾經發生,或者今後有可能發生的自然運動現象。那麼我們就借用一篇文章的觀察成果,作為地球翻轉運動現象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例證吧!
2008年5月15日的「自然」雜誌,登載了一篇文章「木衛二極地大幅偏轉或有液態水」,通過對比木衛二極地冰川斷裂系統的影像特徵,研究人員測量極地旋轉軸偏移了80多度,之前旋轉軸位於當前赤道旁10度左右位置。當然,他們的著眼點是希望能夠推定木衛二的冰殼下面存在液態水。但是他們觀察和確認的「極地旋轉軸偏移了80多度」的成果,恰好可以用以說明行星自轉軸是存在90度左右的翻轉變化的。他們用的術語是「極地旋轉軸偏移」,簡稱為「極軸偏移」,而筆者採用的術語是「地球自轉軸突發性快速翻轉」,簡稱為地球翻轉。中華易學文化中有一種思維叫做萬物類象,筆者借用木衛二天然發生的「極軸偏移80多度」的事實,可以類比地球在太空軌道上也會發生類似的、自轉軸調適性翻轉運動80~100度左右的變化狀態,是否可以呢?
國內許多學者對於西方的新發現,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果也視為至寶,而對於國產的基礎性科技創新成果卻置若罔聞。學者們、編輯們、權威們這種崇洋媚外的嗜好,怎麼能夠適應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需要啊!好在筆者不是片面的,僅僅依賴於這一項在軌行星會發生自轉軸調適性翻轉運動,來證明地球翻轉運動。請各位深思。
在討論地球翻轉運動過程中, 有朋友會疑惑,地球那麼重,發生自轉軸翻轉需要多大的力來推動啊?請問有此疑問的朋友們,知道失重的概念嗎?運用過失重的思維考慮問題嗎?在地球表面,一滴水遠比太空人輕,太空人又遠比太空艙輕,太空艙更比行星輕。可是在太空軌道上,一滴水、太空人、太空艙、行星,幾乎是一樣「重」的,電視上看到過水滴與太空人一同漂浮。它們全部都失重了。失去「重量」了!有了失重的思維以後,還會堅持「地球那麼重」的地面思維嗎?在討論地球翻轉運動時,請問各位學者們運用太空失重思維了 嗎!
正因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地球自轉軸的調適性翻轉運動,給現代天文學還出了一道限令。現代文明期中眾多天文學家們千辛萬苦編繪的星表,其使用期限給予了限定:往遠古推用不超過距今6570±110年的「拐點」,往後的使用不超過近期將要再次發生的類「天傾西北」大災變時刻,因為那也是一個新的天地「拐點」。換句話說,現代文明期的星表,只能夠在現代文明期延續時間段內使用,在下一個新文明期中,它還具有參照系的用途。
還有一個附帶就能夠解決的天文學難題:九大行星自轉軸與北天極的夾角數據變化頗大,科學界一直無法圓滿解釋出現這種學者們認為「不和諧」的現象原因。其實就是九大行星在形成之後,各自在歷史上發生過數不清的自轉軸調適性翻轉運動的結果而已。難倒天文學家們的難題,在地球翻轉運動創新成果面前迎刃而解。
表1 太陽系九大行星自轉軸與北天極交角簡表
------------------------------------------------------------------------------
行星名稱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
與北天極交角(度)<28 177 23.45 23.98 3.08 26.73 97.92 28.8 >60
------------------------------------------------------------------------------
註:數據摘錄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分冊 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