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的生活習性及生態特點有哪些?
一、生活習性
孔雀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林棲雉雞類,常棲居在海拔2000m以下的開闊地帶;有些也喜歡棲居在富有灌木叢、竹叢、針葉或闊葉等樹木比較開闊的高原地帶,特別喜歡在河谷地帶或林中較空曠地區進行活動。在有人活動的地區附近,或者耕地附近的原始森林裡幾乎找不到孔雀。綠孔雀在我國多見於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帶。孔雀的野生棲息地年平均氣溫為15.6- 22.6℃,最高的月平均氣溫為20.7 - 27.6℃,最低的月平均氣溫為8.0 - 15.2℃,氣溫不可以低於3.6℃,年降水量為882 - 1805mm。孔雀兩腳強健,奔跑很快,兩翅短小,不善飛翔。在逃避危險時,常大步疾馳,竄人密林中。其膽小機敏,不易接近,若在某處受到驚嚇,常若干天不在此處出現。春、夏季,以1隻雄孔雀為中心組成家庭,成員中有3-5隻雌孔雀,還帶有它們的子女。到了炎熱的中午,它們便到森林陰涼處去休息,這時有些入睡,有些理羽,有些站立著安逸不動。到了秋、冬季節,孔雀群體擴大,常集體夜宿於枝頭,其棲息的樹比較固定。
孔雀的主要天敵是大型貓科動物,比如老虎、豹、靈貓等,在受到攻擊時,孔雀會迅速逃跑,而不是飛翔,這不能說明孔雀不會飛翔,相反,在孔雀必須飛翔時,比如喝水時或開屏時遭到攻擊,它仍然可以飛翔,而且飛翔速度還很快。老虎雖然可以捕獲孔雀,但成功率不會很高,當孔雀飛翔超過5 - 6m後,老虎的捕獲就會失敗。小老虎經常會試圖彈跳捕獲孔雀,以此來練習突襲能力。
人工飼養的孔雀每年8-9月之間換羽,大部分雌孔雀在10月以後羽毛全部換完。雄孔雀的換羽時間根據年齡和體質的不同而不同,有的需要延長到11-12月才能完成。一般孔雀的壽命達21 - 31 年,22月齡開始交配產蛋。成年孔雀的雌雄很好區別,幼年孔雀的雌雄難以區別,有經驗的飼養員 根據孔雀的距的大小和行為表現能夠加以區別。
孑L雀叫聲洪亮,聲粗而單凋,帶有顫音,難聽。特別是當其搏鬥和逃避敵害時,叫聲更尖更響。成年雄孔雀興奮時常將尾屏高舉展開,被支起的尾羽形如大扇,左右擺動,眼狀的斑紋璀璨無比,甚是美麗,這就是「孔雀開屏」。孔雀開屏這種現象是孔雀對外界刺激(包含性刺激和其他刺激)的興奮反饋,最常見於春季的孔雀繁殖季節,縣雄孔雀求偶檸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幼小孔雀在遇到刺激時也有此表現,以此來恐嚇對方。
二、食物特點
孔雀和其他家禽-一樣,食性很雜。在野外,常食一些棠梨、黃泡、稻穀、芽茁、草籽等;也可以吃一些蚱蜢、蟋蟀、白蟻和小蛾等昆蟲,甚至可以吃蛙類和蜥蜴等冷血動物。所有能吃的動物性食物中,孔雀最喜歡的是白蟻,特別是營養豐富的繁殖期白蟻。孔雀的覓食活動很有規律,一日兩餐,清晨到水邊飲水,梳理羽毛,然後結隊到樹林覓食;中午休息;日落前再次進行覓食,然後在草叢中漫步,還不時發出「ha -o-ha」的叫聲。
三、生殖習性
孔雀的繁殖時間因緯度而有差異。一般來講。低緯度地段繁殖早,高緯度地段繁殖晚。如在印度,孔雀的主要繁殖時期為1-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則為8-10月;在我國的雲南,為4-5月;在我國中原地區,孔雀的繁殖時期為5-7月。因此,只有當晝夜平均氣溫達到一定的範圍時,孔雀才開始產蛋繁殖。氣溫過高或過低,孔雀都將停止產蛋繁殖。
在自然條件下,孔雀多在山脊陰坡草叢灌木之間平地上的低凹處做巢,鋪墊樹葉或雜草,每年可以產蛋一窩,大多數為4-8枚蛋,孔雀蛋的孵化期約為28天。
人工飼養的孔雀每年可產蛋20 - 45枚,蛋為鈍圓形,重87- 135g。 孔雀蛋的殼比較厚,而且很堅實,沒有斑點卻有輕微光澤。顏色是淡乳白色、淡棕色或淺乳黃色。1歲的幼孔雀無論雌雄顏色大體上相同;但到了兩歲的孔雀,其羽毛顏色基本與成年孔雀相同。而3歲的雄孔雀除了尾屏沒有成年雄孔雀大,其他方面基本與成年孔雀一樣了。
孔雀的交配時間主要在黎明時分。交配的時候,雄孔雀會撲在雌孔雀的後背,用喙輕輕咬住雌孔雀的頭部,兩腳交換的踩蹬雌孔雀的後背,雄孔雀的身體下部有幅度較大的顫動。交配時,雌孔雀尾羽完全散開,很主動地接受雄孔雀的整個交配動作。全部交配過程持續2 - 10s,然後各自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