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資源:中考語文複習總資料大全--第九講 文言文閱讀

2020-12-06 中考網

第九講 文言文閱讀

【考查要點】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知識疏理】

1.準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特別要注重課文的註解,重要的詞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語句;2.字詞的掌握和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3.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試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題從取材看以課內篇目為主,近年有向課外發展的趨勢。選取的課外材料主要是比較淺顯的趣味性記敘文,還有部分哲理性短文。從考查的內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對字詞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現手法的分析等,回答問題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義。特別是一些鼓勵創新的開放性題在文言文閱讀題中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從題型看既有客觀題,又有主觀題。客觀題多採用選擇題;主觀題多採用用原句回答問題、概括意思、填寫等。

【解題導引】

例1. 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令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揖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呼。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範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學家,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是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①增其舊制 ( )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 )

③前人之述備矣 ( )

④去國懷鄉 ( )

3.第三段、第四段具體表現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請結合這兩段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 #p#分頁標題#e#

4.範仲淹藉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膝子京的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5.「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嶽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

上面的試題比較全面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命題採用主觀題型,分別從文學常識、文言實詞、仿寫、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領悟等角度考查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運用能力。

第1題側重考查學生的文學常識,只要平時留心熟記,注意歸類,一般都能回答:北宋(或宋朝)《漁家傲》。第2題要結合具體語境解釋加點的詞語。文言實詞的含義是「據境擇義」,要考慮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古今義異詞(制:今作「制度」講,古作「規模」講,其含義為後者);「屬」是通假字,通「囑」,「囑託、吩咐」的意思;「備」有「完備」、「準備」、「詳盡」多個義項,依據語境,其義為「詳盡」;「去」是個古今異義詞,今義為「往、到」;古義為「離開」,該句中的「去」義為「離開」。第3題側重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仿寫。讀了優美的文章,自然會對文中的妙語記憶猶新,躍躍欲試。文中的對偶句所拾即是,關鍵是如何仿寫。不仿先模仿,就是在現成對偶句的基礎上加上限定的仿用詞語,(如「悲陰風怒號;喜漁歌互答」。「悲景色陰晦,喜湖光晴明」。)還可以自主創作,不必苛求完美,只要大體相似即可。實在不行,就從指定的文段中抄錄一組對偶句,當然,無論是仿寫還是創作,其內容應與第三、四段關聯,還是個對偶句即可。第4題重在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態度。請聯繫作者的處境和文章的主題去分析,即可明確: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第5題可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繫原文,又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抱負及民族責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鼓勵有創見。但觀點錯誤或偏激應酌情扣分。

【常見失誤】

1.雖是學過的課文,但卻未讀懂。有的同學平時讀書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雖然試題的閱讀材料就是課堂學過的課文,但是沒有真正讀懂;在考試答題時,抓不住要領,或者所答非所問。瀘州市試題第4小題,「促使周處認識到自身過錯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多寫漏寫不得分)。」讀懂原文,很好回答:「聞裡人相慶」。未讀懂原文的同學,其答案五花八門,在閱讀文學中抄,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長長一段,有的把文中對周處的描寫當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內容抄上。因對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題造成失誤。 #p#分頁標題#e#

2.實詞詞義不落實,對一詞多義不會辨別、選擇。掌握一定數量的實詞,是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條件。幾乎各地 文言文試題都在考查文言實詞,有的特意考查一詞多義。從閱卷情況來看,這類試題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誤有二:一是以今天的詞義去套文言詞義,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釋為「具體」;二是不會辨別一詞多義,在多個詞義面前不會選擇。

3.對虛詞的用法不熟悉。各地試題中,考查虛詞的多種用法的試題是一大難點。究其原因,一是朗讀不夠,缺少文言語感;二是歸納、辨析不夠。也許在課堂上教師幫助總結過多次,還是不熟悉,那是因為老師總結不能代替自己的總結。要在老師指導下舉一反三,自己再找例句歸納總結。

4.對課文、句子理解不準確。失誤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句子翻譯不準確,對句中關鍵性的詞語漏譯、誤譯,對特殊句式不熟悉,不會翻譯。二是對理解性的試題,答不準確。桂林市試題第4小題:「(乙)文中,從『曹劌請見』一句可以看出曹劌有主動參與國家大事的精神,請你從(甲)文中也找一個體現子墨子這樣精神的語句。」這道題並不難,但是仍有考生答不好。有的考生摘錄子墨子的語言答題,似乎答對了,但不準確。

【考點精練】

(一)(2004?肇慶)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令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後,雖「嘆惋」但仍想繼續在桃花源裡生活的一句話是 。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

(二)(2004?西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齜,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p#分頁標題#e#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懲: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固: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兩處劃線句子的意思,並要注意準確表現說話者的不同語氣。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將愚公率領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 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並主要運用 的描寫手法來表現情節內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中,還有哪些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同?請寫出故事的題目,不少於2個。

(1)

(2)

5.讀完這則故事後,有人認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認為愚公確實很愚,而智叟才是有頭腦的人。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寫出你的真實想法。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成理。

(三)(2004?宿遷)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1.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組是( )( )

A.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B.好讀書,不求甚解

轍生好為文(《上樞密韓太尉書》)

C.便欣然忘食

主人日再食(《送東陽馬生序》)

D.因以為號焉

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E.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寵辱偕忘(《嶽陽摟記》)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譯文:

②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譯文:

3.文章結尾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什麼願望? #p#分頁標題#e#

答:

4.請結合自己的讀書習慣,談談你是否贊成五柳先生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答:

(四)(2004?玉林)

三峽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青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寡人無疾 B.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 屬予作文以記之

C.哀轉久絕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D.良多趣味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2.對下列各組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春冬之時(的) 吾欲之南海(往,到)

B.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自從)

C.其間千二百裡(其中) 其真無馬邪(這裡)

D.故漁歌曰(所以) 桓侯故使人間之(特意)

3.請把「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譯成現代漢語。

答:

4.「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己過萬重山。」這是詩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寫下的《朝發白帝城》。請說說其中後兩句詩與文中「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間有什麼相同與不同之處。

答:

(五)(2004?鄂州)

惡少年慍其誕,目間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裡所。候巫過,下砂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慄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惟大叫以行。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於人甚哀。

1.用「/」正確標出後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號求救於人甚哀。

2.譯出下面兩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相去各裡所。

②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3.試分析越巫夜歸遇鬼後的心理變化過程,結合選文說說越巫是什麼樣的人?

答:

(六)(2004?安徽)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韓愈 #p#分頁標題#e#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望諸君:即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他忠心耿耿,戰功卓著,後被人離間,受到燕王懷疑,被迫離燕至趙,趙封他為望諸君。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 易:____

(2)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仕:____

2.標示句子的誦讀節奏,選擇詞的恰當義項。

(1)用「/」標示下句的誦讀節奏。

苟 慕 義 強 仁 者 皆 愛 惜 焉

(2)下面方框中文字出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皆愛惜」中的「惜」,應選擇第__義項。(只能序號)

惜Xi?①愛惜。《韓非子?難二》:「~草茅者耗禾穗,惠盜賊者傷良民。」(耗:減損。惠:給人好處。)②吝惜,捨不得。蔡琰《悲憤詩》:「豈敢~性命。」③痛惜,哀傷。賈誼《惜誓》:「~餘年老而日衰兮。」

3.「鬱郁適茲土」的「適」解釋為「往,到」。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不能解釋為「往,到」的一項是( )

A、由是先王遂詣亮 B、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C、輟耕之壟上 D、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4.翻譯下面的句子。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答:

5.根據文意,聯繫「望諸君」的注釋,談談你對韓愈委託董邵南「吊望諸君之墓」的認識。

答:

(七)(2004?徐州)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人。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會天大雨( ) ②度已失期( )

③上使外將兵( ) ④楚人憐之( ) #p#分頁標題#e#

2.與「陳勝、吳廣乃謀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C.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 D.羲之之書晚乃善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兩個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答:

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答:

4.從選文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勝是一位 的人。

(八)(2004?紹興)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節選自韓愈《馬說》)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或: 食: 等: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安求其能千裡也?

3.根據選文,說說千裡馬被辱沒的原因。

(九)(2004?福州)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的語意停頓,每句標一處。

①安求其能千裡也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2.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是馬也( ) ②食馬者(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一食或盡粟一石( )

3.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雖有千裡之能 B.其真無馬邪

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

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環而攻之而不勝 學而時習之

4.本文託物寓意,文中「千裡馬」喻指人才,「伯樂」喻指 ,而將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比作「 」。

5.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馬拉著鹽車上山坡,氣直喘,汗直流,竭盡全力還是拉不上去。趕車的人吆喝著,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這時,一個路過的相馬人看見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淚,急忙脫下衣裳披在癱倒在地的老馬身上。老馬睜開眼,看到相馬人,眼睛一亮,長嘶一聲而逝。 #p#分頁標題#e#

請你展開想像,寫出老馬臨死前想對相馬人說的話。

答:

(十)(2004?黃岡)

唐睢不辱使命(節選)

秦王怫然怒,謂唐睢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睢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唐睢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倉鷹擊於殿上( ) ②長跪而謝之( )

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麼。

①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②與臣而將四矣。

4.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睢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睢是個怎樣的人?

答:

5.列舉我國歷史上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答:

(十一)(2004?仙桃)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均《與朱元思書》)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負勢競上( ) ②好鳥相鳴( )

2.下列各句中的「者」與例句中「者」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A.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B.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

C.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遊記》) #p#分頁標題#e#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寫出文中概括富春山全貌的句子並翻譯。

句子:

翻譯:

4.文章理解。

文章在總寫中,用「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了作者 的情態。在分寫「異水」時,用「 」一句誇張地表現了江水極深、極清的特點。在分寫「奇山」時,通過泉響、鳥鳴、蟬轉、猿叫,反襯了山的 的特點。之後,通過「鳶飛戾天者……窺谷忘反」的抒情短論,表現了作者

的思想。最後,文章別具匠心地描繪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樹多的特點,與前文「 」一句相照應。

(十二)(2004?青海)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解釋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風煙俱淨 負勢競上

互相軒邈 窺谷忘反

2.下列句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天下獨絕 B.一百許裡

猿則百叫無絕 猿則百叫無絕

C.風煙俱淨 D.在晝猶昏

皆生寒樹 有時見日

3.文中寫出的富春江的特點是 、 。

4.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之狀寫活的句子是: 。

5.能暗示文中所寫景色季節特徵的一個字是: 。從你積累的古詩詞中寫一個含有該字的句子: 。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生動簡練地描寫了富陽、桐廬一帶富春江上優美的景色,抒發了嚮往自然,厭棄塵俗的心態。

B.開頭一段是總寫,敘寫並讚嘆了從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沿江兩岸的奇麗山水,誘人景色。

C.第二段前後兩個層次形成了鮮明對照,通過對照,反映了江水的動靜變化,補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寫了群山的靜態美,再鋪寫山中的各種聲音,這是以靜寫鬧,顯示春天山中熱鬧景象。

(十三)(2004?湛江)

公輸(選段)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p#分頁標題#e#

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1)願借子殺之 願: (2)公輸盤不說 說:

(3)不可謂智 智: (4)胡不見我於王 見: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

B.將以攻宋 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C.子墨子聞之 願借子殺之

D.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3.請將選文中「夫子何命焉為?」和「吾既已言之王矣」兩句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文中,(1)墨子是從哪幾個方面展開推論,使公輸盤折服的?(請從文中摘錄出有 關的字詞回答)(2)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麼特點?請寫出兩點。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2004?蘭州)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本文是柳宗元 中的第一篇。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自餘為僇人,僇:

②窮回溪,窮: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答:

4.作者為什麼要寫到自己「恆惴慄」?

答:

(十五)(2004?濟南)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 ,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必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望西山,始指異之。 #p#分頁標題#e#

②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並從學過的其他文言文中找出一個含有這個字且意義、用法相同的句子,寫在下面。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

答:

3.閱讀選文,你有什麼啟發或感悟?請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答:

(十六)(2004?哈爾濱)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時_________ 陳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答:

3.「樂亦無窮」在選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答:

4.從選文看,太守醉並非因酒而起,而是由於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2004?溫州)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太守自謂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誰?請寫出人名: 。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 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名之者誰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

C.朝而往,暮而歸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D.晦明變化者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3.第二語段中描寫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寫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①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p#分頁標題#e#

譯文:

②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譯文:

5.「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常用來表示什麼?

答:

(十八)(2004?海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日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去」在古漢語中有多種意思,請你為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去」選擇正確的義項,將所選字母填塗在答題卡上。

去:A.距離 B.離開 C.除掉,去掉

①去國懷鄉 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③委而去之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

2.用現代漢語說出下面語句的意思。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答:

3.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與選文第一段所描寫的洞庭湖的景色、氣勢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點。

4.選文第二段描繪的畫面特點是 ,第三段描繪的畫面特點是

;如果請你朗讀第二、三兩段文字,應注意分別讀出 和 的語氣語調。

5.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這三段文字是為了借題發揮引出議論,闡明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與他同時代的歐陽修則在《醉翁亭記》中以「樂」字貫穿全篇,抒寫情懷。請將下面兩個句子補充完整,要求補寫後的句子能分別體現這兩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個字)

①範仲淹□□□□□□□。

②歐陽修□□□□□□□。

(十九)(2004?煙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p#分頁標題#e#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①環而攻之而不勝 ( )

②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確的道理 B.統治的方法

C.「地利」與「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國之道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5.文段④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結論。

(二十)(2004?貴陽)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故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解釋語段中加點的詞。

①故 ②是

2.翻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個句子。

3.語段主要論述了凡是能擔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須經受一定的磨鍊,這樣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請緊扣這一論述,任意舉一個恰當的事例作論據。(所舉事例必須包括人名、所受的磨鍊、取得的成就)

4.語段說:「人恆過,然後能改」,有人對這句話持不同見解。請閱讀下面連結材料後,結合自己的思考談一點你的看法。

答:

(二十一)(2004?恩施)

陳太丘與友期

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言;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初中語文第五冊第29課)

1.這則故事寫了陳太丘、友人和陳元方三個人的活動,重點寫的是哪兩個人的活動?這兩個人各有什麼特點?

答:

2.請按要求寫出這則故事下述一些內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發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結局:

3.陳元方的言行有對有錯,請分別指出於下:

對:①

錯:

4.故事中友人聽了陳元方的話後感到非常慚愧,可是陳元方仍然「入門不顧」,假如是你,你會怎麼做? #p#分頁標題#e#

答:

(二十二)(2004?呼和浩特)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B.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公與之乘

C.所欲有甚於生者 D.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3.在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麼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提出的?

答:

4.古今中外有許多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兩位,並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跡。

答:

(二十三)(2004?新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請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舍: ②患: ③蹴: ④已:

#p#分頁標題#e#

2.下列加點詞語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得之則生 B.蹴爾而與之

C.呼爾而與之 D.行道之人弗受

3.用現代漢語翻譯畫線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譯文:

4.作者在文中讚揚和批評了怎樣的人,請你各用一個成語來回答,並談談你的看法。

答:讚揚了 的人;批評了 的人。

看法: 。

(二十四)(2004?青島)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文選自《初中語文第六冊》)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患:______________)(闢:______________)

③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分頁標題#e#

3.簡答題

①從全文看,本文先後運用了______________論證和______________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捨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為繼孔子之後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2004?湟中)

出師表(節選)

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1.利用工具書,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任選兩小題)

(1)躬耕於南陽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由是感激 (4)遂許先帝以驅馳

2.用「/」給第①段劃橫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願 陛 下 親 之 信 之 則 漢 室 之 隆 可 計 日 而 待 也

3.第①段採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來論述兩漢的歷史教訓?並在選文中用波浪線劃出相應的句子。

4.第③段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體指什麼?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語回答。

5.諸葛亮受命以來懷著怎樣的心情並採取了怎樣的行動來報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動:

6.請你用白話文寫出第②段劃線句子的意思。

原句: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p#分頁標題#e#

7.諸葛亮的建議在當時和現在有什麼重要意義?

(二十六)(2004?昆明)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史事。向之來,非有取於鬥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節選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1.結合句意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A.故願得觀賢人之光濯( ) B.聞一言以自壯( )

C.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 D.向之來,非有取於鬥升之祿( )

2.請從文中摘出表明作者見解的一句:

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答: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中考語文常見易錯字音字形,初三學生家中複習必備!
    按照正常的時間,初三現在應該是進入到一輪複習中,但是由於開學延期在家,初三的同學們都要在家進行複習,其中語文的複習主要要分為幾大塊:字音字形等基礎知識、默寫、文言文、閱讀理解、作文。今天,小星給各位初三同學整理了在中考中語文出錯率比較高的字音和字形,各位初三的同學在家中複習可以用到哦,一起來看看吧。
  • 中考語文、數學、化學後期怎麼複習?重慶市教科院專家指導意見來了
    初三學生4月20日返校複課後,如何複習備考?今(18)日,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三名研究員就語文、數學、化學學科的後期複習提出了指導意見。年語文中考總體仍參照2019年的命題原則及思路,試題板塊、題型等將與去年保持一致。
  • 中考語文真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答謝中書書》
    (4分)   (二)文言文閱讀(15分)9.(4分)(1)書信(2)消散(3)指人間(4)參與,這裡指欣賞。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輝映。(2)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11.(3分)C(「亂」在文中應該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雜亂」)   12.(4分)表達了作者沉醉於山水的愉悅之表,與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
  • 中考語文真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狼》
    編輯推薦:中考語文真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整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2021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5)
    中考網整理了2021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5),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題。(10分)   【甲】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醉翁亭記》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醉翁亭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醉翁亭記》中 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醉翁亭記》中描繪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3.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嶽陽樓記》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嶽陽樓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嶽陽樓記》中從空間上形容湖面上的廣闊浩渺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2.《嶽陽樓記》中時間上表現景象的千變萬化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
  • 重慶中考語文古詩篇目大調整 英語作文加到18分
    原標題:中考語文古詩篇目大調整英語作文由16分加到18分  近日,重慶市2017年中考《考試說明》出爐,各個學科也分別召開了研討會。昨天,重慶晨報記者邀請重慶知名中學的老師,對《考試說明》進行了解讀。
  • 中考語文複習攻略:語文知識點字音
    一、複習要點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初中學生「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會規範、通行的行楷,提高書寫速度。」
  • 2020年中考語文總複習資料大全:文言文閱讀
    第九講 文言文閱讀     【考查要點】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知識疏理】     1.準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特別要注重課文的註解,重要的詞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語句;2.字詞的掌握和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3.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試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題從取材看以課內篇目為主,近年有向課外發展的趨勢。
  • 權威解析重慶中考語文、物理、化學試題 與生活息息相關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2日19時20分訊(記者 姜念月)今(12)日,是2020年重慶市中考首日,近35萬考生參加了語文、物理和化學學科的考試。那麼,今年的中考試題有什麼特點,到底在考些什麼呢?在重慶市教委的組織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與一線學科教師,對試題本身進行解讀。
  • 2018-2019年中考語文及英語滿分作文大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18-2019年中考語文及英語滿分作文賞析匯總,希望對同學們複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序號 詳情   1 2019年中考語文滿分作文賞析大匯總
  • 2020廣東中考語文真題解析:作文接軌高考有新意,閱讀顯家國情懷
    一、中學語文教育重要使命:增強文化自信,彰顯家國情懷2020年廣東省中考語文試卷依然是由基礎、閱讀、寫作、附加題四個部分組成。體現了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化傳承」四個核心素養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方向的思想。
  • 中考語文,記牢規則不丟分,說明文閱讀解題方法歸納總結
    各地的語文試卷,閱讀部分佔的分都不少,以150分為滿分的試卷為例,基礎知識一般考30分,作文60分,剩下的就都是閱讀。其中現代文閱讀要佔到40分。如果這一部分我們能多拿分,那麼在語文學科方面基本是穩操勝券的。
  • 2019中考語文考點複習《昆蟲記》
    2019中考語文考點複習《昆蟲記》 1、《昆蟲記》中,法布爾不但仔細觀察食糞蟲勞動的過程,而且不無愛憐地稱這些食糞蟲為____________清道夫 2、孔雀蛾是一種___________很漂亮_________的蛾,它們中最大的來自歐洲__________,全身披著_________紅棕色____
  • 中考語文單元複習:專題字音
    中考語文單元複習:專題字音   【挑戰中考】   1. 下列詞語中加點字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   A. 靜謐(mì)     峰巒(nuán)    骸骨(hái)    鍥而不捨(qiè)   B.
  • 2019河北中考語文試卷:培育家國情懷厚植人文精神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孫軍國老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供圖長城網訊(記者張曉明)6月21日,2019年河北省中考正式拉開序幕。今年河北中考語文試卷難度如何?命題有何特點?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孫軍國老師。
  • 2020中考語文學習方法:閱讀訓練方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語文學習方法:閱讀訓練方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培養語感,打好「雙基」   語文的核心是語言,語言的核心則是語感。怎樣引導學生誦讀潛思,培養語感呢?   驅遣想像,誘發語感。古人強調讀書要讀進去,想出來。
  • 九江三中初三年級中考備考複習建議
    語文備考策略  ——初三語文備課組  為了能在2020年中考取得比較好的複習效果,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就以往初三語文總複習的實踐與體會,同時借鑑別人成功的複習經驗,結合實際情況,談談語文備課組今年語文複習的教學計劃。
  • 2020年中考語文總複習資料大全:文學常識
    第四講 文學常識     【考查要點】     了解課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常識;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名著。     文學常識的複習,要以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為主,可將眾多的作家、作品按古代、現當代、外國三個方面分類整理,再列出表格,將作家姓名(字號)、朝代、作品、出處、作家簡介甚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名句都網絡進去,力求全面。另外複習時可與「詩文背誦默寫」部分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