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學子學長計劃」。今早一起床,本是睡眼朦朧的狀態,看到了朋友「西山寺家國」發布的微頭條#13男孩殺害10歲女孩後拋屍#,我一下就被驚醒,好似看到了驚天巨浪撲面而來,瞬間把我吞噬。
13歲,也不過是一個剛上初一的孩子;10歲正是小學4年級,花兒一般的年紀。如今,一個入了牢籠,一個上了天堂。為什麼犯罪變得越來越年輕化?是社會的縱容,還是家庭的包庇?是老師的失職,還是父母的疏忽?
1、孩子可以不作為,但不能無道德
我們常用「德才兼備」來形容一個人既有好的思想品德,又有工作的才幹和能力。自古德才兼備的名人不勝枚舉:殫精竭慮的諸葛亮、精忠報國的嶽飛、一生三變的曾國藩(一生三變是曾國藩好友歐陽兆熊的評價,概括了他一生的事業變化)等等。
司馬遷在《資治通鑑》中對德才進行了詮釋:······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三國中的劉備是典型的有德無才——如果他有曹操的才能,統一天下,輕而易舉。乾隆年間的和珅是典型的有才無德——他聰明能幹,辦事雷厲風行。如果和珅只會溜須拍馬,又怎會被乾隆提拔至一品大員的位置?
劉備雖有德無才,但在諸葛亮、五虎將等人的擁護下,造就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反觀和珅,有才無德雖有短暫的風光,最終依然落得個自縊而亡、遺臭萬年的下場。
知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把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又稱前道德階段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5、6歲~8歲),又稱權威階段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9—10歲),又稱自律道德階段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又稱公正道德階段
第一階段的孩子做事情唯心主義,以自我為主導,沒有規則可言;第二階段的孩子以大人制定的準則為主導,但不會考慮行為的動機,只會以結果為導向;第三階段的孩子更注重公平,任何規定都要一起遵守;第四階段的孩子開始學會視情況而定,看重公正的決策。
2、孩子可以不愛學習,但必須要有常識
上學期,小洋媽媽說,老師匆匆打電話給她,請她去學校。以為小洋在學校又闖禍了,急忙向領導告假,火急火燎地趕往學校。到了學校,老師的話讓她又是好笑,又是惱羞——小洋三年級了,居然不知道廁所要分男廁和女廁。
學會常識有多麼重要?昨天和待產的小詩妹聊天:她的一個朋友,喝了酒回來,直接給孩子餵奶——哺乳期喝酒餵奶,酒精會隨著乳汁分泌給寶寶,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嚴重者會引起肝臟器的損傷。
孩子可以討厭學習,但不能失去常識。如要清楚父母的姓名,最好能記住電話;在外遇到危險要知道應該如何自救?出門在外,要懂得怎麼識別路標等等。
3、孩子可以受包容,但必須知後果
在家庭教育中,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好了好了,孩子知道錯了,不要再批評了。」似乎「知錯了」是一張「免死金牌」。
上學期,四年級孩子小洪在和同班同學小燁下課間互相打鬧,兩人都撐著過道兩邊的桌子,用腳互相亂踢。不經意間,小洪一腳踢到了小燁的私密部位。事後,小洪爸爸立馬趕往學校,帶著小燁去醫院做檢查,好在無大礙。
小洪媽媽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找到我保證道:一定會給小洪講清楚要害,讓孩子清楚厲害關係。在之後,小洪無論怎麼玩鬧,都會注意分寸。
對待孩子,家長可以包容他們的無知,但必須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後果很嚴重。
剛上一年級的小磊,周末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耍,兩人在樓下相互爭著玩具。小磊體型健壯,力氣也很大,見搶不到玩具,就立馬朝著鄰居家孩子的心臟打了一拳。隨後,鄰居家孩子被送進了醫院,住進了重症監護室。
事後,我和小磊媽媽商量:必須讓孩子親自去道歉,讓孩子明白事情有多嚴重。小磊似乎感受到了我們的決心,自己主動要求去看望並道歉。
家庭教育必須重視,父母的教育之路任重道遠。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相輔相成,讓知識感染孩子、引導孩子、成就孩子,而不是毀滅孩子的人性。如何做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縫銜接?
1、放權教師,家長和老師用溝通,為孩子搭起通往成才路的橋梁
很多家長把孩子甩到學校,就什麼都不管了。學校雖然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但很多時候,都需要家長的配合。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優秀的教師,更離不開負責的父母。
現今社會,教師不敢管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管吧,一不小心就會被家長怒罵;不管吧,孩子的成績和行為堪憂。這是一個信任問題——家長擔心,在學校被老師冷落欺負;老師擔心,管太狠,家長會心疼投訴,丟飯碗事小,丟名節,事業一輩子都受影響。彼此都不信任,怎麼能合力教好孩子呢?
家長和老師彼此間應多點信任——目標一致,一切為了孩子。
無論是家長也好,老師也罷,都不應該以偏概全——社會上確實有無德的教師,也有無禮的家長,但都只是個別現象。至少我接觸的家長中,絕大部分都是通情達理;我認識的老師中,也都是為了孩子盡心盡力。
2、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1)教會孩子識別情緒
人都有七情六慾,聖人都無法豁免。前幾年,我帶了一個剛準備上一年級的孩子,第一堂課,我教的就是識別情緒。我教她識別憤怒、開心、悲傷、痛苦等,之後的課程中,我會穿插一些識別情緒後的處理辦法。
到現在為止,孩子一直記憶猶新,每次都會從我的表情看出我的情緒,隨後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如果我生氣了,她會立馬閉嘴,專心做作業。如果我開心,她會和我開一些小玩笑,活躍氣氛。
如何教孩子識別情緒?方法有很多,我分享兩個——第一,準備情緒卡片,和孩子做親子遊戲時,和孩子一起識別;第二,陪孩子看電視時,可以隨時指著電視裡的人物,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情緒變化。
(2)教會孩子「換位思考」
昨天,看到兩個孩子在樓下玩耍。其中一個孩子小明正在專心看手機,嫌另一個孩子小傑在旁邊玩鬧太吵,抬頭就吼了小傑:「能不能不要吵,安靜點好嗎?」
後來,小明把手機音量調高了,小傑卻在安靜地玩著手裡的卡片,嫌音量太高,也轉頭吼了他:「你把音量調小點,很煩呢。」
我饒有興致地對小明說:「你剛剛嫌別人吵,覺得很煩,現在你調這麼高音量,不就和別人一樣煩了嗎?」
換位思考沒什麼方法可言,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需要換位思考的事情。家長要刻意留心,時刻探討,讓孩子養成隨時能換位思考的習慣。
(3)教會孩子尋找多種替代的解決辦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向來喜歡採用直接粗暴的辦法——打罵,見效快。孩子呢,也覺得這樣的辦法是最好、最快的,所以在平時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一言不合,就用武力解決——如果孩子身高體壯。有的孩子,即便身材矮小,也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儘管每次都是自己戰敗。
如何教會孩子尋找替代的解決辦法——第一,每次看到孩子遇到問題,準備好紙筆,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第二,引導孩子說更多的解決辦法;第三,和孩子一起探討,哪種辦法更有效;第四,實施選定的方法,如果不奏效,換種方法再試試。
(4)教會孩子認識後果
怎麼教孩子認識後果呢?——醫院、擁擠的地鐵和公交、警察局等地方,都可以帶孩子去看一看。很多事情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有深刻的認識。我們不能等到孩子真的經歷,才去後悔。
針對很多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感受的事情,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情景模擬,在玩樂中,讓孩子體會後果。
(5)教會孩子分布計劃
前兩天,我教孩子做數學題。二年級的孩子正學到混合計算,孩子做題有意思,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什麼數字,直接相加或相乘。後來我想了個辦法,讓孩子把每一個算式的意義講給聽——孩子起初講不出來,我就開始教孩子分步驟進行,第一步先求什麼,第二步求什麼,最後結果是什麼。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說:「孩子的行為不是由他想到了什麼來決定的,而是由如何想的來決定的。思考的過程要比所想的內容與行為的聯繫更緊密。」
生活中,孩子遇到困難,我們也應該教會孩子分步驟解決。比如孩子在學校怎麼交朋友?第一步,應該了解別人的愛好;第二步,如果剛好也是自己的愛好,就可以直接投其所好了;如果不是,想辦法創造共同愛好。
再比如在家裡,怎麼迅速穿好衣服?第一步,先穿好褲子;第二步,穿好內衣;第三步,穿上外套。生活的很多事情,都是按步驟來的,只不過我們太熟悉這些動作,總以為是一個瞬間的過程。
3、分清原則性問題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裡,家長必須幫助孩子去分清原則問題:比如殺人放火等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能做;欺負同學,不尊老愛幼,不能做;不尊師重道,不能做。
這些原則性問題,可能無法一時全部想到。家長可以準備便籤,貼在家裡的顯眼處。遇到了就寫在上面,時刻警醒孩子。
多數家長都在堅信「孩子長大了就好了」。時間不會倒退,過去不會再來,不要讓後悔成為孩子致命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