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轉使地球產生晝夜,然而自轉對於地球而言,作用遠不止於此。
比如保護地球大氣免受太陽風吹散的磁場,就與地球的自轉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地球表面的局部運動也與地球整體的自轉運動相關。比如大氣運動、洋流,甚至是地殼的運動都與自轉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一旦地球的自轉速度變化,或者是自轉停止,那麼對於整個地球而言都會產生巨大的而影響。不過一般而言,我們是不需要擔心這一問題的,因為地球不會停止自轉,它本身自轉速度的變化也是非常微小的,比如因地球自轉而產生的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波,大約每過四萬年的時間,才能夠使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延長一秒。
地球自己不會停止自轉,那麼我們是否能夠讓地球的自轉停下來呢?
這似乎是一個無聊的問題,但其實一點也不無聊,因為從長遠的角度來講,地球現在所處的位置並不能成為人類永恆的家園。科幻作家劉慈欣老師的《流浪地球》中就描述了一個因太陽即將發生氦閃,人類帶著地球一起去遠方流浪的故事。
和很多胡編亂造的科幻故事不同,劉老師的科幻作品都是以現實作為基礎的,太陽氦閃也是在未來會真實發生的事情。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光和熱來自於氫核聚變,氫核聚變的過程會持續消耗能量,當能量耗盡之時,氫核聚變就會轉變為氦核聚變,進而發生氦閃。目前認為太陽氦閃發生的時間大約在30到50億年左右。
氦閃是一種極為劇烈的天體活動,其在一瞬時間所釋放的能量是極為巨大的,以地球所處的位置來看,一旦太陽發生氦閃,地球生態將會在瞬間被摧毀,所以如果人類文明一直存續下去的話,那麼就必須在太陽發生氦閃之前給地球換一個位置。
當然,我們並不一定會像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樣帶著地球去往數光年以外的比鄰星安家,但我們至少也要讓地球離開現在的位置,向太陽系的外圍移動,這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被太陽氦閃所波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被隨後而來的太陽膨脹所吞沒。而要讓地球離開現在所在的位置,並不容易,首先一個難題就是地球的自轉,那麼是不是要改變地球的位置,就一定要讓地球先行停止自轉呢?也未必。
其實,要讓地球停止自轉,本身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要在讓地球停止自轉的同時,還能夠讓人類存活下去,可就難了。
地球並不是一個實心的固體球,它類似於一枚雞蛋,只不過從比例上來講比雞蛋的殼更薄。在地球薄薄的地殼下面是大量呈現液態的熔巖物質,這些熔巖物質的對流是地球磁場得以存在的關鍵性因素。我們可以給地球裝上巨大的行星發動機,逐漸減慢並最終停止地球的自轉,但卻無法讓地球表面的海洋和地球內部的熔巖物質同步停轉。試想,你持續高速轉動一枚雞蛋,然後突然讓它停下來,它裡面的液態物質會是個什麼樣?這種不同步會直接導致火山、地震、海嘯等重大災難的發生,甚至會直接導致地球從一顆宜居行星變為一顆死亡之星。
讓地球停止自轉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所以要是能夠既不讓地球停止自轉,又能夠移動地球的位置,那就最為完美了,而這還真有可能做到,那就是將行星發動機安放在南北極點上。
讓地球在旋轉的情況下向前推進,不僅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對地球生態的影響,而且這種前進方式還會使得地球更加穩定,這一點只要我們參考子彈的飛行方式就能夠有所領悟。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簡單的設想,我們也知道要在極點上安裝發動機其實同樣面臨著諸多的困難,但我們也要知道,太陽氦閃的發生並不會像科幻作品中那樣早早到來,而是發生在數十億年以後的事情,如果人類文明一直存續,那時所能達到的高度是現在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