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愚伯的自留地
圖:紅豔、部分來自網絡
四月的油菜花,簇擁在豐縣的各個村莊,開放在復新河畔,點綴於河堤塘邊,在田埂上搖曳,在鄉野裡閃光,滿眼都是醉人的金黃。
這些年,隨著油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在豐縣人的眼裡,油菜花是春天裡一種最負盛名,備受大家青睞的一季作物,這個時節,帶著家人和孩子遊走於花叢中,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美景如畫的生活圖騰。
無論走到哪裡,空氣中瀰漫著的,都是油菜花的香味,陣陣的花香,也讓豐縣的蜂農們看到了豐收的希望,他們從遙遠的異地,輾轉來到自己的家鄉,開始了他們太陽下最「甜蜜的事業」。
有花便有蜂,有蜂便有花。在豐縣歡口鎮的一個鄉村的田邊上,放著一排排的蜂箱,一群群蜂兒進進出出,蜂飛蝶舞,不停繁忙在花枝上採蜜,抖動著花枝,嗡、嗡、嗡地歡鳴。
有時我想,如果能將城裡鋼筋水泥的家,像蜂巢一樣安在燦爛油菜花海中,像一隻小蜜蜂那樣自由的生活,該是多麼幸福的事。
據我了解,整個豐縣的養蜂人,大大小小加起來,也就50多家,真正稱得上有規模的(100蜂箱以上),連10家都不到。
記得小時候,每年的四月,當春風泛甜的時刻,養蜂人靜悄悄的來了,他們選擇好一片空地後,便迅速搭起帳篷。安頓好之後,周邊村莊的人,陸陸續續的來到了養蜂人的帳篷中,在經過一陣討價還價之後,滿意的拿著塑料桶盛滿蜂蜜,然後帶著笑意離去。
那時,總覺得養蜂人從事的工作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後來漸漸長大,才知道養蜂人的辛苦,若非身臨其境,其中的艱辛,是很難有真正的感同深受的。
豐縣的養蜂人大多是夫妻檔,他們過著「遊牧」的生活,一年下來,輾轉各地,而真正回家的日子,一般選擇在油菜花和槐花盛開的時候。
養蜂人的家,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帳篷,高不過兩米,裡面有一張雙人床和一些生活用品。帳篷的外面,是他們賴以養家餬口的蜜蜂。
來自豐縣城南的養蜂人宋大哥說,多年的養蜂經歷,讓他們已習慣了漂泊生活。「在帳篷內搭個簡易的鍋灶,夫妻二人平時就圍坐在鍋灶邊吃飯。一個小木板就是飯桌,除了中午的主餐,其他兩餐以麵條為主。平時我們吃的挺省事的,家裡有兩個兒子,必須要節約才行。」
而眼前的這位劉先生告訴我,他來自豐縣師寨鎮,從2003年開始養蜜蜂,當初只有七八十箱蜜蜂,現在已經發展到近200箱,正常情況下,每年的純收入七八萬元。為了追花釀蜜,他和妻子在全國各地像蜜蜂一樣「飛來飛去」。江蘇、湖北、陝西、甘肅、山東、青海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他還告訴我,蜜蜂要產蜜,最重要的是保證有蜜可採。說,在這裡養蜜蜂,一年中能收穫四種蜜:棗花蜜、槐花蜜和油菜花蜜。其中數油菜花蜜質量最佳,所以他格外重視這一個月。
劉先生的妻子說:「趕花期就像打仗一樣,各種花的花期不一樣,所以趕的時間也不一樣,如果花季逢上災害性天氣,那這一年的辛苦就要泡湯了」
坎坷路上,面對頻繁的輾轉與收穫,得與失,苦與樂是每個養蜂人無可迴避的生命四季,正是因為這樣矛盾的交織,才使每一次的旅程充滿了未知的驚喜和不同尋常的意義。風雨途中,日出日落,蜜蜂在辛勤釀蜜,養蜂人在用心釀造自己的生活。
附近村民前來帳篷購買蜂蜜和蜂王漿
劉先生的妻子在採蜂王漿
雖然養蜂很辛苦,但卻阻擋不了養蜂人的腳步。劉先生告訴我,雖然養蜂有很多未知的風險,趕上行情好的時候,一年也有近10萬的收入,相比而言,比打工自由多了。不菲的收入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讓養蜂人在趕花的路上走得更堅定。
劉先生對於養蜂事業,他這樣認為,這些年,能夠獲得大家的信任很不容易,通過年復一年的賣蜂蜜,也交到很多全國各地的朋友,目前,微信裡有1100多個買蜜的好友,這才是最大的收穫。哪怕再苦再累,自己從來沒想到改行,養蜂賣蜜賺錢,雖不易,但掙得都是乾淨錢,花得也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