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森林與人類》
很多動物擁有讓人類驚嘆不已的視力,有的能在夜晚看清周圍的環境,有的能發現數千米外的獵物……它們的視力為什麼這樣神奇呢?
鳥類:看得遠,見得多
北紅尾鴝。攝影/樸正吉
鳥類眼睛後面的視網膜上分布著比人眼緻密兩倍的感應器。因此,鳥類具有高度敏銳的視覺,能夠看到人眼所不能見的各種細節。我們所看到的一根平滑的枝條,鳥兒卻能看到一處斷裂、剝落的彎折,裡面很可能潛藏著食物。我們永遠無法完全體驗這種豐富的視覺世界,不過,從放大鏡中窺見的景象近似於此:通常不可見的細節進入了視野中。
禿鷹、老鷹和貓頭鷹等猛禽更是擁有非凡的視力。它們的眼睛都正對前方,可以看得更遠,並擁有重疊視野。禿鷹的眼睛裡的感光細胞超過100萬個,是人類的好幾倍。一隻棲息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高聳入雲的屋頂上的鷹,竟然能夠準確無誤地看見人行道上的一枚小鎳幣。研究結果表明,鷹的視力等於人類的8倍。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虎頭海雕。攝影/自然超話讀者@谷寶臣
鳥類的眼睛還能比人眼看到更多的色彩。人眼具有三種色彩接收器,所以能看到三原色,以及三原色的四種主要組合色。鳥類卻有一種額外的色彩接收器,用於探查紫外光,這使它們能看到四種原色,十一種主要的組合色。
鳥類的色彩接收器上還裝備著有色的小油滴,這些小油滴起到光線過濾器的作用,只允許極窄範圍內的色彩刺激到每個接收器,這樣就增強了色彩敏銳度。人眼沒有這些過濾器,因此,即使在人眼可見光範圍內,鳥類也能更好地分辨出色彩之間的微妙差異。
鳥類能看到紫外光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對它們的生存有著重要意義。例如,紅隼可以通過紫外光的反射,看到地面上小型動物的尿跡;一些鳥類可看到反射紫外光的漿果;雌孔雀可以看到雄孔雀羽毛斑紋和樣式的不同微妙之處,幫助自己選擇心儀的伴侶。
夜行動物:瞳孔自帶閃光燈
老虎、豹、貓等動物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兩眼的視野有部分相互重疊,構成「雙眼視野區」,因此它們有一個好的立體視覺。同時,老虎、獅子、貓、貓頭鷹等動物天生就擁有非凡的夜視能力,能在夜間看清周圍的環境。
長尾林鴞。攝影/馬敬能
貓頭鷹擁有一雙大眼睛,眼睛呈管狀,可以看得很遠;貓頭鷹的瞳孔能開得很大,好讓更多的光線進入視網膜。科學發現,貓頭鷹對微弱光線的感光能力是人類的100倍還多。
貓頭鷹還具有把多種實際物體與視覺、聽覺、觸覺及溫度覺等幾個感覺膜聯繫起來的能力,這些超能力構成了它們在夜間弱光下精準捕食的探測系統。據文獻記錄,貓頭鷹在昏暗的光線環境中,能探測到70多米外活動的老鼠。
貓頭鷹的視力雖然非凡,但也有缺陷:它們的眼珠無法像人類那樣可以在眼窩裡自由轉動。但它們的脖子活動能力很強,可以向上轉動90度,向左或向右轉動接近300度。這樣就彌補了它們的視力缺陷。
蛇:十足的「近視眼」
蛇的眼睛。攝影/程斌
蛇類的眼睛看似明亮有神,但其視力卻很弱,是個十足的「近視眼」。這是因為蛇的雙眼著生於頭部兩側,能夠達到的可調節視野重疊範圍是極其有限的。所以,蛇的視力很差,幾乎1米以外的物體很難看見。再者,蛇的眼球後方沒有視凹,直接導致視覺不敏銳,尤其對靜止的物體更是視而不見。
另外,蛇的眼睛與其他脊椎動物相比,其構造是比較特別的。蛇類沒有眼瞼,眼球不能轉動。蛇的眼睛沒有角膜,其角膜是由一塊固定的、透明的杯狀鱗片保護起來的。這塊杯狀護眼鱗片,同全身覆蓋的其餘鱗片連在一起,並且與其他鱗片一起蛻皮,一起更新。因此,它的眼睛不能閉合,就是睡覺或死了也是給人一種睜著眼的感覺。
昆蟲的複眼:看起來很厲害
蜻蜓複眼中的小眼睛數量是一般昆蟲的10倍。攝影/袁明輝
複眼是昆蟲主要的視覺器官,具有感受物體的大小、形狀和顏色等功能。昆蟲的複眼包括了重疊像眼和並列像眼兩種類型,重疊像眼具有聚光作用,可以感受到低強度的光,但是解析度較低;並列像眼沒有聚光作用,解析度較高。大多數白天活動的昆蟲具有並列像眼,夜晚活動的昆蟲具有重疊像眼。
分子生物學、視網膜電位和行為學研究結果均表明昆蟲對紫外、藍和綠光最敏感。
相比於脊椎動物的眼睛,人們普遍認為昆蟲視力不好。的確,昆蟲的複眼雖然由許多小眼組成,但它們的視力遠不如人類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2米,蒼蠅只能看到40-70毫米。可是,昆蟲對移動物體的反應卻十分敏感,當一個物體突然出現時,蜜蜂只要0.01秒就能做出反應。捕食性昆蟲對移動物體反應能力更加迅速敏捷。
昆蟲與人類一樣,可以分辨不同的顏色,但與人類感受的波長不同。昆蟲能感受到的波長範圍為240(紫外光)-700(黃、橙色)毫微米。蜜蜂不能區分橙紅色與綠色;蕁麻蛺蝶看不見綠色和黃綠色。一般昆蟲不能感受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