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表情之- - 。在社交場合,微笑是最好的「潤滑劑」。美國精神病學專家威廉.弗萊因博士強調:生活裡不能沒有笑聲,沒有笑,人們就容易患病,並且容易患重病。可是,有的笑發自內心,有些笑卻是偽裝出來的。
英國一名心理學家發現,真笑和假笑不僅可以憑藉面部表情判斷出來,你還可以通過面部表情分析人們的內心世界。但是,形形色色的笑容並不都是發自內心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囧事:明明做了令對方反感的事,人家不好意思直接說,只是「友好」地笑笑,我們還以為對方是真心地高興,結果就好心辦了錯事?生活中,真笑和假笑有時確實很難辨別,但是假的真不了,虛假的笑容到底有哪些破綻呢?那該如何區分真假笑容呢?科學家很早就開始研究真笑與假笑的區別了。
早在1862年,法國解剖學家杜徹尼.博洛尼便在其著作《人體生理機制》一書中提到這個問題。說起來有些恐怖,杜徹尼使用的實驗品大多源自斷頭臺。他使用「電生理和放大的技術」,對頭顱每一部分的肌肉的細小變化和其帶來的面部褶皺進行分析。他發現歡樂的情緒表達在頰骨肌肉和眼輪匝肌上,前者可以被有意識地控制,後者卻只能為真實的快樂驅使。眼周的肌肉是情緒的真實傳達者,不受我們的控制,虛假的笑容是無法引起眼輪匝肌收縮的。
有的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當人們觀看喜劇時,顓骨肌肉和眼輪匝肌就會收縮,也就是出現了「杜徹尼微笑」。並且,積極情緒也和「杜徹尼微笑」的頻率密切相關。難道歡樂的情緒真的能夠控制面部肌肉?對此,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教授和肯塔基州大學的華萊士.法爾森教授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最終,他們設計出一整套識別人類面部表情的編碼系統,能夠成功破解人們的真實表情,其中就包括真笑和假笑。他們的研究成果被編劇們搬入熱播美劇《Lie To Me》,受到觀眾的追捧。艾克曼教授也在2009年5月被列入美國《時代周刊》「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名單。他們通過大量臨床實驗得出結論:喜悅產生的真笑與故意收縮面部肌肉引起的假笑是不一樣的。真笑時嘴角上翹,眼睛眯起。此時,面部主管笑容的顴骨主肌和環繞眼睛的眼輪匝肌同時收縮。
因為真心流露的笑容是自發產生的,不受意識支配,因此,除了反射性地翹起嘴角之外,大腦負責處理情感的中樞還會自動指揮眼輪匝肌縮緊,使得眼睛變小,眼角產生皺紋,眉毛微微傾斜。假笑時只有嘴角上提。偽裝的笑容是通過有意識地收縮臉部肌肉、咧開嘴、抬高嘴角產生的。與真笑不同,此時眼輪匝肌不會收縮,因為眼部肌肉不受人的意識支配,只有真的有感而發時才會發生變化。有些人假笑時動作很誇張,面部肌內強烈收縮,整個臉成一團,給人造成眼睛眯起來的假象。但注意,假笑時眼角的皺紋和領斜的眉毛是沒有辦法偽裝的。也就是說,如果遮住個人面部的其他部位,只露出眉毛和眼睛,若是真笑,依舊能看出來對方在微笑;若是假笑則會看到一雙毫無表情的目光。
開懷大笑的內心世界
與微笑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大笑了。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眼睛和嘴,強烈的愉悅悄給經產生,就會觸發聯輪旺機的同的明在眼輪匝肌的強烈收縮作用下,笑容中眼瞼最明顯中的變化是下眼臉會凸出、變短,向上提升並遮蓋部分虹膜下緣。同時,由於上下眼臉的相互擠壓,在眼角外側會出現魚尾紋。由於臉頰的降起和模升,臉頰和下眼瞼之間形成笑容特有的紋路。特別細微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大笑時眼睛的閉合更多是從下往上的,下眼臉繃緊並向上閉合為主導,上眼臉的下壓動作非常小。
這樣的眼瞼閉合形態特徵只會出現在笑容中,在其他表情的眼瞼閉合動作中,都是以上眼臉的動作為主導。正常的閉眼,上眼瞼會垂下來,使眼瞼線呈向下彎曲的弧線,而笑容中的眼瞼線在眼球的正中間位置。我們經常說,有些人生得一副笑眼,這就是因為這種特別的眼瞼閉合形態,在某些面孔上會使眼瞼的曲線翻轉過來,呈輕微弧頂向上的曲線,因此只需要簡單的兩道向上拱起的弧線,就可以描繪出一雙生動的笑眼。大笑也會配合劇烈的痙攣式呼吸,因此眼輪肌會自動收縮,以保護眼睛不受內壓升高的傷害。這是一種反射動作,和咳嗽、打噴嚏、痛哭的生理機制相同。因此,笑的時候如果眼將嘴角翹起,雖然能表達笑意,但那只是禮節上的需要。只要願意,人可以在任何情緒狀態下擠出微笑,但心情不好的時候,眯起眼睛來笑的難度,比刻意哭的難度還要大。
平時話不多卻放聲大笑的人,他們大多是外冷內熱型,是非常可靠的朋友。在與陌生人交流中,他們顯得十分內向,甚至木訥,但實際上,他們只是不適應迅速與人交心。在與他們交往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發現,他們對朋友十分友愛,在一定的時候,可以為用友做出犧牲。所以,雖然他們看上去並不是很愛交際,但真心想和他們交朋友的人卻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