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地球表面上,如果一直沿著某一個方向前進,最終將會回到出發的原點。在16世紀初,航海家麥哲倫正是通過環球航行直接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那麼,如果到了宇宙中,宇宙飛船從地球出發,一直朝某個方向不斷前進,最終會到達宇宙邊緣,還是會回到地球上呢?
當宇宙飛船離開半徑1光年的太陽系之後,將會進入星際空間。如果宇宙飛船能夠從垂直於銀盤的北面飛行,就能更快飛出銀河系。因為銀河系是盤狀的,銀盤直徑可達10萬光年,而銀盤厚度只有大約2千光年,太陽系位於銀道以北100光年。
離開銀河系之後,宇宙飛船將會飛入星系際空間。接下來,宇宙飛船還要穿過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團、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而且還要擺脫巨引源的引力束縛,最終才能去往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中。
但宇宙非常大,動輒幾十萬甚至幾億光年,宇宙飛船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才能飛出銀河系,更不用說更遠的地方。這裡討論時,忽略時間因素,不考慮飛船上太空人的生存問題。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宇宙的半徑有465億光年。然而,即便宇宙飛船能夠飛到距離地球465億光年之外,它也不會到達宇宙的邊緣,這是因為465億光年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宇宙飛船飛出可觀測宇宙之後,將會進入不可觀測宇宙中。
受到光速以及宇宙存在時間的限制,我們無法看到不可觀測宇宙,不清楚那裡會有多大。保守估計,宇宙不可見部分的半徑將近12萬億光年。另外,整個宇宙也有可能是無窮無盡。
至於宇宙飛船最終是飛到宇宙邊緣,還是回到地球上,這取決於宇宙的幾何形狀。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質和能量會導致平坦時空發生彎曲。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對空間的整體作用,會讓宇宙呈現出某一幾何形狀。因此,宇宙的形狀是由宇宙質能密度所決定。
開放的宇宙
如果宇宙的質能密度等於或者低於某一臨界值——宇宙臨界密度,那麼,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所產生的引力不足以對抗暗能量的負壓效應,這意味著宇宙空間會持續膨脹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宇宙都是無限且無界的,宇宙的幾何形狀要麼是平坦的,要麼是馬鞍形的開放結構。如果宇宙飛船在這樣的開放宇宙中不斷飛行,它永遠也無法飛到宇宙的盡頭,也不可能回到地球上。
閉合的宇宙
另一方面,如果宇宙的質能密度高於宇宙臨界密度,那麼,宇宙有足夠強大的引力把空間壓縮成閉合的狀態,並使得空間最終停止膨脹,而轉向坍縮。
在這種情況下,宇宙是有限且無界的。如果宇宙飛船在閉合空間的宇宙中飛行,那麼,它將有可能會完成環宇宙飛行,並且最終飛回地球。但考慮到空間的膨脹和坍縮,當宇宙飛船回到最初的空間時,地球有可能已經不在那裡了。
此前,結合宇宙學標準模型和觀測數據,天文學家推測我們的宇宙可能是平坦的。但今年《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刊載的一項研究[1]表明,我們很有可能生活在一個封閉宇宙中,置信水平超過99%。
參考文獻
[1] Eleonora Di Valentino, Alessandro Melchiorri, Joseph Silk, Planck evidence for a closed Universe and a possible crisis for cosmology, Nature Astronomy, 2019, doi:10.1038/s41550-019-09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