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隨著人民逐步富裕,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古人云:亂世藏黃金,盛世談收藏。那麼在這個前所未有的好時代,不少人被鈔票收藏所吸引進來。
不過,在光明的地方再所難免隱藏汙垢。除了傳統做假之外,在鈔票收藏中也會出現鈔票的變造、臆造情況,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從根源上講,是由於「好奇害死貓」,奇怪的東西除了新鮮感,還使人認為「物以稀為貴」,會有巨大升值價值。真的,萬一實現了呢!當時,我也報著這個思想,買了一張「紅水壩」,期待什麼時候賺一筆。
這就是代號「紅水壩」的鈔票,屬於第二套人民幣中的五角券。這也是第二套人民幣中最便宜的!劃重點:便宜。
與正常的水壩相比,正面主色整體偏紅,故有「紅水壩」之雅稱。當然,這個五角水壩還有深淺之分,可以理解為印刷時墨量偏大或偏小。
當我看到此圖以後,再將我那蹩腳的印刷知識撿起來,恍然大悟,這肯定是「吃藥」了。答案很明顯:臆造者用藥水處理,使紫色油墨變為了紅色。
之後,又相繼發現了同類「產品」。
第三套人民幣五角券背面「漏色」票與正票對比。
露出馬角的一半漏一半不漏的情況。看似很厲害,實際上不可能出現。
同樣便宜的還有第三套人民幣的二角券,都是如此。
下面是分析時間。
傳統的印刷是膠印印刷,是網點印刷,通過對大小頻次不一的網點組成印刷的圖像。如果要形成彩色效果,那麼只需要有四種不同顏色網點疊加就能組成彩色圖像,這四色分別是黃、品紅、青、黑。
而鈔票印刷是專色實地印刷。怎麼理解呢,舉個慄子。要印刷一個紫色的人像,在鈔票中只需要一個專門的紫色去印刷,而不是用黃品青黑去疊加而成,構成人像的線條是實實在在的線條,而不是用網點去模擬的虛線條。那麼,就沒有所謂的漏色一說了。答案只有一個!
如果說可能拿錯油墨呢?這是在狡辯。如此明顯的色差,蝦呀。
如此多的漏色都出現在便宜品種中,為了節省臆造成本。而「漏色」多為淺色,還是由於那個年代淺色油墨的穩定性低於深色油墨,通過化學藥品、有機溶劑、白熾燈光處理處理,「漏色」珍品就製作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