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韓國總統樸槿惠被罷免,首爾爆發大規模衝突,並有多人死亡。而與動蕩的政局相比,首爾的經濟也好不到哪裡去。最近一段時間來,韓國首爾免稅店和東大門市場人氣跌到冰點,一片慘澹,整個旅遊業急轉直下。
過去買一個熱銷的化妝品,付款排隊需要等半個小時以上,現在收銀臺前門可羅雀。
一位化妝品櫃檯店員跟記者抱怨:我們的顧客主要來自中國,這幾天中國顧客越來越少,一天賣的化妝品不到往日的五分之一,如果長期下去,可能要關門了。
韓國網民開始抵制中國產品了,但是……
據韓媒報導,作為對中國網友抵制韓國貨的「報復」,韓國社交媒體上爆發了「抵制中國產品」的行動。
中國的青島啤酒、小米、華為、海爾、TCL、中國製造的泡菜等等都遭到了韓國網民的抵制,此外,韓國赴中國遊也受到波及。
韓國《朝鮮日報》:
韓國國民日報:
韓國MBN網站:
韓聯社發表評論文章稱,在韓國的進口啤酒中,青島啤酒排名第一,這場衝突令人遺憾。
不看不知道,原來青島啤酒和小米在韓國賣得這麼好。
韓國朝鮮日報報導稱,青島啤酒2000年首次進入韓國市場,2014年起躋身人氣進口啤酒。
那一年,整個亞洲都在流行韓國的「炸雞啤酒」,但韓國卻流行「青島啤酒配烤羊肉串」。
2017年,青島啤酒超越荷蘭品牌喜力,成為韓國最暢銷的進口啤酒。
另一樣遭到抵制的食物是中國生產的泡菜。
韓聯社3月6日報導稱,根據世界泡菜研究所的數據,2016年韓國泡菜進口額同比增長7.3%,以1.21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99.9%來自中國,六成以上的韓國餐館供應中國泡菜。
現在,韓國人泡菜不吃了,中國的電子產品也打算不用了。
韓媒稱,中國的小米移動充電寶因性價比高,在韓國的市場佔有率達到60%;
小米和華為的智慧型手機、高性價比的TCL電視、海爾洗衣機等,也漸漸在韓國拓寬了市場。
韓國SBS報導稱,除了不買中國產品,韓國許多學校和家庭還取消了已經訂好的中國旅遊計劃。
有趣的是,臺灣PTT上評論這件事的畫風竟是這樣的:「坐看好戲」、「全世界都在用中國製造,怎麼抵制?自己種田算了」……
大陸網友則不屑一顧:好怕怕啊,你們儘管抵制,覺得痛癢了算我們輸。
然後,青島啤酒的官微評論,就變成了這樣:
投資,就上國資系平臺——白菜金融!
作為一個受到越來越多投資人青睞的理財平臺,
白菜金融,不僅操作靈活、門檻低,
而且合規建設成果顯著,
先後獲得ICP經營許可證、上線銀行存管系統,
並獲得商務部頒發的3A級信用評級
累計成交額逼近8億
展示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