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電子產品視頻終端的使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疫情期間,很多人在網上辦公,青少年參加雲課堂。6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眼總體發生率為53.6%,大學生總體發生率超90%。
據全球調研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數據,2018年,我國眼鏡產品市場規模為833.28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1004.6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81%。
「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人情,300元賣給你是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行情。」這麼一句順口溜常常被用來形容行業的「暴利」,事實真的是這樣的麼?
「一副眼鏡的毛利大概在80%左右,淨利潤甚至連10%都不到,剩下的70%基本上是抵消房租、水電、裝修、人員、設備損耗等成本支出,這些支出中又以房租和人員最多。」在北京市朝陽區經營眼鏡店近5年的張川告訴記者。
以設備為例,張川介紹說,一套全自動綜合驗光臺價格就超過10萬元,一臺全自動磨邊機也要近10萬元,再加上焦度計、驗光儀、驗光鏡片箱等輔助計量器具,一家相對成規模的眼鏡店僅設備這一項需要投入至少30萬元。
不過,張川也坦言,由於信息不對等,服務不透明,在銷售過程中確實會存在部分銷售者加價銷售、以次充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