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姜永平所在單位開設第三產業。籌備初期派她前往哈爾濱大光明眼鏡店學習了三個月驗光。回到長春後,為了提升專業水平,她先在南關區醫院學習檢影驗光,後多次前往吉大醫院眼科參觀。她說服了吉大醫院眼科主任,參加了考核,用出色的成績獲得了學習電腦驗光的機會,時長兩年。
那個時候,她已經是長春市最忙碌的眼鏡店經理之一了。當時,長春只有兩三家眼鏡店,驗配需求很大,她每天都要加上幾個小時的班,對著炮筒式的焦度計檢驗車間送來的眼鏡片的光度。
為了引進全自動驗光儀,她多次與廠長據理力爭。最後,她說服了分管工業局、市銀行、外匯管理局,辦妥了銀行貸款、外匯手續等,為單位引進了全長春市第二臺全自動驗光儀。事實證明,她的決定是正確的,4.2萬元的貸款在兩年之內還清。專業基礎打紮實後,企業在吉林電視臺播出了30秒時長的廣告,市場反響熱烈,單位的名號一下子就被消費者記住了。
1984年,她完成了一次蛻變。省委與外經貿局合辦華採公司,主營眼鏡驗配和彩色擴印。她負責眼鏡驗配的全部工作,從零開始。甫上任,她就馬不停蹄地到北京、天津出差。因為,她負責購買的設備久久沒能到位。北京海關的報關物品中轉站,足足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貨品堆積成山。海關人員看過貨品單,用手一指:「在這裡,你自己找吧。」她就一個人在一堆又一堆貨品中找尋。最終,她憑藉一己之力將設備押運回到長春。
設備齊全後,團隊火力全開。自1984年4月1日開業以來,每天的驗光峰值可達120個,眼鏡銷售量達百餘副。對於總共只有5人的驗配團隊來說,加工速度完全趕不上市場需求量。她以身作則,通宵達旦地加班加點。即使這樣,最長的取鏡周期達到了45天。
直到姜永平找到了一位磨鏡老師傅,這種情況才得以好轉。令她記憶猶新的是,每天下班整麻袋往老師傅住宅搬眼鏡。那個時代,眼鏡就是暢銷品,只要產能足夠,就不愁銷路。同期,企業也率先引進了自動驗光車,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在不斷的學習借鑑中,企業快速發展,而她的閱歷也越來越精彩。
1987年2月16日,姜永平接管華採公司彩色擴印部門。引進了柯達設備後,東北的同行常常有人來參觀學習取經。
1993年,她走上了創業之路。拿著東拼西湊的啟動資金,先從彩色擴印開始,起名「富士華」。貴人相助,加上自己的商業才幹,她熬過了創業初期,並於1997年1月開始眼鏡零售,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處事原則融入其中。從1家店到17家店,科技立店、嚴格管理、誠信經營,是企業不變的宗旨。
數載經營,碩果纍纍:企業已經取得連續20年產品100%合格的驕人成績;在吉林省一級店和省級百姓放心店的考評中,兩次都被作為管理的樣板店模式向吉林全省推廣;2007年,獲得長春市知名商標證書;2008年,獲得吉林省著名商標證書;2012年,獲得吉林省首屆驗光配鏡職業技能競賽優秀組織單位,並在競賽中獲得了驗光組第一、第二、第三的好成績;2013年,被評為吉林省眼鏡行業誠信經營服務示範店;在2014年全國驗光與配鏡職業技能決賽中,企業員工榮獲配鏡組全國第一、第二的最佳戰績。
距離她進入眼鏡行業,37年時間過去了,從青蔥年華到花甲之年,從國有體制到集體體制,再到市場經濟,她的名字始終與她的專業和事業相連。透過時代的紛繁,她身上的浩然正氣和敢拼敢搏讓人心生敬畏。
一個人的傳奇,需要自己不斷努力;而一個企業的傳奇,則需要許多人的奉獻。而她一直在做的是,為更多的人打造成長平臺。
透過傳奇,受益匪淺:萬法歸宗,無專不破;為人處世,不忘初心。
來源︱《中國眼鏡科技雜誌》2017年9月上半月刊(科技刊)。作者:熊澤;攝影:張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