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衡水市棗強縣工行上班的的張煥青女士,碰到一件讓她既氣又樂的事:生氣是因為一「熟人」通過手機號加了她微信,一上來就要她的銀行戶名和卡號等個人信息,警覺的張女士判斷對方是騙子;可樂的是,張女士經過一番鬥智鬥勇,對方終於露出馬腳,將張女士拉黑。
當天中午,一「熟人」通過搜索張女士的手機號請求加微信好友,張女士點了同意,結果下午事兒就來了。
張女士介紹,這位「熟人」讓她幫忙把30000 塊錢轉給「熟人」的另一位朋友,對方的理由是:「我跟他說是你借他的,這樣過幾天我才好開口要回來。」
於是,這位「熟人」向張女士索要個人銀行戶名和卡號,稱要給張女士打30000元錢。
因為張女士在銀行工作近四十年,警惕性比較強,她透露,「熟人」是通過一兩次業務往來認識的,並不是朋友、同學或親人等親密關係,平日也沒有交往,對方突然有這樣的要求,讓她感覺很突兀。張女士意識到,對方應該是騙子。
張女士認為絕對不能把個人信息透露給別人,便稱,可以幫「熟人」墊付錢,打給其朋友,並索要了對方的銀行帳號和戶名。
得到銀行卡號和戶名後,張女士就開始刺激對方稱:就這點手段嗎?還騙人呢?結果,「熟人」就直接把張女士拉黑。
後來,張女士獲知,「熟人」的手機號被盜,因為她在其通訊錄中,便成了被詐騙對象。
在銀行,張女士碰到不少客戶被騙的案例,多為通過各種手段讓客戶匯款,欺騙對象多為老人;
微信與手機號綁定,同時綁定著銀行卡等重要的個人信息,騙子已知道自己的手機號和微信號,如果再得到銀行卡號和戶名,卡裡的錢就很容易被盜取。
在此提醒大家:隨著科技的進步,詐騙手段越來越高,令人防不勝防,如果遇到「熟人」索要個人信息或借錢、匯款等要求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通過視頻、語音聊天或打電話等形式核實對方信息,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