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這首經典兒歌《我愛北京天安門》,伴隨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長。大家恐怕不知道,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一對上海堂姐弟。寫歌那年她19歲,他才13歲。一個小學生,是怎麼寫出這樣朗朗上口的歌詞的?一名玻璃廠的普通女工,又怎麼為這首兒歌譜曲的?來聽聽金家姐弟的故事。
三分·天下工作室
小學生有感而發
《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歌詞創作於1969年,那一年金果臨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學五年級學生。他受英語課本上最簡單的兩句話「I love Beijing, I love Tiananmen」啟發有感而發,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普通的孩子對祖國對天安門的熱愛。他的堂姐金月苓當時是上海玻璃廠的一名女工,家對面有一所學校,她經常聽到學校裡傳來孩子們的歌聲,就想要寫首歌給孩子們唱。她找到當年刊登兒歌的小冊子,挨個譜了曲,其中有一首就是她的堂弟金果臨的《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的歌詞四易其稿,三年後才正式定稿,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首歌的詞曲,將這首歌向全國推廣開來。
不願歌曲被改編
1980年,這首歌曲獲得「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1954至1979年)」二等獎,姐弟倆也領到第一筆獎金:每人17.5元。近幾年,曾經有人分別找到金月苓和金果臨,提出對這首歌曲進行改編,特別是想改動原有的歌詞,使其變成廣告歌曲。對此姐弟兩人早有共識。金果臨說:「這個詞是我自己的詞,改一個字都不行,曲是她的曲,改一個音符都不行。」金月苓說,「我們不在乎賺不賺錢,我們不願意這歌被別人改編。」如今這首歌網上到處都可以免費下載,有人建議他們收取版權費,被他們拒絕了,金果臨說,這首歌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它屬於全國人民、屬於時代,感恩祖國,這一輩子為大家做了這麼一點事,就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他已經很滿足了。
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報》上刊登的《我愛北京天安門》詞曲 陳盈文攝「1988年,我因為工作去北京考察,到了北京後的第二天,天剛亮,我就坐公車到前門,然後走向天安門,遠遠的看見天安門,我就流淚了。我在心裡對自己說:北京天安門,我來了!這首歌一直默默埋在我心裡那麼多年,我的激動別人不會懂。路人只要有人走過去,不管是叔叔還是阿姨,我都請他們給我拍張照片,留下了無數張合影。我當時只有一個感覺,只要能和天安門合張影,我這一輩子,就滿足了。」金果臨說
愛國情書寫一生
這首歌點燃了金月苓對音樂的熱情,她後來考上中央音樂學院,成為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的一名音樂編輯,現在仍然在創作兒歌。金果臨則響應號召在五四農場工作5年了之後,回到企業工作到退休,如今63歲的他被原來的企業返聘繼續發揮餘熱。他們還可能有「第二次合作」嗎?姐姐金月苓說,她一直有這方面的想法,鼓勵弟弟寫詞,但金果臨始終沒有「動作」。金果臨說,放下筆許久,文化上沒有這個底氣了。對於金家姐弟來說,一輩子妙手偶得地創作了這樣一件作品,便也足以書寫一生。
三分·天下工作室 錢瀅瓅
部分綜合自周到
編輯 唐夢葭
星標☆小新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