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5歲的彭慶文服從組織安排,到和諧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從反貪的第一線又走上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貧困戶沒脫貧我不走,貧困村沒摘帽我不走,貧困面貌沒解決我不走。」這是彭慶文第一次到和諧村時許下的三個承諾。他在工作筆記本扉頁上莊重寫下:「我們做的所有工作都是群眾工作,為了人民群眾我們必須做好所有工作。」
秉著這份初心,帶著這份執著,他擰緊了發條,用生命為群眾謀幸福,為鄉村播希望。
為了把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到位,儘早實現脫貧,彭慶文走遍了和諧村的每個角落,了解到村裡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後,群眾用水、用電、出行都存在問題。
他輾轉多個職能部門,協調爭取項目資金170萬元,將進村的3.2公裡泥濘路硬化,恢復了客運班車通村線路,完成飲用水改造64戶,給村裡新增變壓器一臺、電力線路一條。
產業是和諧村的突出短板,他為56戶貧困戶量身定製脫貧方案,先後引進梔子花合作社項目1900餘畝、雜交水稻制種項目200畝、木材加工企業2家,與幫扶企業合作推行「公司+農戶」家禽養殖模式,免費提供雞豬幼苗,並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養殖和銷售,千方百計為貧困戶增收。
截至2019年,和諧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3000元增長至8000餘元,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7%。除8戶兜底戶外,其他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實現了整體脫貧目標。
「扶貧要有為民情懷,只有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才能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這是彭慶文寫在工作筆記上的一句話。正是這種為民情懷,他始終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竭盡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貧困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但彭慶文卻倒在了扶貧的路上。
2019年7月,單位組織體檢,彭慶文因為扶貧工作一推再推,直到12月份才抽時間去體檢。然而,體檢結果顯示他「轉氨酶」指標過高,10天的住院治療後,他卻等來了自己身患肝膽管癌的消息。
面對如此重大變故,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聯繫單位政治部,「我的身體可能不行了,請組織另外安排扶貧幹部,千萬別耽誤了扶貧工作。」2020年5月13日,彭慶文積勞成疾,醫治無效不幸離世,享年58歲。
繼任的和諧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楊紹峰在日記本扉頁寫著:「彭書記克己奉公、一絲不苟的精神,時刻影響著我。我現在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有多重,我一定不會辜負組織的信任與群眾的期盼,努力帶領和諧村早日實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