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上人人,突然彈出一條消息「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人人站內信功能即將下線,感謝您的支持……」。人人網,這個陪伴了不少人的,我們這一代人最初的社交網絡,就這樣從行動上開始了最終謝幕。
其實人人的沒落不是一個新的,甚至值得一炒的話題了。自從微信朋友圈出現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表示,好久不上人人了。偶爾也能看到有人在微信發布留言,說把人人客戶端刪了什麼的。
人人上也是冷落清秋。我有195名好友,但每天更新的新鮮事不會超過10條。人人網的沒落,已經是個不爭 的事實。但大家也並沒有太大反應。也就是等著,等著,看它就像個老太太一樣,一點點虛弱,一點點離我們而去。她病了太久,以至於無論再發生些什麼,大家都不會大驚小怪了。
我本來也是習慣了人人緩慢死亡的一員。直到昨天,看到那則消息,才忽然意識到,連人人網自己都已經開始認命,裁減功能和部門,承認自己的失敗了。莫名地,竟有一種蒼涼。
我不是最早的一批人人網的用戶。
還記得是在高二的時候,有一次班裡發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上校內網,與清華北大的學生作朋友」的廣告。那是我對社交網絡的第一次接觸和印象。
只不過,那時我還是個相當堅定的反網絡反娛樂主義者,不用手機,沒有QQ,很少上網,對各種新鮮事物也遠沒有今天這麼敏感,願意嘗試。
猶記得我當時的那個奇怪反應:「我為什麼要與清華北大的學生做朋友啊,我又不認識他們,我還只是個高中生啊。。。而且突然就去認識感覺好奇怪。。。"
對社交網絡發展比較了解的同學看到這裡可能會心一笑,這樣的宣傳口號和方式,完全是照抄當年大洋彼岸剛剛興起的Facebook的宣傳。Facebook起源於哈佛,以哈佛為中心向外傳播。誰不願意與哈佛的學生交朋友呢?於是借著這股機會火了起來。
這是中國同行向美國同行學習啊,可是當年並沒有打動我那個毛頭小子,有時想想還有點好笑,有點可惜呢。
高中時光,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學用了人人。不過我有時看到一些老用戶,日誌可以往前追溯到2008、2009年,估計就是那時候的事情了。
現在想一想,我一定錯過了太多。當時社交網絡對所有人都是新鮮的、好奇的,每個人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遇到陌生人來加好友,沒準兒也會通過。不像現在,網際網路的社交禮儀已經固化為了我們生活常態的一部分,不太會再去「越雷池一步」了。
想來還錯過了好多好多八卦,各種班裡班外的家長裡短,私語偷笑。那時候,還可以在人人網上談戀愛,一大幫同學好心又好玩地旁觀,猜測,八卦。當然,估計也惹過不少是非,惹出不少淚水,友盡了不少人。
上了大學,我還是沒有人人。但估計班上,系裡每一個人都有了,我是個另類。我是到考GRE的時候,大約大三,才第一次註冊了人人,有了個人人帳號。我加的第一個人,好像還是那個GRE輔導班的同桌。當然,我們後來的網絡對話加起來估計也不超過50字,輔導班結束,也就回到各自的學校了。畢竟沒什麼交集,也沒熟到那個程度。
然後,就是計算機的人人時光了。我還記得第一次加好友的忐忑,點進人家的主頁,卻拿不定主意要不要點進「好友申請」,申請內容怎麼寫,青澀而稚嫩。後來又發現自己進入人家的主頁會留下腳印,瞬間覺得好混亂,總之,all was a mass。
在我進入人人的時候,人人已經發展很多年了。我一下子被扔到一個龐大的體系中,暈頭轉向,畏手畏腳,不知所措。
這與微信的故事完全不同。我接觸微信時,幾乎是最早的那批玩家。我一點點看著微信成長起來,熟悉它的每一個功能。它就像一個屬於我的舞臺,我在舞臺上,敢於盡情地,無拘無束地展露我的身姿。
還記得我剛用人人時,高中一個同學來打個招呼「好久不見」,我卻不知道回復什麼,當時找了半天,半天,終於才在表情包裡找到個當時認為最友好,現在看來最傻的「微笑」的表情,回了句,「好久不見 /微笑」,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對了那時「呵呵」一詞還沒有臭大街呢)
開始大家用人人都是用電腦上,那時大家的激情也比較高,經常每天能刷個三屏四屏還沒刷完。我雖然自己極少發聲,但經常想看完。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人人網。
後來,人人出了手機版。我在之後不久也有了ipod,於是就下載了人人手機版。記得我坐在北航圖書館複習通信原理的時候,我在吃晚飯前和回來後,休息一下,看看人人手機版。那一年北京的作文高考題目是守鐵路的老人,人人上還出現了一篇神文,說老頭叫GPA。現在想想,都是很有意思的事。
再往後,我用上了iphone手機,又到了美國,無線網絡發達,人人從電腦徹底轉到了小小的屏幕上。我在這小屏幕上,見證了微信日漸火爆,人人逐漸冷清。卻也並沒有覺得什麼。
偶爾回想起來的,當我坐在這裡敲字時,似乎是人人也做了不少嘗試,用過小黃雞,走萌化路線,各種新的表情和貼紙,但估計沒有人用過了。
前幾天,給一個朋友轉一篇好久以前人人上看到的文章,記不得是多少時候了,終於又登陸了一回人人網頁版。太久太久了,久到我都忘記上次登陸網頁版,是什麼時候了,久到我險些連自己的密碼都忘了。
說真的,我是眼前一亮的。很萌很卡通的界面,柔和的藍色,非常有親和力的界面——比起美國的同行Facebook那簡單生冷的布局,我還是更喜歡這個。
抱歉,我達達的馬蹄是個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然後就是收到站內信下線的通知。我也無意挽留這項功能,只是為之惆悵,嘆息一下。
假如為人人網做個升華,尋點意義,那我會喊出來,這是一代人的青春啊!
多少懵懂的歲月,青蔥的往事,笑聲鬧聲哭聲喊聲都在這裡,每個人翻開各自的人人記錄,讀到的都是自己,是自己的日記,是自己的曾經與點點滴滴。
而這青春,就是這文字,這符號,凝固在這裡;化作網際網路上的一串記錄,或許最終躺在某個機房硬碟的角落裡,隨著人人網一起消逝。往地心下沉,下沉……
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就這樣,曾經那麼鮮活地集中在一起爆發出來,又這樣黯然消隱。最終就像之前的每一個時代的人群一樣,他們的青春,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來。
黛玉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人人網走遠了,但懷念它的人,可能並不多。
我不知道這篇悼文該發往何處,是人人還是微信。因為,現在連我,都不會去閱讀人人上原創的日誌了。
人人網為什麼不但沒成為中國的 Facebook,反而日漸式微?
魏喵俠
原因太多了,但是最重要的就兩點,人不行,做錯了事。
1)人不行不是說陳sir的能力不行。
相反,陳先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投資家,如果其不想那麼多,躲在背後做一個風投,今天的成就不一定在劉芹,張穎之下。問題就出在,他想的太多太多,很多不該他幹的事情,他都去幹了,但是他又是個偏偏不懂網際網路的人。
唐初有一道規定,叫做「不歷州縣不擬臺省」今天的各行各業的網際網路從業者,不管是富的流油的程式設計師,還是高大尚的產品經理,還是像我這種苦逼兮兮的運營屌絲,又甚至是售後,客服,你們都有可能當上CEO的,這話不是吹,是真的實話。理由很簡單,你們都知道整個行業運行的大體機制,因為這些崗位的工作決定了,其會和上下遊打交道,摸清整個或者部分產業鏈的上下部分。
但是陳sir不是啊,他不是一個網際網路從業人員,他是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在別人看不上人人這個破東西的時候,他一眼瞄準了其價值,但是卻做不好啊。不是不努力,真的做不好。
同時奉勸一句,如果要創業,在戰略方向多聽聽你的投資人,但是對於產品細節和運營手段上,千萬別資本人士的意見。今天我依舊覺得網際網路是個屌絲的行業,並不是因為錢少,而是這個行業對於接地的要求遠遠大於對於戰略的把握,你如果選錯了方向,後果是你做不大,但是你做爛了產品,那麼只有死路一條。
2)第二個,就是運營的方向一直在作死。
能永遠活下去的社交產品都是把自己定位成工具來做,所謂工具,大致有兩條要求,其一是滿足用戶的交流需求,這個簡單。其二是不對用戶施以任何影響性的行為,這裡包括對用戶正面或者負面,以及任何試圖說服以及改變用戶原本觀點和價值觀的行為。說得簡單一點,沒有價值觀的,沒有政治正確的社交產品才是好產品。
但是人人顯然把這一項做糟了,生活化內容越來越受打壓,而新聞性的內容卻越來越受吹捧,一個門戶網站才喜歡做的事情,卻被一家社交網站如獲至寶,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是結果卻顯而易見。正常的社交屬性被摧毀的體無完膚。
帶來的後果是,原本平平無奇的社交網絡,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全民大聯歡,在用戶內的傳播效果大大增強,然後各種代購,段子手,廣告狗紛沓而來,至此,內容是全毀了。
總結一句話:好的運營達到三個要點。
1)靜悄悄的氛圍,平緩而不死
2)莫談國事
3)別貪心新聞屬性的傳播。
不是人人太封閉,而是做了太多原本一個社交不應該做的事。
王夢雨
人人太封閉,話題封閉在校園裡,封閉在「登錄查看完整內容」裡。
事實是,人人從09年開始就一直在「努力」的走出校園,最典型的就是從校內網改名人人網,他可不是太封閉,只是想開放沒開放起來而已。
說回正題,人人網的運營和策略一直換來換去搖擺不定,在我看來才是衰落的關鍵。
不如先問這麼個問題。
你為什麼會在一個社交網站上加一個人?
豆瓣可能是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知乎可能是因為他的專業知識吸引了我;微博可能是因為他是個名人,諸如此類。
那人人呢,最常見的理由是「他是我同學」
所以當你們不再是同學,那這個社交的需求就淡了。
所以,一個直觀的現象是,好多人基本畢業之後就很少用人人了,很多人的感覺都是,畢業之後再上人人,都沒什麼東西可看了,所以不用了。
為什麼畢業之後就不用人人了,是個挺有意思的現象。我個人覺得大約是這麼幾個原因:
1.人人的關係是學校為主,曾經有個人人狀態,叫「有種人際關係叫我有他人人」,雖然人人也是個強社交產品,但其實比之微信要弱一些:我可能不會隨便因為一個人跟我同校,就在不了解的時候給他我的手機號、微信號(因為它相對偏私人,我個人會傾向於給已經熟悉、有一定了解的人),但我卻可能因為他跟我同校就加了他人人。
所以其實有個問題,微信來說,他是真的把人分成好友/非好友;但人人不是,好友、非好友之間,還存在一種「我有他人人但不認識」的關係。
這樣就會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你人人timeline上一大半的人,其實是你不關心的、同時也懶得看的,這部分人的存在,會影響你看到不想看的內容,比如各種腦殘的「不轉不是中國人」、「莫言最美的十個句子:我很傻,你別對我好,我會當真」等等(是,我知道有屏蔽以及特別關注功能,但是普通用戶會不會用是另一回事);
第二,好友組成複雜,會讓人無法暢所欲言,再加上人人的傳播效果相對於朋友圈更強,面對一群不認識的人,當你不知道你的某個行為會冒犯到某些人;試想某姑娘發現自己曬了個自拍都被人分享然後諷刺了一番,那她下次曬圖的時候是不是會多斟酌一下?如果幹什麼事都要斟酌一下,那很多人可能就直接不幹了——還不如發到更「友善」的朋友圈去(朋友圈裡很少有人會當面諷刺)。
2.基於第一點(人人的關係是學校為主),又產生了一個現象:人人上用戶真正最關心的內容,往往是學校的動態——比如吐槽學校的文章啊、學校最近有什麼變化啊、哪個學院有了個漂亮的學妹啊等等;但是一旦離開學校,你的關注點就從學校變成了社會——這點上,人人又明顯不如微博,你看那裡有社會動態、有熱門事件的討論、有名人和紅人,這都是人人很難提供的。
結合以上兩點,想發東西的時候不如發在朋友圈、想看的東西都在微博,兩面夾擊,人人不衰落才怪。
上面是產品的主要問題:當然產品還有太多問題我都懶得吐槽了人人動不動改版(比如時間軸版本,推了一下就不推了)、發通知(您有幾個好友在玩XXX)、傻逼人人小秘書經常發私信「快來用嗶嗶吧」挺煩人的,但是吐槽歸吐槽,對於人人這種量級的產品,這些小細節沒有能夠達到影響一個產品興衰的程度——90%的用戶沒你想像的那麼在乎這些事,他們大多數並沒有想過好的產品、好的用戶體驗應該如何。
說完產品說運營。
曾經有個著名的校內八大俗:
生活常識化妝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後悔成功錄,論文大全雅思題。戀愛金句傳送門,男默女淚蛋疼文。讀到哪句心疼了?不頂不是中國人。
好多人把這樣內容太多歸結為人人衰落的原因,這個觀點其實是有失偏頗的。這樣的內容低端歸低端,但是能增進活躍度啊,我相信這應該是人人運營kpi考核的一部分。要真按照這答案裡某些人說的把這樣內容封殺了,人人活躍度立刻減到活不下去你信不信?
但是我也不是給這種內容說好話,這樣的內容撐得了一時、撐不了一世。一個社交網站,你社交做不好,那你就該多花點心思做內容,放任低端內容不管我可以理解,那你倒是多鼓勵原創啊——人人對於抄襲完全是不管不問,前陣子更是聽說某個抄襲抄襲成性的蘇姓紅人進了人人並受到陳老總的親切接待(這蘇姓紅人有句名言:我比其他抄襲號好多了,我都是從站外往人人抄,都不抄人人網其他人的),有這樣的人存在,能怪人人網的段子永遠落後微博麼——你的段子都是抄的、過時的,我幹嘛不去微博直接看呢。
另一個問題又是產品上的,人人這種強社交做內容,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看一個人文章很好,想點進去細看,結果一看,誒,不對非好友開放看不了;點好友申請,誒,對方好友已滿——這種事我經歷過太多次了。一方面希望優質內容傳播、一方面又有權限限制、好友數限制讓你沒法舒服的看。(記得人人希望通過「關注」功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最後倒是連公共主頁這個不錯的產品都給弄砸了)
說完內容運營,再說用戶。
我一直覺得,社交網站的產品,其實應該是用戶。而人人的用戶運營……
早期08年有一批「人人網紅人」,他們紅主要是因為他們抄襲的比較勤,並不是因為原創。一度記得看某紅人爆料,她可以接廣告,但是要人人網運營的許可,同時還要給人人網分成、如果自己私下接廣告會怎麼樣呢?直接被刪了幾千好友(想像一個微博大號被刪了80%粉絲)。這種限制具體到了只能發某一家視頻網站的地步。
現在人人網倒是寬鬆多了,至少人人紅人接廣告不用分成了,他自己也生生捧起來了一批大號,我印象深刻的比如胡XX、陶X,涉及個人評價的先不說。沒錯,是能帶來不少流量,但是就一句,哪個網站是靠培養少數幾個草根大號維持活躍的,我是想不出來;至少社交網站更應該注重形式上的公平,這種捧,只會讓其他比較紅的人心理有落差,跑到別的網站去。
利益相關,多年人人網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