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腎動脈血栓(renal arterial thrombosis,RAT)的發病率與診斷方法有關,基於臨床症狀報導的發病率從1%~3%不等,根據超聲檢查的發病率從14%~35%不等,血管造影報導RAT的發病率可高達64%[1,2]。其發生的高危因素為動脈有創性操作、脫水、紅細胞增多症、重症感染、圍產期窒息缺氧、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等[3,4],其中以動脈有創性操作後(如動脈置管、動脈採血等)發生者居多。新生兒腎動脈血栓主要臨床表現與血栓範圍和程度有關,主要表現為突發性的高血壓、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少尿、血尿、蛋白尿、腎衰竭等。雖然造影檢查是診斷動脈血栓的金標準,由於其放射性及不能床旁操作等特點,目前超聲檢查仍然是新生兒腎動脈血栓臨床診斷的重要方法。
本例患兒無動脈置管及動脈穿刺史,蛋白C、蛋白S正常,以發熱起病,後出現心率快、血壓高,尿常規化驗提示血尿、蛋白尿,腎臟彩超提示左腎動脈血栓形成。考慮血栓形成可能有以下原因:①新生兒自身腎血流量低,血管直徑小,易發生血栓,本例患兒生後哺乳差,攝入不足,且發熱,不顯性失水增加,腎臟灌注減少使血管收縮,導致腎小球血運減少,易形成血栓栓塞。②感染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③新生兒高凝狀態:新生兒抗凝物質如蛋白C、蛋白S和凝血酶活性低、纖溶酶原及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低,使血液為高凝狀態。本例患兒生後發熱,哺乳差,體重下降,造成容量不足,加重高凝狀態。
該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原發病治療、對症處理、抗凝及溶栓治療。低分子肝素由於發生出血和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風險較低,目前推薦為首選的抗凝藥物[5,6]。在應用過程中,要嚴密監測凝血功能、血小板和治療效果,或者監測抗活化凝血因子Ⅹ水平達到0.5~1 IU/ml[6],及時調整低分子肝素的用量,保證治療的效果。文獻建議抗凝治療的療程為6周至3個月[5],本例患兒經抗感染、抗凝及溶栓治療,4周後血栓消失,減量維持2周後停用抗凝治療,複查未見血栓反覆。新生兒RAT的病死率高達9%~20%,其主要併發症為腎血管性高血壓及腎實質受損導致腎功能衰竭[7,8,9]。本例患兒恢復良好,未發生併發症。
臨床醫師需警惕腎動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仔細觀察其臨床症狀、體徵,當出現突發性高血壓時,應及時進行腎臟超聲或血管造影,給予抗凝治療,保證足夠的療程。若存在危及生命、臟器功能和肢體功能受損,可以考慮給予溶栓處理[6,10],用藥過程中應注意嚴密監測凝血功能,動態隨訪,以改善預後、降低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