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重要提醒:微信大改版,推送時間線被打亂,為了避免失聯,請把「企退事事有著落」設為星標!
(設置星標的方法:點擊左上方藍色的「企退故夢人生」,然後點擊右上角的三個點,再點擊「設為新標」,就完成了)
「哇,工齡30年,養老金竟然有5500元,姐,你是怎麼做到的?」
隨著家人群的一聲歡呼,我媽的養老金被傳播開來,最受刺激的還是我姨,明年和我媽差不多大,也交了30年社保,養老金才2000出頭。「還以為30年工齡也就能領3000元的養老金,沒想到領到養老金的第一個月,滿滿的驚喜撲面而來,太激動了!」一比較就有了差距,看到差距,心裡就失衡,可心裡難免嘀咕,同樣是參保繳費30年,還在同一個地方退休,怎麼養老金差距如此之大呢?羨慕之餘,原來暗藏玄機,今天給大家揭開養老金計算的關鍵點:
工齡30年,為啥養老金5500元?「社保交最低檔就行,這樣我到手的錢還能多點,反正交的錢進入了社會統籌,也沒多大用處,還不如工資多點划算!」多少人懷著這樣的心理,默認了單位不足額繳納社保的做法,無論是單位有意還是無意的灌輸,我們都應該清楚,養老金與繳費基數關係十分密切。不按照上年度平均收入參保,而是以最低檔次繳納社保,單位節省了成本,員工自己到手的工資更多了,看似是雙贏,實際上是員工養老金受損。我媽是某國企的會計主管,別看平時到手工資也就五六千,但是繳費基數平均下來相當於是150%的社平工資。為什麼這麼高呢?因為平時發的福利也可以計入到繳費基數裡,計算下來,繳費基數是高於平時的工資的,日積月累,養老金也就「越攢越多」。我媽有著3年的視同繳費年限,實際繳費是27年,所以,總的工齡一共有30年。
個人帳戶養老金,就等於個人帳戶的餘額除以170個月,也就是113830/170=670元。而基礎養老金等於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2×繳費年限×1%=7962*(1+1.5)/2*30*0.01=2986元。過渡性養老金=7962*(1+1.5)/2*3*0.014=418元。
通過上述計算,我媽的養老金就達到了4074元,這還是沒有包含利息的粗劣計算,再加上利息,只會更高,說實話,我媽很知足,這些錢足夠了。
繳費年限相同,退休所在地一樣,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在於是否有著高的繳費基數,繳費基數高,繳納的錢數就多,個人帳戶和統籌帳戶的養老金都會增高。看到別人養老金動輒四五千,不少人心生羨慕,更有人問我,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如何才能領到5000元的養老金?難!經過我的測算,靈活就業人員養老金達到5000元,那就需要持續30年的繳費,而且需要繳費高檔次,累計30多萬,這個數字令不少人選擇其他投資方式,社保次之。又加上延遲退休,越是工作穩定,越能工作到退休,越是工作不穩定,越會選擇不交社保,久而久之,養老金的差距會愈來愈大。
作為普通老百姓,社保依舊可以為我們提供最基礎的養老保障,如果實在是壓力大,建議參保最低繳費檔次,拉長繳費年限。
如果您還想經常看到我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閱讀後,給文章點個
「在看」和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