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黃承龍帶領村民們正在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永豐村練習「祭花神」儀式。
今年56歲的彝族漢子黃承龍是土生土長的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人,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祭花神」的世襲第十五代傳承人,也是當地的彝族布摩。
6月29日,黃承龍(前排右三)帶領村民學習彝族文化。
作為家中的長子,黃承龍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彝族文化知識,聰明好學的他到23歲便得到頒職,擔任第十五代「祭花神」的傳承人。
村民們正在練習「祭花神」儀式
從此黃承龍便成為獨立處理族內事務、組織活動、撰寫經文的布摩。彝族信奉不管花草樹木還是山川水石,萬物皆有靈,每年都會由布摩選定日期進行數次祭祀活動,以此來找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之道,祈求庇佑人丁昌盛,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村民們正在練習「祭花神」儀式
黃承龍正在整理祭祀法器
33年來,黃承龍組織各種祭祀活動500餘場,在他看來,花神祭祀是當地豐富而深厚的彝族文化,體現彝家人的真摯感恩善良,也表達了彝族同胞弘揚文化、增強團結、各民族繁榮發展的美好意願。
如今,作為傳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祭花神」,每年吸引著數十萬全國各地的遊客,成為當地文旅融合打造的一張金字招牌。
黃承龍(左三)和村民交流彝族文化
「只要願意學習的,我來者不拒,只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傳承,讓綠水長流,花開滿山。」黃承龍說。
6月29日,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迎豐村村民正在學習彝族鈴鐺舞
布摩,彝語音譯。是古時彝族獨立政權首領的知識分子,負責處理本民族內務,組織活動,撰寫經文。布摩通常諳熟彝族經文,通曉本民族的歷史、典故、醫藥、曆法、神話、起源。保留彝族語言文字並傳播彝族文化是其主要職能。
記 者:羅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