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爭取有故鄉的時候,都失敗了,哪個地方都不要我,我也不屬於哪個地方。」他在自傳《薄薄的故鄉》中如是寫道。
因為身份的不確定性,使得王小帥的內心始終有種割裂,這種割裂甚至是一輩子的。「我明明生在上海靜安寺醫院,可是我跟那裡毫無關係。被說成鄉下人,後來到了武漢、北京、甚至福建,又是外地人,只是去求學工作而已。」
王小帥至今能回憶起來最強烈的一次漂泊感是坐上去往福建的火車,火車開了整整三天三夜。當他第三天迷迷糊糊睜開眼的時候,窗外的景色已經全然變了。「只在地圖上見過的那個地方,完全陌生,突然有種強烈的危機感。」
擊破他心底對於故鄉最後執念的,則是十多年後再次返回貴陽。當年的小夥伴講著貴陽話,揶揄道:「你憑什麼說你是貴陽人呢,我們才是貴陽人。」王小帥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回憶說:「你心繫的這個地方,其實人家根本沒有把你看成是當地人,你早就飄走了,你是個『叛徒』、『逃犯』,那個讓我徹底垮塌了。」
此後,寫書、拍電影成為一種寄託,通過文字和圖像,物理的故鄉變成精神的故鄉。「每一個生命體都很弱小,都在尋找什麼,擔憂什麼,懼怕什麼,我用我的攝影機關心他的同時,也解放了我,使我能夠找回我自己。」
「關於生活、關於人的生命。」是王小帥給出的關於自己電影母題的答案。
《青紅》的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初,彼時距離「文革」結束已數年,工廠也從國有制改為公司股份制。王小帥對當年一個變化的記憶尤為清晰:一個私人企業家收購了原有的新添光學儀器廠,改叫公司。當時聽見「公司」這個稱謂,還是非常訝異,似乎有一點點危險的味道,廠長也不叫廠長了,叫總經理。
原有的鐵飯碗被突然打破,人們對新興的市場經濟無法想像,而當初在國家的號召下積極投身「三線建設」的人們突然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在這其中最為普遍的想法就是回鄉,因此構成《青紅》整個故事的發生背景和情感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