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殺母案」折射精緻利已主義者的人格軟肋
文/草青
北大學子吳謝宇殺母案近日再審後休庭,吳犯是死是活尚不得知。但人們最想得知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吳因為什麼動機狠下心來殺母。二是他的親屬和一些借錢給他的受害者,為什麼要向法庭求情免於吳謝宇一死?
先說第一個問題。按吳謝宇的說法,母親自父親過世後,活得很累,就覺得想幫母親解脫。本想殺母后自殺,作案後因恐懼放棄。有些基本常識的人就能認識到,吳的說法顯然是假話,死到臨頭仍然在說謊。可想對所犯罪事實仍執迷不悟,該罪加一等。今天,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的分析更接近事實。就是「他的真實動機是渴望出國,為籌錢而殺母。吳謝宇是精緻的利己者,說他內心沒有靈魂,是因為他太現實,現實到突破人性底線,現實到沒有信仰。」
吳謝宇是北大的高材生,正像錢理群教授對北大的一些學子的評價一樣,「是精緻的利已主義者」一類。「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了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吳謝宇曾經考GRE為全世界前50名,不可謂不是絕頂聰明的學子,在他的未來盤算中,出國是急需,但難倒他的是一貧如洗,但他家沒有錢,這是他的人格軟肋,母親的人格和自尊從來也都不允許他向別人借錢。於是在看不見的兩種人格的暗鬥中,他產生了殺機。而叫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毒手卻發生在對自己的生母中。
從吳從事發到現在的幾年中,依然堅持謊言和編造,正是他不願明說出自己的願望和要求。這是這種人格軟肋的人最可怕的一面。因此,他一直生活在編造和謊言中。如果他真實地說出他是為了出國,而出國是要一筆大錢的,沒有是要借的,按照李教授所說,「哪怕與母親爭吵,都不會發生這樣的結果。」可是,這一切,他的母親都不得而知,因為他母親古板,循規蹈矩,有自己的傳統觀念,與他想的不一樣,就是現在人們看到人的兩代人的代溝。而這種明亮的傳統和陰暗的扭曲心理又是水火不相容。於是到了不相容之時,就會出現決絕式的爆發。事實上,精緻的利已主義是他不可能帶母親出國的,只有殺母才能完成自己的精緻利益。
曾經有這樣的故事,一個母親在退休後想去美國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可兒子給他寫了一封信,並寄來一張3萬美金的支票,按照十八年撫養費而折算出的價錢,讓他母親不要來美而在中國安度晚年。這封信深深教育了這位了母親。兒子靠不住,還得靠自己。儘管這是個案,但也反映出當下精緻的利已主義者已經給我們的下一代帶來了影響。這些人表面不說,心裡可有這樣的盤算。
第二個問題是吳將母親殘忍地殺害後,還向親友騙得錢款114萬。不可容忍的是,他還拿母親和他一起出國陪讀作謊言而騙得錢款。這應該罪加一等。然而,他的親友卻為向法庭為他求情,要求免他一死。尤其是他的舅舅和他父親的朋友還出具對他的諒解書。理由是,「他已經痛哭悔罪,出於對吳父母的情誼,已不在乎被借的錢財,只是希望不要判吳的死刑。」這些做法,是想給他失去了的母親留後,還是要給社會養虎貽患?從這個不可思議的舉動看,中國的法盲仍大有人在。
古時有大義滅親的故事,何況今天親手殺了自己母親的人,還想留下這萬人唾棄的不值錢的命。難道還要相信他的謊言,留一條生路是為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警示後人?對於這種喪德的壞人,即使再有才華,即使是考GRE的高手,也決不能手軟,留下活命就是禍害。如果對此人手軟,不僅是糊塗,而是助紂為虐。這與窩藏罪犯毫無二致。如果因為他有認罪態度(直至最後仍在撒謊),就從輕發落,這將對社會貽害無窮。
從中國孝順父母的傳統道德來說,絕不允許。為了達到殺一警百,毫無疑問對吳犯應該以死論處。真正要警示後人的不是讓他留下活命寫殺人的經歷,而是以一命抵一命,才能告慰辛苦一世而絕沒想到的他的母親。
圖片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範建
健譚論
文藝語絲的另一個公眾平臺
以媒體人的視角評論時事與生活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
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