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人格到底是什麼呢?不反社會的人格,就不會做出以上種種行為麼?
作者說,關鍵的還不是他們的行為,而是他們的一個共性——沒有愧疚和後悔的情感,進一步說,沒有「良知」(CONSCIENCE)。
舉個例子,殺人犯有很多種。很多案犯激情殺人,但之後會後悔、會自首,哪怕逃脫在外,會害怕恐懼,看到受害者的孩子遺孀會有內疚。但連環殺手就不會。
作者進一步說,反社會人格的人,體會不到高級的情感。書中用了一個實驗。說對實驗對象腦部掃描,普通人在聽到「愛」「責任」這些詞時候,大腦中亮的區域和聽到「鉛筆」「橡皮」時是不同的。但對反社會人格,大腦中處理「愛」的區域,和處理「窗簾」的區域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他們根本沒有「愛」「共情」「道德」「良心發現」這些功能。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對反社會人格患者,他們唯一能體會到的,是因為即刻的生理痛苦和歡愉而產生的「原始腦」情感。並且,他們能體會到的挫敗和成功都是暫時的,不能持續的。
反社會人格和兒童虐待形成的「創傷」以及嬰兒期遭受忽視而形成的「情感連接失調」都不同。後兩者雖然都會有情感連結的問題,也可能都體會不到「愛」這樣的情感,但是,後兩種病症的患者也絕做不到像反社會人格那樣假裝正常、八面玲瓏。
像Skip,在他人面前,他是個有魅力的領導、體面的女婿和丈夫、看上去很溫柔的爸爸;像Luke,在追求Sydney的時候,可以讓對方認為自己真的全心全意愛著她;像Doreen,在胖秘書那裡,是最有愛心為人和善的治療師。
對於反社會人格患者,他們雖然體會不到「愛」和其它深層情感,但他們可以像學電腦編程一樣學會怎麼和人建立表面連接。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連環殺手在法庭上常常具有迷惑力,看上去溫柔體貼、敏感內向以及有幽默感。而有「創傷」和「情感連結失調」的患者,如果不經過治療,自己是學不會這些的。
「心理創傷」和「情感連結失調」都直指家庭養育方式,而反社會人格目前並沒發現和家庭教育方式有什麼聯繫。也就是說,即使你是一個完美的父親或母親,你的孩子仍有可能是反社會人格患者。
那跟什麼有關係呢?作者認為,一半取決於基因,另一半取決於文化。
在作者眼裡,美國及西方那套個人主義——將個人需求個人利益無限放大,從某種方面看,是提倡犯罪的文化。而相比較,東方集體主義的國家和地區,像中國和日本,反社會人格的比例要大大地低。以臺灣地區為例,反社會人格比例只有0.03%到0.14%。